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zǔ]

[zǔ]

部首:部首笔画: 2画总笔画: 9画

康熙字典笔画: ( 俎:9; )

  • 五笔编码:WWEG
  • 仓颉编码:OOBM
  • 四角号码:87812
  • UniCode:U+4FCE
  • 规范汉字编码:4274
  • 基本解释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俎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俎(刀和砧板)。
    姓。

    笔画数:9;
    部首:人;
    笔顺编号:343425111


  • 民俗参考

    汉字五行:金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非姓氏

  • 索引参考

    [ 古文字诂林 ]:10册,第27部,且部,2
    [ 故训彙纂 ]:118|0196.1
    [ 说文解字 ]:编号9423,第14卷上,且部第2字
    [ 康熙字典 ]:页104第21
    [ 汉语字典 ]:卷1页0156第04
    [   辞 海   ]:卷1页0660第1

  • 详细解释



    【名】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asacrificialutensil〗
    为俎孔硕。——《诗·小雅·楚茨》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左传·隐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经·海外西经》
    俎豆之事。——《论语·卫灵公》
    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又如:俎几(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横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的,大方形,两端有足〖achoppingblock〗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记·项羽本纪》

    俎豆
    zǔdòu
    〖dishandplatter〗∶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offersacrificesto〗∶指奉祀
    俎豆千秋
    俎上肉
    zǔshàngròu
    〖ahelplessvictim〗比喻任人欺压蹂躏的人或国家
    今由俎上肉,任人脍胾耳。——《晋书·孔坦传》
    (由,即“犹”)
  •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人且(renqie)  [ 汉字部件构造 ]:人人且
    [ 笔顺编号 ]:343425111
    [ 笔顺读写 ]:撇捺撇捺竖折横横横

  • 汉语字典解释

    [①][zǔ]

    [《廣韻》側吕切,上語,莊。]

    “柤2”的被通假字。亦作“爼1”。

    (1)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

    (2)切肉用的砧板。

    (3)姓。明代有俎如兰,清代有俎可尝。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 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中】【人字部】 俎; 康熙笔画:9; 页码:页104第21(点击查看原图)
    【唐韻】側呂切【集韻】壯所切,
  • 音韵参考

    [ 广 韵 ]:側吕切,上8語,zhǔ,遇開三上魚莊
    [ 平水韵 ]:上声六语·去声六御
    [ 唐 音 ]:jriǔ
    [ 国 语 ]:zǔ
    [ 粤 语 ]:zo2

  • 说文解字详解
    【卷十四】【且部】 编号:9423
      俎,[側呂切 ],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


  • 字源演变
    金文小篆楷体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