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第八卷

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题解】

与《吴地传》一样,这是一篇记述越国历史和地理的地志。

其历史的记述要比《吴地传》详细,它不仅记述了越国贵族的来源——“越之先君无馀,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千有余岁而至句践”,对先祖大禹的“忧民救水”“教民鸟田”及其死后薄葬的功绩和精神,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赞美,而且记述了越国句践时期由兵败臣吴到灭吴雪耻、“霸关东”的历史过程;既有越王的世系,也有秦元王以后秦君的世系;对秦灭六国、秦始皇南巡行程及越地移民情况也作了简单的记述。

其地理的记述与《吴地传》也有较多的不同。一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吴地多湖泊,越地多山地,记述有所侧重。二是《吴地传》多城池、宫殿、陵墓、交通等基本设施,而本篇除此以外,更多地记述了生产(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军事设施,还有疆域的变化情况。透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越王句践在兵败臣吴以后,迫于吴国的压力,在国小民穷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对外努力臣事吴国——献美女、良材、布帛、山珍;对内努力发展生产,生聚教训,励精图治,富民强国。这是“小越”能够灭亡“大吴”、称霸诸侯的基础。

《记地传》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地区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传达出这一地区早期开发和曾经辉煌的历史信息,为历来研究者所重视。

10.1昔者,越之先君无馀①,乃禹之世②,别封于越③,以守禹冢④。问:“天地之道,万物之纪,莫失其本。神农尝百草水土甘苦⑤,黄帝造衣裳⑥,后稷产穑⑦,制器械,人事备矣。畴粪桑麻⑧,播种五谷,必以手足。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⑨,小大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其故何也?”曰:“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⑩。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⑪,平斗斛⑫。因病亡死,葬会稽⑬。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禹之时,舜死苍梧⑭,象为民田也⑮。禹至此者,亦有因矣,亦覆釜也⑯。覆釜者,州土也⑰,填德也⑱。禹美而告至焉。禹知时晏岁暮,年加申酉⑲,求书其下,祠白马禹井。井者,法也⑳。以为禹葬以法度(21),不烦人众。”

【注释】

①无馀:禹七世孙,夏后帝少康的儿子。传说他被封于越地,成为越君的先祖。

②世:后裔。

③别:别子,古代天子、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

④禹冢:大禹陵墓。《史记集解》引《皇览》曰:“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

⑤神农:即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炎帝。

⑥黄帝造衣裳:传说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发明创造都在黄帝时期。

⑦后稷:见《计倪内经》5.2注㉓。穑:收获谷物。这里指生产谷物。

⑧畴粪:培土施肥。名词作动词。

⑨鸟田:说法不一。传统的说法是鸟耘。愚以为,所谓“象田”“鸟田”,其实可能是井田制以前、或有别于上古中原地区井田制的土地制度。传说者往往从“象”“鸟”字面去阐发,既不能得其实,又难以圆其说。传说禹“东教乎九夷”“教民鸟田”,“教”字包含了夏族征服其他部落之后所实施的法制规范和礼制教化。

⑩“禹始也”数句:《史记·夏本纪》:“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爵,爵位。此为动词,封爵。

⑪审:详查,细究。有统一、校正的意思。铨衡:衡量轻重的器具。铨,权,俗谓秤砣。衡,秤杆。

⑫平:均等,公平。有统一义。斗斛:衡量食物容量的器具。斗,口大底小的方形量器。先秦10斗为1斛。

⑬葬会稽:今浙江绍兴南会稽山北麓有禹陵,相传为禹的葬地。

⑭舜:见《吴内传》4.5注③。苍梧:今湖南南部。《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在今湖南宁远南。

⑮象为民田:其义与“鸟为之耘”同。

⑯覆釜(fǔ):古水名。古九河之一,形如覆釜而得名。也作山名。《吴越春秋》卷六徐天祜注:“《舆地志》:‘会稽山有石,状如覆鬴,谓之覆鬴山。’‘鬴’亦作‘釜’。”釜,古代一种炊器,敛口,圜底,或有两耳。覆釜,即侧翻的釜。

⑰州土:州,扬州,古九州之一。会稽,《禹贡》属扬州。

⑱填:通“镇”,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会稽山为南镇。

⑲年加申酉:加,超过。申酉,十二地支的第九、十位。以每支一旬计,则禹当时在九十至一百岁之间。《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年百岁也。”

⑳井者,法也:井是一种法度。估计是上古的户籍制度。井,古制八家为井,说文:“井,八家一井……古者伯益初作井。”井也是一种土地制度,叫“井田制”,相传流行于殷周时期。见《孟子·滕文公上》。

