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gǔ]

[gǔ]

部首:部首笔画: 5画总笔画: 14画

康熙字典笔画: ( 皷:14; )

  • 五笔编码:FKUC
  • 仓颉编码:GTDHE
  • 四角号码:44147
  • UniCode:U+76B7
  • 规范汉字编码:
  • 基本解释



    古同“鼓”。

    笔画数:14;
    部首:皮;
    笔顺编号:12125143153254


  • 民俗参考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非姓氏

  • 索引参考

    [ 故训彙纂 ]:1532|1610.2
    [ 康熙字典 ]:页791第36

  • 详细解释

    暂无汉字(皷)的详细解释
  •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壴皮(zhupi)
    [ 笔顺编号 ]:12125143153254
    [ 笔顺读写 ]:横竖横竖折横捺撇横折撇竖折捺

  • 汉语字典解释

    [①][gǔ]

    [《廣韻》公户切,上姥,見。]

    亦作“皷1”。亦作“鼔1”。

    (1)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

    (2)泛指器乐。古代鼓用以节制其他乐器,古人以为群音之长,故称。

    (3)鼓声。

    (4)鼓面。

    (5)钟磬被敲击之处。

    (6)击鼓。

    (7)指击鼓使进。

    (8)敲击或弹奏(乐器)。

    (9)振动;摇动。

    (10)泛指敲或拍。

    (11)挥动;舞动。

    (12)用风箱等扇(风)。

    (13)(风吹)使膨胀。

    (14)凸起;涨大。

    (15)激发;振作。

    (16)煽动;蛊惑。

    (17)鼓吹,抬高。

    (18)击鼓的乐师。

    (19)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

    (20)罩在髻外的发饰。

    (21)古代计时单位。因击鼓报时,故称。

    (22)古代量器或衡器名。其容量大小或重量轻重说法不一。

    (23)计量。

    (24)古称布十匹为一鼓。

    (25)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以西,为白狄的一支。

    (26)通“瞽”。参见“鼓説”。

  • 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中】【皮字部】 皷;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791第36(点击查看原图)
    【正字通】俗鼓字。
  • 音韵参考

    [ 广 韵 ]:公戸切,上10姥,gǔ,遇開一上模見
    [ 粤 语 ]:gu2

  • 说文解字详解

    【说文解字】中没有查到汉字(皷)


  • 字源演变
    楷体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