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gé] [lì]

[gé] [lì]

部首:部首笔画: 10画总笔画: 10画

康熙字典笔画: ( 鬲:10; )

  • 五笔编码:GKMH
  • 仓颉编码:MRBL
  • 四角号码:10227
  • UniCode:U+9B32
  • 规范汉字编码:4469
  • 基本解释



    〔鬲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笔画数:10;
    部首:鬲;
    笔顺编号:1251254312


  • 民俗参考

    汉字五行:木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姓

  • 索引参考

    [ 古文字诂林 ]:03册,第15部,鬲部,1
    [ 故训彙纂 ]:2571|2649.1
    [ 说文解字 ]:编号1844,第03卷下,鬲部第1字
    [ 康熙字典 ]:页1458第20

  • 详细解释



    【名】
    古国名。鬲国〖Gestate〗,相传为夏方国。西汉在其地设鬲县。如:鬲氏(古国名。即鬲国)
    通“膈”。横隔膜〖diaphragm〗
    食饮不下,鬲塞不通。——《素问·风论篇》
    又如:针鬲(用针刺横膈膜);鬲要(膈腰。指心胸);鬲肝(膈和肝)
    通“槅”。大车轭〖yoke〗
    鬲长六尺。——《周礼·考工记》。孙诒让正义:“鬲,即槅之借字。”
    县名〖Gecounty〗。汉置。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
    〖鬲津〗水名〖GeRiver〗。发源于河北,流入山东



    【动】
    通“隔”。阻隔〖separate〗
    鬲闭门户,毋得擅上。——《汉书·五行志中》
    别异蛮夷,鬲绝器物。——《汉书·南越王赵佗传》
    又如:鬲闭(隔离闭塞);鬲咽(因消化器官阻塞而下咽困难);鬲塞(阻塞);鬲蔽(阻隔);鬲绝(隔断);鬲子(格子)
    另见lì



    【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本义: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同本义〖tripod〗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鬲如(形状突起高绝如鬲鼎的样子)
    另见gé
  •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一丨(hengshu)  [ 汉字部件构造 ]:鬲
    [ 笔顺编号 ]:1251254312
    [ 笔顺读写 ]:横竖折横竖折捺撇横竖

  • 汉语字典解释

    [①][lì]

    [《廣韻》郎擊切,入錫,來。]

    亦作“鎘1”。“翮2”的被通假字。亦作“1”。

    (1)古代一种炊器。口圆,似鼎,三足中空而曲。陶制的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殷周时,陶制的与青铜制的并存。

    (2)指无足炊器。

    (3)古代丧礼用的一种陶器。

    (4)西周时对俘虏或奴隶的称呼。

    [②][gé]

    [《廣韻》古核切,入麥,見。]

    (1)针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两旁。

    (2)古国名。鬲国。相传为夏方国。西汉于其地置鬲县。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

    (3)通“槅”。大车轭。

    (4)通“膈”。横膈膜,在胸腔、腹腔之间。亦借指胸腹。

    (5)通“隔”。阻隔。

    (6)通“隔”。隔成的空栏或空框。即格子。

    (7)通“隔”。城墙上的土围墩。

    [③][è]

    [《集韻》乙革切,入麥,影。]

    通“搹1”。

    以手扼物。

  • 康熙字典解释

    【亥集上】【鬲字部】 鬲;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1458第20(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䰜【廣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
  • 音韵参考

    [ 广 韵 ]:古核切,入21麥,ge,梗開二入耕見
    [ 平水韵 ]:入声十一陌·入声十二锡
    [ 粤 语 ]:gaak3lik6

  • 说文解字详解
    【卷三】【鬲部】 编号:1844
      鬲,[郎激切 ],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

     鬲或从瓦。
     漢令鬲从瓦厤聲。



  •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