㉑禹葬以法度:从《吴越春秋》所说“葬之后田无改亩”及《淮南子·齐俗训》“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亩,垄,即田中高处,亦即田埂)”按之,此“法度”除了葬法,还有土地制度。似是禹嘱托群臣,在他死后一定要遵守既定的土地制度。

【译文】

从前,越国的开国君主无馀,是大禹的后代,封在越地为诸侯,来守护其先祖大禹的陵墓。有人问:“天地有天地的规律,万物有万物的法则,凡事离不开它的根本。神农遍尝百草和水土的甘苦,黄帝制作衣裳,后稷生产粮食,制造器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事情都完备了。给桑、麻培土施肥,播种五谷,一定是用手和足。可是唯独大越海滨的百姓,有百鸟替他们耘田,大小有等次,进退有秩序,没有谁自行其是,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说:“当初大禹忧虑百姓疾苦,奉命治理洪水,来到大越,登上茅山,大会诸侯,论功行赏,给道德高尚的人赏以爵位,给功劳卓著的人封以土地,将茅山更名为会稽山。到他登上王位,又来到大越视察,会见年高有声望的老人,采集诗歌和文献典籍,校正秤砣、秤杆之类的衡器,统一斗、斛之类的量器。因为劳累患病而死,葬在会稽山。下葬时用芦苇作椁,桐木作棺,挖了个七尺深的坑;只求上面不漏水,下面无积水;只筑三尺高的祭坛,墓前也只有三级土筑的台阶,整座墓域只有一亩方圆。这样简陋的葬法,还认为自己葬在里面会很安乐,而为自己修墓的人却很辛苦,无法报答他们的功劳,于是教给他们‘鸟田’之法,与时盛衰。正像当年大禹在世时,舜死在苍梧,教给老百姓‘象田’之法一样。大禹来到大越也是有原因的,是因为此地也像‘覆釜’。覆釜(会稽)是扬州的宝地,覆釜山(会稽山)是一方的神山,大禹喜爱此地并告诉群臣说他死后要葬在这里。大禹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来日不多,于是在覆釜山下寻求金简玉字之书,杀一匹白马,用白马血祭祀禹井。井就是一种法度。人们认为大禹是按照当时的法度下葬的,不去麻烦更多的百姓。”

10.2无馀初封大越,都秦馀望南①,千有余岁而至句践。句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②,内、外越别封削焉③。句践伐吴,霸关东④,从琅琊起观台⑤。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⑥,戈船三百艘⑦。居无几,躬求贤圣。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礼往奏⑧。句践乃身被夷之甲⑨,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⑩,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姚稽到越⑪。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对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⑫,故奉雅琴至大王所⑬。”句践喟然叹曰:“夫越性脆而愚⑭,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⑮;锐兵任死⑯,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于是孔子辞,弟子莫能从乎。

【注释】

①秦馀望:疑为秦望山。《水经·渐江水注》:“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馀之旧都也。”

②引属:延伸。

③内、外越别封削焉:《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吴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百里之内为越王句践封地,称内越。百里之外的越地为外越,分封给别人。削,分割。

④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亦称山东。

⑤琅琊:《外传本事》作“琅邪”。见1.3注⑤。

⑥死士:敢于赴死的勇士。

⑦戈船:战船。《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臣瓒曰:“《伍子胥书》有‘戈船’,以载干戈,因谓之戈船也。”

⑧“孔子”数句: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而越灭吴在前473年,在孔子死六年之后。史不可据。从,使……跟从,带领。雅琴,古琴的一种。《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教……应、雅,以教祴乐。”郑玄注引郑司农曰:“雅,状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

⑨被:同“披”。夷之甲:一种用坚兽皮制成的铠甲。《外传记宝剑》作“肠夷之甲”;《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作“棠之甲”,又《句践伐吴外传》作“唐夷之甲”。

⑩杖:执持。物卢之矛:《内传陈成恒》和《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作“屈卢之矛”。

⑪孔子有顷姚稽到越:《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作“孔子有顷到”。疑“姚稽”为衍文。

