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fǔ]

[fǔ]

部首:部首笔画: 5画总笔画: 18画

繁体部首:部首笔画: 6画 总笔画: 18画

康熙字典笔画: ( 簠:18; )

  • 五笔编码:TGEL
  • 仓颉编码:HIBT
  • 四角号码:88102
  • UniCode:U+7C20
  • 规范汉字编码:8188
  • 基本解释



    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

    笔画数:18;
    部首:皿;
    笔顺编号:314314125112425221


  • 民俗参考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非姓氏

  • 索引参考

    [ 古文字诂林 ]:04册,第42部,竹部,75
    [ 故训彙纂 ]:1690|1768.4
    [ 说文解字 ]:编号2926,第05卷上,竹部第75字
    [ 康熙字典 ]:页899第09

  • 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竹、从皿(表示与竹器有关),甫声。本义: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同本义〖asquaregrainreceptacle〗
    左拥簠梁。——《仪礼·公食大夫礼》
    爰格爰诚,匪簠匪簋。——《红楼梦》
    又如:簠簋(古代祭祀燕享时,盛黍、稷、稻粱的器皿);簠簋不饬(簠簋,祭器名;不饬,不整齐。比喻为官不廉洁);簠梁(盛在簠中的饭食);簠簋之风(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皿(zhumin)  [ 汉字部件构造 ]:竹甫皿
    [ 笔顺编号 ]:314314125112425221
    [ 笔顺读写 ]:撇横捺撇横捺横竖折横横竖捺竖折竖竖横

  • 汉语字典解释

    [①][fǔ]

    [《廣韻》方矩切,上麌,非。]

    [《廣韻》甫無切,平虞,非。]

    [《廣韻》芳遇切,去遇,敷。]

    古祭祀、宴享时用以盛黍稷稻粱的容器。长方形,口外侈,有四短足及二耳。盖与器形状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成大小相同的两个器皿。西周晚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流行,后世有仿制。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上】【竹字部】 簠; 康熙笔画:18; 页码:页899第09(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
  • 音韵参考

    [ 广 韵 ]:甫無切,上平10虞,fū,遇合三平虞幫
    [ 平水韵 ]:上声七麌
    [ 粤 语 ]:fu2
    [ 闽南语 ]:hu2

  • 说文解字详解
    【卷五】【竹部】 编号:2926
      簠,[方矩切 ],黍稷圜器也。从竹从皿,甫聲。

     古文簠从匚从夫。


  • 字源演变
    小篆楷体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