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初印上中卷序言

是书原本系文言文,于民国十二年顷讲授于国立北京大学。后多所改定,以二十一年十月自印行世。无锡钱学熙常欲移译英文,未果。二十七年春,余避难入蜀,寓居壁山,学熙亦至。是冬,学熙欲偿夙愿,因先用国文翻成语体文,以资熟练。义有增损,则余所随时口授,学熙无擅改也。仅翻至《转变章》首节,学熙因事离川,又不获译。迄二十八年秋,莱芜韩裕文从游,因嘱裕文续学熙稿,将别为语体文本。裕文面受裁决,遂完成《转变章》,辑为上卷。未几,裕文以生事窘束离去。余孤羁穷乡破寺中,老来颠沛,加复贫困,乃强自援笔,续翻《功能章》上下,以三十年孟秋脱稿,辑为中卷。预计全书若成,当不过三卷。下卷起草须稍待也。中卷申明体用,因评判佛家空有二宗大义,而折衷于《易》。《易》者,儒道两家所统宗也。既已博资群圣,析其违乃会其通,其相违处,辨而析之。其大通处,可融会也。学穷其至,可守一家言乎? 实亦穷极幽玄,妙万物而涵众理。理极其玄,则众理无所不包,故曰涵众理。玄者万物之所共由,故曰妙万物。 上卷所陈义趣,至此而后见其根极。夫泥曲者难期以超悟,曲者偏曲,谓俗学只从枝节去索解。泥于此者,未能脱然超悟。 守文者无冀夫悬解,世固有莫逆予心者乎?吾姑俟之而已。中卷甫脱稿,将合上卷先付印如干部,以防散失。印费綦难,旧友广济居觉生先生筹募而资之。翼此变经,无坠旦夕。《易经》穷极变化之道,阮嗣宗称以变经,此借用之。

是书卷面,签题《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卷内题名仍旧,《新唯识论》 以避繁重。

原本拟为二部:日《境论》,境者,所知名境,本佛典。今顺俗为释,如关于本体论及宇宙论、人生论等,有其所知、所见、或所计持者,通名为境。 日《量论》。《量论》,相当俗云知识论或认识论。量者,知之异名。佛家有证量及比量等,即关于知识之辨析也。 只成《境论》一部分,《量论》犹未及作。今本此次语体文本称今本,下仿此。 则不欲承原本之规画,如将来得成量论时,即别为单行本,故今本亦不存《境论》之目。以《境量》二论相待立名,今《量论》既不属本书组织之内,则《境论》之名亦不容孤立故。本书根本问题不外体用。立言自有统纪,一依原本之底蕴。学者如透悟体用义,即于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豁然解了,无复疑滞。

本书虽是语体文,然与昔人语录不必类似。此为理论的文字,语录只是零碎的记述故。又与今人白话文尤不相近。白话文多模仿西文文法,此则犹秉国文律度故。大抵此等文体不古不今,虽未敢云创格,要自别成一种作风。本书发端于钱君,初非有意为此。继念原本简括,文不繁重曰简,义综纲要曰括。 欲因钱稿而续成语体文本,历时几四载,成玆二卷。上卷之文,既非一手,余颇有核定,但损益无多。 中卷则余亲秉笔,而流亡困厄,意兴萧索,老来精力益复无几,写稿断难一气贯注。然义有据依,非由意想妄构故。 词必精核,词必足以完全表达其所诠之义,无有漏略,且正确而不容误解,乃云精核。 要归无苟,则非文章之士所与知也。尝与朱孟实光潜书云:哲学之事,基实测以游玄,从观象而知化。《大易》之妙在此。 穷大则建本立极,冒天下之物;通微则极深研几,洞万化之原。解析入细,茧丝牛毛喻其密;组织精严,纵经横纬尽其巧。思凑单微,言成统类。此所以笼群言而成一家之学,其业诚无可苟也。焉得知言者,而与之游于玄圃。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十五日熊十力识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新唯识论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