⑫五帝三王:见《外传记范伯》8.1注②。

⑬奉:通“捧”。

⑭脆:干脆,直率。

⑮去:通“驱”,行进。

⑯锐兵任死:《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作“悦兵敢死”。

【译文】

无馀刚受封到大越的时候,将都城建在秦馀望山的南边,经历一千多年到越王句践以前没有改变。越王句践把都城迁到秦馀望山北面,疆域延伸到东海边,吴王将占领的大越土地分别封赏,形成了内越、外越,越国的疆域缩小了。后来越王句践攻灭了吴国,称霸东方,在琅琊建造了一座高台,高台的周围有七里,可以凭高远眺,观望东海。驻有八千名勇士,三百只战船。过不多久,越王句践亲自张榜寻找贤士圣人。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带着弟子七十人,捧着先王的雅琴,带着先王的礼乐,准备吹奏给越王听,去感化他。越王句践身上披着用犀牛皮做的铠甲,腰间佩着步光宝剑,手里握着屈卢大矛,派出三百名勇士,到关下摆开阵势迎接孔子一行。孔子一会儿带着弟子来到越国。越王说:“哦哦,先生用什么来教诲我呢?”孔子回答说:“我能够讲述五帝三王治国安邦的道理,所以捧着先王的雅琴来到大王这里。”越王句践喟然叹息说:“我们越国人性格直率,头脑简单,居住在山上,活动在水里;把船当作车子,把桨当作马匹;行驶起来像一阵风,追也追不上;喜欢打仗又不顾生死,这是我们越人的天性。先生与此不同的就没有必要说。”于是孔子告辞而去,众弟子也没有一个能留下来跟从越王。

10.3越王夫镡以上至无馀①,久远,世不可纪也。夫镡子允常②。允常子句践,大霸称王,徙琅琊,都也。句践子与夷③,时霸。与夷子子翁④,时霸。子翁子不扬⑤,时霸。不扬子无彊⑥,时霸,伐楚,威王灭无彊⑦。无彊子之侯⑧,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⑨,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⑩。亲以上至句践,凡八君⑪,都琅琊二百二十四岁⑫。无彊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

【注释】

①夫镡:春秋晚期越国国君。

②允常(?—前497):春秋晚期越国国君,越王夫镡之子,句践之父。

③与夷(前465—前459):越王句践子。《吴越春秋》作“兴夷”,《史记》作“鼫与”,《竹书纪年》作“鹿郢”。

④子翁:按《吴越春秋》子翁为兴夷(与夷)之子,而《史记》则称子翁为鼫与之孙,不寿之子,是越王子翁之前尚有越王不寿(?—前447)。又《索隐》:“《纪年》云:‘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句立。’”朱句在位37年。是不寿后为朱句,非子翁也。

⑤不扬:《史记》:“王翁卒,子王翳立。”《竹书纪年》也作“翳”。在位36年。不扬与翳或是同一人。

⑥无彊(?—前333):《史记》:“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索隐》:“《纪年》云:‘翳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子错枝为君。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馀之。十二年,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蠋卯。’故庄子云‘越人三弑其君,子搜患之,逃乎丹穴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舆’。乐资云‘号曰无颛’。盖无颛后乃次无彊也,则王之侯即无馀之也。”知无彊之前尚有诸咎粤滑、子错枝、无馀之(莽安)、无颛等越君名目。

⑦威王灭无彊:时在前334年。《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⑧之侯:张觉《吴越春秋校注》认为“王子侯”即“子玉”,为无彊之子。按,据《史记》和《竹书纪年》,之侯即子搜(无颛)。在位12年。

⑨尊:《吴越春秋》:“彊卒,子玉。玉卒,子尊。尊卒,子亲。”尊为无彊之孙,与此异。现将本书所列越王世系与《吴越春秋》《史记》及《竹书纪年》对照列表如下,以备参考:

⑩南山:即会稽山地。因在州城之南,故称“南山”。

⑪八君:有误。见前注。

⑫二百二十四年:年数有误。越王句践都琅琊在前473年灭吴之后,至楚威王杀无彊在前334年,凡139年。按《竹书纪年》,越迁都琅琊在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王翳(不扬)迁都于吴,都琅琊时间为89年。

【译文】

越王夫镡以上直到越王无馀,因为年代久远,世系无法记述清楚。夫镡的儿子允常。允常的儿子句践,大霸称王,迁都琅琊。句践的儿子与夷,当时称霸。与夷的儿子子翁,当时称霸。子翁的儿子不扬,当时称霸。不扬的儿子无彊,当时称霸,他率兵征伐楚国,被楚威王灭掉了。无彊的儿子之侯,私下自立为君长。之侯的儿子尊,当时称为君长。尊的儿子亲,失去了国人的支持,楚国派兵征讨他,他逃到了会稽山。亲以上到句践,共八位君主,建都琅琊八十九年。无彊以上称霸,叫越王;之侯以下国势微弱,称为君长。

10.4句践小城,山阴城也①。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②,陆门四,水门一。今仓库是其宫台处也。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③。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而灭吴,徙治姑胥台④。

山阴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决西北,亦有事⑤。到始建国时⑥,蠡城尽。

【注释】

①句践小城,山阴城也:小城,越国王城。秦汉后为山阴县治所在地,故称山阴城。

②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吴越春秋》作“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以古代三百步为一里计,两书相差近一里。疑首个“二”字为“三”之误,当以《吴越春秋》为是。

