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xiǎn]

[xiǎn]

部首:部首笔画: 6画总笔画: 10画

康熙字典笔画: ( 蜆:13; )

  • 五笔编码:JMQN
  • 仓颉编码:XLIBH
  • 四角号码:57112
  • UniCode:U+86AC
  • 规范汉字编码:4513
  • 基本解释


    (蜆)
    xiǎn
    软体动物,介壳形状像心脏,表面暗褐色,有轮状纹,内面色紫,栖淡水软泥中。肉可食,壳可入药。亦称“扁螺”。

    笔画数:10;
    部首:虫;
    笔顺编号:2512142535


  • 民俗参考

    汉字五行:金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非姓氏

  • 索引参考

    [ 故训彙纂 ]:2012|2090.11
    [ 康熙字典 ]:页1079第10

  • 详细解释



    xiǎn
    【名】
    小蛤的一类〖clam〗。软体动物,介壳圆形或心脏形,表面有轮状纹。生活在淡水中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如:蚬子(蚬的俗称);蚬壳(蚬的甲壳)
  •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虫见(chongjian)  [ 汉字部件构造 ]:虫见
    [ 笔顺编号 ]:2512142535
    [ 笔顺读写 ]:竖折横竖横捺竖折撇折

  • 汉语字典解释

    [①][xiàn]

    [《廣韻》胡典切,上銑,匣。]

    [《廣韻》苦甸切,去霰,溪。]

    亦作“咞2”。“蚬1”的繁体字。

    蝶类的幼虫。赤头,长寸许,吐丝作茧,悬于空中,俗名缢女。

    [②][xiǎn]

    [《廣韻》呼典切,上銑,曉。]

    “蚬2”的繁体字。

    (1)软体动物。介壳圆形或心脏形,表面有轮状纹。淡水产,我国南北各地都有。肉可食,壳研粉可入药。

    (2)见“蜆2木”。

  • 康熙字典解释

    【申集中】【虫字部】 蜆;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079第10(点击查看原图)
    【唐韻】胡典切,音峴。蟲名。【說文】縊女也。詳螠字註。 又【集韻】胡千切,音賢。義同。 又呼典切,音顯。【類篇】小蛤。【隋書·劉臻傳】好啖蜆。以父諱顯,因呼蜆爲扁螺。 又湖名。【史記·夏本紀註】三江,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自蜆湖,名曰上江。 或作
  • 音韵参考

    [ 平水韵 ]:上声十六铣·去声十七霰
    [ 粤 语 ]:hin2

  • 说文解字详解
    【卷十三】【虫部】 编号:8804
      蜆,[胡典切 ],縊女也。从虫見聲。


  • 字源演变
    小篆楷体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