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谷物成熟,农民迎来收获的季节。
当然,立秋与立春、立夏是一样的。并不是说立秋之后就立秋了。温度的下降并不是立即的。俗话说“立秋后的第一天是秋天的最后一天,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正式结束了”。因此,立秋后的半个月左右,炎热的天气会持续下去,故有“秋虎”之说。但毕竟是立秋,天气转凉已是大势所趋。早晚温差开始增大,夜间阵阵凉意。立秋的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凉风至,第二阶段白露落,第三阶段蝉鸣,大致反映了这个阶段的气候特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立秋预示着收获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因此,长期以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气,并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时令习俗。今天我们将向您介绍它们。
一、立秋时节的官方活动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这个季节转换历来是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的日子,也会有官方主办的大规模祭祀活动。
立秋崇拜可以追溯到周代。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立秋,周天子都会率领诸侯、百官等到王都西郊举行盛大的秋礼,并祭祀少昊与灵兽。当时两人被认为是秋神。这种祭祀活动从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
宋朝时期,每年立秋时节,宫中都会移植梧桐树。当预定的立秋到来时,历史学家会宣布:“秋天来了!”如果梧桐树落下几片叶子作为回应,这将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意味着秋天即将到来。
一叶识秋
二、立秋时节的民间活动
官方的祭祀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仪式,而在民间,无论是出于农耕还是日常生活的考虑,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感受无疑更加直接和敏感。因此,从古至今,立秋这天都有非常丰富的民间节俗活动。既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立秋节庆活动的“目的”也非常明确。
首先是各种祭祀活动。既然是祈求农耕成功,那么首先要祭祀的就是土地神。在江浙地区,农民们通常在立秋这天将各种准备好的祭品送到田里,祈求天祖五谷丰登。贵州一些地方,立秋前后十天还有尝试新事物的习俗。农民用新米煮饭供奉各种农神,然后再将稻米供奉给家里的长辈。此外,在常州地区,还保留着初秋祭拜刘猛将军的习俗。刘猛将军,本名刘承忠,元末江淮地区主帅。据说他在位时曾成功消灭蝗虫。他去世后,逐渐被当地人民所怀念和崇拜。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由于种种巧合,清政府正式下令全国春秋两季祭祀,以保其免受蝗灾之害。现在常州的民风,应该是当时遗留下来的。
悼念刘猛将军
其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湖南、江西、安徽的一些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农民担心收获的农作物发霉,逐渐形成了“秋晒”的习俗。 ”,即在他们的院子、院墙或房屋里。在上面烘干农作物。这种秋季晒太阳的农俗,以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最为著名。当地秋季日光浴的时间为农历6月6日至9月9日。如今已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一张民俗名片。篁岭古村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秋天的日光浴
第三,立秋还有一些与农业收成有关的“禁忌”。这种禁忌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在全国范围内,立秋“避雷”应该是比较常见的禁忌。许多农谚都反映了这一现象,如“雷击秋,冬半收”、“雷击立秋,百日霜”等。相反,还有“立秋晴天,农夫不劳作”的谚语,说明人们相信立秋晴天,预示着丰收。虽然这些农谚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迷信,但几千年农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也应该是有道理的。
三、立秋的保健习俗
一般来说,季节变换时,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体容易引发疾病。因此,每年立秋时节,各地都有许多独特的养生习俗。其中一些是某些仪式,有些涉及吃某些食物。
例如,立秋时节,全国各地都流传着戴梓叶的习俗。梓树是我国北方的一种大叶落叶乔木。它在秋天失去叶子。佩戴梓叶,寓意与时辰相应。据记载,这种习俗起源于宋代,至今在东北、山东等地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不过,形式上也有一些变化。例如,人们会将树叶切割、折叠成各种形状,使佩戴时更加美观。
梓叶在北方很常见
在饮食方面,全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例如,江南一些地方,立秋这天有“啃秋”或“咬秋”的习俗。立秋这天,人们吃西瓜,甚至在浙江的一些地区,还有西瓜和烧酒一起吃的习俗。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预防痱子、腹泻、疟疾等疾病。
花式吃瓜
在其他地方,流行“贴秋膘”的说法。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通常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称为“苦夏”。立秋之后,夏天过去了,减掉的体重自然又恢复了。而且,随着秋季气温的下降,人们的食欲逐渐好转。所以自然要做一些荤菜来补充身体。同时也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储存了一些能量。
秋后发胖
好啦,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立秋节气和民俗风情。希望你喜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