③溜:下屋檐。

④徙治姑胥台:与迁都琅琊有矛盾。姑胥台,见《记吴地传》3.2注⑤。

⑤决西北,亦有事:《吴越春秋·句践归国外传》:“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内以取吴,故缺西北,而吴不知也。”决,通“缺”。

⑥始建国:西汉末新皇帝王莽年号,公元8—13年。

【译文】

句践小城即今之山阴县城。周长三里二百二十三步,有四座陆门,一座水门。现在的仓库就是当时宫殿的遗址。宫殿周长六百二十步,殿柱长三丈五尺三寸,下屋檐高一丈六尺。宫殿有一百扇门,门高一丈二尺五寸。大城周长二十里七十二步,不修筑北面的城墙。灭掉吴国以后,迁都到原吴国的姑胥台。

山阴大城是范蠡主持修建的,现在人们称它为蠡城。有三座陆门,三座水门,没有修筑西北面的城墙,也是有事因的。到了王莽始建国的时候,山阴大城已经毁圮殆尽。

10.5稷山者①,句践斋戒台也②。

龟山者③,句践起怪游台也。东南司马门④,因以炤龟⑤。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⑥。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⑦,周五百三 十二步,今东武里。一曰怪山⑧。怪山者,往古一夜自来,民怪之,故谓怪山。

驾台⑨,周六百步,今安城里⑩。

离台⑪,周五百六十步,今淮阳里丘⑫。

美人宫⑬,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句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⑭。女出于苎萝山⑮,欲献于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

乐野者,越之弋猎处,大乐,故谓乐野⑯。其山上石室,句践所休谋也⑰。去县七里。

中指台马丘⑱,周六百步,今高平里丘。

东郭外南小城者,句践冰室⑲,去县三里。

句践之出入也,齐于稷山⑳,往从田里;去从北郭门,炤龟龟山;更驾台,驰于离丘,游于美人宫;兴乐中宿,过历马丘,射于乐野之衢;走犬若耶(21),休谋石室;食于冰厨(22),领功铨土(23)。已作昌土台(24)。藏其形,隐其情。一曰:冰室者,所以备膳羞也。

【注释】

①稷山:《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秽山,一名稷山,越王种菜于此。”《万历绍兴府志》:“薄父墓,《史记索隐》云:顾氏按,《冢墓记》薄父墓会稽西北山上。今又有《兆域正义》云:《括地志》,檝山在会稽西北三里,一名稷山,唐时山阴县也。”

②斋戒:古人在祭祀时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示诚敬。

③龟山:一名怪山,亦曰飞来山。为句践时期的占卜场所。按,龟山有二:一在今绍兴城西南约2公里左右南山头村,有一山,其形如龟,俗呼为龟山。又其状如印,称为印山。一在绍兴城内,即今之塔山。

④司马门:王宫的外门,为掌管军政的官员驻地。此所言“东南司马门”,据《水经·渐江水注》,当为句践小城之西门。其位置在龟山之东南。

⑤炤龟:即用龟甲占卜。卜时灼龟甲,视其裂纹以判吉凶。古人每有军事行动,必预先占卜。炤,同“照”。

⑥观天怪:观察天文星象的变异情况以定吉凶。为古代占星术。

⑦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高度恐有误。以汉制4.5尺折合1.06米计,高达110米,以当时越国的建筑水平,还难达到如此高度。疑“十六”为衍文,实际高度应为“四丈五尺二寸”,折合10.6米,为三层楼。《水经·渐江水注》“越起灵台于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物”可证。

⑧怪:奇怪。这是越国后期移民现象的曲折反映。《水经·渐江水注》:“亦云:越王无彊为楚所伐,去瑯邪,止东武,人随居山下。”

⑨驾台:句践停放车驾之所。今其址未详。按,置车驾为出入之方便,据下文“更驾台,驰于离丘”,应与离台不远,近大道。

⑩安城里:里名。《吴越春秋》作“驾台在于成丘”。今未详。

⑪离台:句践馆宾客之所。《万历绍兴府志》:“在府城东南二里。”

⑫淮阳里:《吴越春秋》徐天祜注:“《越旧经》:‘淮阳宫在会稽县东南三里。’”《嘉泰会稽志》:“淮阳里,一名淮阳宫……今会稽县北三里甘滂巷北也。”又“衢巷”:“甘露坊,耆旧云:古甘滂巷是。”按,据《万历绍兴府志》,甘露坊在静林坊西南,今西咸欢河北偏。

⑬美人宫:后称西施山。今绍兴城东迪荡新城内。山在建绍兴钢铁厂时已平毁。

⑭西施、郑旦:越国美女。

⑮苎萝山:在浙江诸暨城南。山上今筑有西施殿。

⑯乐野:越王猎苑。《水经注》:“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今绍兴越城区稽山街道凌家山村一带,有鹿池山,旧传越王养鹿于此,因俗呼鹿墅山。今称六寺山。

⑰其山上石室,句践所休谋也:休谋,休息。石室,《水经注》:“(乐野)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处矣。”

⑱中指台:又称中宿台,《吴越春秋》徐天祜注:“《越旧经》:‘中宿台在会稽县东七里。’”《乾隆绍兴府志》:“台在高平里,会稽县东十里。”今绍兴越城区皋埠镇丰光村,原称高平村。村北原有越营山。

⑲冰室:见《记吴地传》3.6注②。

⑳齐:同“斋”,斋戒。

㉑若耶:地名。在今浙江绍兴平水镇。有若耶山、若耶溪(今称平水江)。

㉒食(sì)于冰厨:食,拿东西给人吃。冰厨,即冰室。意思是献猎物告祭于祖宗灵前,祭毕,分赏给众人。《楚辞》王逸注:“人君为政举事,必告于宗庙,议之于明堂也。”

㉓领功铨土:即论功行赏。领,领取,接受。铨土,衡量功劳大小赏给土地。此“铨土”应是对狩猎“战利品”的赏赐。

㉔昌土台:台名,未详。昌土,歌颂土地长养万物,邦国昌盛美好。

【译文】

稷山是越王句践斋戒台的所在地。

龟山,越王句践在上面建了一座怪游台。龟山的东南是小城的司马门,因此,每有军事行动就会在龟山上用龟甲进行占卜。又在台上仰望天象,观察天文星象的变异情况,来预测吉凶。游台高四丈五尺二寸,周围五百三十二步,就在现在的东武里。也有人叫它怪山。这座怪山,说是远古时候一天夜里从别处飞来,老百姓觉得非常奇怪,所以叫它怪山。

驾台周长六百步,在现在安城里。

离台周长五百六十步,即现在淮阳里土丘地方。

美人宫周围五百九十步,有二座陆门,一座水门,即现在北坛利里小山的土城,是越王句践训练美女西施、郑旦的宫台。两个美女出自诸暨的苎萝山,想要献给吴王夫差,越王句践觉得越国地处偏僻狭隘的东海边,恐怕美女粗俗浅陋,所以叫她们居住在大路边以增长见识。距离山阴县治五里。

乐野是越王句践围猎的地方,围猎时很开心,所以叫做乐野。山上有一间石头垒砌的房子,是越王句践打猎后休息的地方。距离山阴城七里。

中宿台马丘,周围六百步,即现在的高平里土丘。

东郭门外偏南有一座小城,是当年越王句践祭祀祖先时备办祭品的地方。距离山阴城三里。

越王句践的出入行动,往往是先在稷山沐浴斋戒,经过田里,从北郭门出去,到龟山灼龟甲占卜;在驾台更换装束,快马跑向离丘,到美人宫督查歌舞训练;再到中宿台欣赏音乐,然后经过马丘,在乐野的林间小路上射猎;又带着猎狗到若耶溪边围猎,累了到石室休息一会儿;最后将猎物献祭给祖宗,祭祀完毕,按照功劳大小将猎物分赏给群臣。诸事完毕,建了一座昌土台。藏起军事训练的形迹,隐下复仇雪耻的意图。另一种说法,冰室是储备食品的地方。

10.6浦阳者①,句践军败失众,懑于此。去县五十里。

夫山者②,句践绝粮,困也。其山上大冢,句践庶子冢也③。去县十五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④。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⑤,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⑥,尚犹峻法隆刑⑦。子胥独见可夺之证⑧,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⑨。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⑩。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⑪,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⑫。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退而围之⑬。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越栖于会稽日,行成于吴,吴引兵而去。句践将降,西至浙江,待诏入吴,故有鸡鸣墟⑭。其入辞曰:“亡臣孤句践,故将士众,入为臣虏。民可得使,地可得有。”吴王许之。子胥大怒,目若夜光,声若哮虎:“此越未战而服,天以赐吴,其逆天乎?臣唯君王急剬之⑮。”吴王不听,遂许之浙江是也⑯。

【注释】

①浦阳:浦阳江。源于浙江浦江花桥乡高塘村。古浦阳江,自诸暨进入萧山后,向北流经临浦镇,继而东北流入钱塘江。后因江潮涌塞,分流向东折入山阴县钱清镇,再向东南,汇聚兰溪、若耶溪等水,与曹娥江交汇。明代宣德、成化时,修筑临浦坝、麻溪坝,开凿碛堰山,从此浦阳江水从临浦镇折向西北,经闻家堰直接汇入钱塘江,即为今之浦阳江。时越都在诸暨。

②夫山:失考。张宗祥注:“以去县十五里正之,此当指会稽山而言。《嘉泰会稽志》:‘会稽山在县东南十三里。’《史记》‘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正此山也,故云绝粮困也。惟会稽山有茅山、衡山、覆鬴山、苗山、涂山、防山、镇山、栋山诸异名,无夫山之名。疑有脱误。”

③庶子:指嫡长子以外的儿子。

④石买:见《外传记范伯》8.2注④。

⑤动摇:任意调动、处置。将率:将领。率,主将,首领。《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

⑥鱼烂:像死鱼一样溃烂。指军心涣散,不可收拾。《史记·秦始皇本纪》:“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司马贞《索隐》:“宋均曰:‘言如鱼之烂,从内而出。’”

⑦峻法隆刑:严法酷刑。峻,严厉。隆,指程度深,残酷。

⑧证:征象,迹象。

⑨画陈:是说调动军队,变换阵势。画,谋划。陈,同“阵”,军阵。

⑩乖离:不和,分离。亦作“乖戾”。

⑪谢:谢罪。此指做检讨。

⑫噆(cǎn)唇吸齿:咬着嘴唇和牙齿。噆,咬。吸,通“翕”,收缩,收敛。

⑬退:张宗祥曰:“‘退’疑‘追’字之讹。”

⑭鸡鸣墟:地名。今浙江杭州滨江区浦沿街道有鸡鸣山,或曰即鸡鸣墟故址。

⑮唯:希望。剬:《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剬义。”张守节《正义》:“剬,古‘制’字。”裁断,决断。

⑯浙江:今之钱塘江。

【译文】

浦阳江,越王句践当年被吴国军队打败失去众心,退到这里时忧愤不已。距离山阴县五十里。

夫山是越王句践被吴国军队围困的地方,导致粮道断绝。山上有一座大墓,是句践小儿子的坟墓。距离山阴县十五里。

越王句践与吴国军队在钱塘江边打仗,任命石买为大将。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有实力的成年人都劝说越王:“石买为人,哪个人跟他接触就跟哪个人结怨,哪家跟他来往就跟哪家有仇,贪婪而嗜利如命,是一个典型的小人,根本没有高明的策略。大王如果任他为将,国家将会毁在他的手里。”越王句践不听劝告,还是派他去统率军队。石买传令军队出发,来到钱塘江畔,滥杀无辜,想用专制手段在军队中树立威势,随意调动、处置将领,独揽大权。广大将士心怀恐惧,人人自危,觉得没有生命保障。兵法上说:“看待民众像看待婴儿那样,民众就会跟你一道赴汤蹈火。”越军上下已军心涣散,不可收拾,但石买却没有察觉,仍然用严厉的军法、残酷的刑罚对待将士们。这时伍子胥看到了可以打败越军夺取胜利的迹象,于是他一改两军对阵的战术,使用出人意料的计谋:调动军队,一会儿出现在北边,一会儿出现在南边,深夜点起火把,擂起战鼓,不断变换阵势,设置疑兵。不久越国军队溃乱败北,军令无人执行,投降的、逃跑的乱作一团。有人把情况报告给越王,越王杀了石买,又向将士们作了检讨,欢呼之声传进吴国的军营。吴王夫差十分恐惧,伍子胥却暗暗高兴:“越国军队已经败了。我听说狐狸将被杀死的时候,就会咬着嘴唇和牙齿发出叽叽的叫声。现在越王句践已经败了,大王请放心,灭亡越国是很容易的了。”派人到越国军营去探问,越国军队请求投降,伍子胥没有理睬。越王句践只得带着残兵栖身在会稽山上,吴国军队驻扎山下把他们团团围住。越王句践喟然叹息,采用了文种、范蠡求和存国的策略,终于从灭亡的边缘转变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吉凶交替着来到。说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就在于使用什么样的大臣;治理国家的道理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能得到贤臣的辅佐。

越王句践栖身在会稽山的时候,向吴王夫差求和,吴王答应和议,退兵回国。越王句践将要去吴国纳降,西行到钱塘江边,等待进入吴国的诏书,一直等到次日凌晨鸡鸣时分,所以留下了鸡鸣墟的地名。他进入吴国后对吴王夫差说:“亡国贱臣句践,将率领全体臣民,归顺于您,做您的奴仆。百姓凭您使唤,土地归您所有。”吴王接受了句践的投降。可是伍子胥听后大怒,眼睛像暗夜里放射出来的光芒,声音像老虎在咆哮:“越国还没有交锋就投降了,这是老天爷要把越国赏赐给吴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我希望大王快下决心。”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越王的求和并划定钱塘江为两国的疆界。

10.7阳城里者①,范蠡城也。西至水路,水门一,陆门二。

北阳里城②,大夫种城也,取土西山以济之③。经百九 十四步④。或为南安⑤。

富阳里者,外越赐义也⑥。处里门⑦,美以练塘田⑧。

安城里高库者⑨,句践伐吴,禽夫差⑩,以为胜兵⑪,筑库高阁之。周二百三十步,今安城里。

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⑫。禹稷在庙西⑬,今南里⑭。

独山大冢者⑮,句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

麻林山⑯,一名多山。句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多”,故曰“麻林多”,以防吴⑰。以山下田封功臣。去县一十二里。

会稽山上城者⑱,句践与吴战,大败,栖其中。因以下为目鱼池⑲,其利不租。

会稽山北城者⑳,子胥浮兵以守城是也(21)。

若耶大冢者,句践所徙葬先君夫镡冢也,去县二十五里。

【注释】

①阳城里:里名。今其址未详。从下文“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看,因城“西至水路”,疑在古若耶溪东岸,今绍兴城东。《万历绍兴府志》:“山阴阳里城,地名阳城里。”

②北阳里城:今其址未详。阳里城有二:范蠡之城在南,文种之城在北。

③济:成。

④经百九十四步:《嘉泰会稽志》引《越绝》作“径百九十四步”,张宗祥校本亦作“径”。

⑤南安:里名。其地未详。

⑥义:归附的义举。

⑦里门:古制以25家为里,聚族而居,周围筑有围墙,建有里门,定时启闭,所以“里”又称“闾”,设里正或里长一人管理里内事务。

⑧美:赞美,表彰奖励。练塘:地名。今名联塘,属绍兴上虞区东关镇。

⑨安城里:见10.5注⑩。

⑩禽:同“擒”。

⑪胜兵:战胜敌人的兵器,也包括战利品。

⑫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宗庙,即禹庙。疑即句践宗庙。今禹庙在绍兴城东南6公里会稽山北麓,禹陵在庙旁。

⑬禹稷:越国社坛。今其地不可考。

⑭南里:里名。未详。

⑮独山大冢:疑今绍兴城东南九里村之独山。今称玉山。

⑯麻林山:《万历绍兴府志》:“在府城西南十五里。”《乾隆绍兴府志》引《一统志》:“在山阴县西南十五里。”今未详。大致位置在今绍兴柯桥区兰亭镇(原娄宫)一带。

⑰防吴:即“备吴”。是越国复仇的备战。

⑱会稽山上城:方杰主编《越国文化》以为在绍兴城南20公里,今绍兴柯桥区平水镇平阳村,是句践入吴为质归国之前的越国临时都城。

⑲目鱼池:养鱼池。目,通“牧”。《嘉泰会稽志》称为南池,云:“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今上坡塘村乃上池。”

⑳会稽山北城:《嘉泰会稽志》:“《旧经》:‘吴王城在会稽县东一十里,夫差围句践于会稽山,伍员筑此城以屯兵。’”当在今绍兴越城区皋埠镇。

㉑浮兵:屯兵。指暂时的屯兵。

【译文】

阳城里是当年范蠡城所在地。范蠡城往西通向水路,有一座水门,两座陆门。

北阳里城是大夫文种的城,是取来西山的泥土筑成的。城中的主干道有一百九十四步长。有人称这里为南安里。

富阳里是赏赐给归附的外越人居住的地方。为表彰他们的归义行为,让他们居住在富阳里的门边,还用练塘地方的田赏赐给他们。

安城里有一座造得很高的仓库,当年句践讨伐吴国,捉住了吴王夫差,句践把战争中使用的武器作为胜利的象征,建造了一座仓库珍藏了起来。仓库周围二百三十步,在现在的安城里。

原大禹的神庙在句践小城的南门外、山阴大城之内。社稷坛在庙的西边,现在叫南里。

独山大墓是越王句践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因为迁都琅琊,墓没有修成。距离山阴县九里。

麻林山一叫多山。越王句践要讨伐吴国,种植苎麻来制作弓弦,派遣迁入越国的齐国人去看守,越人称齐人为“多”,所以叫作“麻林多”。这是讨伐吴国的备战。将山下的田赏赐给有功之臣。距离山阴县十二里。

会稽山上城,是当年越王句践在跟吴国交战中惨败,退守会稽山时栖身的地方。在城边挖了一个养鱼池,收获的鱼类专供城中军队食用,不另收租税。

会稽山北城,是当年伍子胥为围困句践所修筑的临时屯兵的城。

若耶大墓,是当年越王句践从别处迁葬来的祖父夫镡的坟墓。距离山阴县二十五里。

10.8葛山者①,句践罢吴②,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去县七里。

姑中山者③,越铜官之山也,越人谓之铜姑渎④。长二百五十步,去县二十五里。

富中大塘者⑤,句践治以为义田⑥,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

犬山者⑦,句践罢吴,畜犬猎南山白鹿,欲得献吴,神不可得,故曰犬山。其高为犬亭。去县二十五里。

白鹿山⑧,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

鸡山、豕山者⑨,句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鸡山在锡山南⑩,去县五十里。豕山在民山西⑪,去县六十三里。洹江以来属越⑫,疑豕山在馀暨界中⑬。

练塘者⑭,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⑮,各因事名之。去县五十里。

【注释】

①葛山:传为句践种葛处。《嘉泰会稽志》云:“葛山,去县东一十里。”《吴越春秋》徐天祜注:“会稽县东十里有葛山。”《万历绍兴府志》:“在府城东十里,射的山北。”今绍兴城东南十里龙舌咀村之葛山头,疑为越之葛山。

②罢吴:罢于吴,即被吴王无罪释放。

③姑中山:越国冶铸场所。今其址未详。据里程估计,当在今绍兴柯桥区平水镇。

④渎:河沟。

⑤富中大塘:《绍兴县志》:“在绍兴东部。东界富盛江,南至会稽山麓,西临平水江,北为山阴古水道。面积约51平方公里,其中平原耕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塘,堤坝。

⑥义田:公田,即指用于公益的田产。

⑦犬山:俗名狗山,今名吼山,在绍兴城东12公里的皋埠镇吼山村。

⑧白鹿山:在吼山南数里。山因产白鹿得名。

⑨鸡山、豕山:《嘉泰会稽志》:“鸡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俗称鸡笼山。”与下句“鸡山在锡山南”合。豕山,张宗祥注:“豕山,在余暨界中,《名胜志》:‘与苎萝山相对,《越绝书》鸡山、豕山,句践以畜鸡豕者,俗讹鸡山为金鸡。’宗祥案,今在诸暨县北界。”

⑩锡山:《嘉泰会稽志》:“在县东五十里。旧经云:越王采锡于此。”《万历绍兴府志》:“此山去宝山不远,意宝山之名或取此。”《绍兴县志》:“在县东南攒宫宝山附近。”

⑪民山:其地未详。

⑫洹(huán)江:即沿江。前文有“许之浙江”语,又说“在余暨界中”,此江当为钱塘江。以来:来,当为“东”之讹。

⑬疑豕山在余暨界中:余暨,萧山(今杭州萧山区)。秦时属诸暨,西汉景帝时分诸暨北部为余暨县,亦称下诸暨。按,此句为后人注释语。

⑭练塘:见10.7注⑧。

⑮炭渎:《吴越春秋》:“吴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徐天祜注:“《越旧经》:‘炭渎在会稽县东六十里。’《会稽志》作‘炭浦’。”

【译文】

葛山是越王句践被吴王夫差释放回国后,派人种葛的地方。他叫越国妇女们织好葛布,作为礼物送给吴王夫差。距离山阴县七里。

姑中山是越国管理铜业的官署所在地,越国人称它为铜姑渎。沿渎沟长二百五十步。距离山阴县二十五里。

富中大塘是当年越王句践组织人力开辟出来的公田,因为土地肥沃出产丰饶,所以叫富中。距离山阴县二十里二十二步。

犬山,当年越王句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养犬想猎取南山上的白鹿,献给吴王夫差。但白鹿十分灵敏,无法捕获,所以将养犬的山称为犬山。山上的亭子叫犬亭。距离山阴县二十五里。

白鹿山在犬山的南边,距离山阴县二十九里。

鸡山、猪山,越王句践辟为养鸡、养猪的牧场,准备在讨伐吴国的时候,宰给将士们吃。鸡山在锡山的南边,距离山阴县五十里。猪山在民山的西面,距离山阴县六十三里。沿钱塘江以东属于越国的疆土,所以怀疑猪山在馀暨萧山县境内。

练塘,越王句践时砍伐锡山上的树木烧炭,叫做“炭聚”,用船将炭从炭渎运送到练塘,炭聚、炭渎、练塘都是以所做的事来取名的。距离山阴县五十里。

10.9木客大冢者①,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②,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③,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④,文刻献于吴⑤,故曰木客。

官渎者⑥,句践工官也。去县十四里。

苦竹城者⑦,句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其僻居,径六十步。因为民治田,塘长千五百三十三步。其冢名土山。范蠡苦勤功笃,故封其子于是,去县十八里。

北郭外路南溪北城者,句践筑鼓钟宫也⑧,去县七里。其邑为龚钱⑨。

舟室者⑩,句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

【注释】

①木客大冢:相传为越王允常的陵墓。木客,今曰“木栅”,兰亭镇里木栅村“印山越国王陵”,或曰即木客大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琅琊:见《外传本事》1.3注⑤。

③楼船卒:水军士兵。桴(fú):木筏子。

④善材:良材,优质木材。

⑤文刻:绘上图案,刻上花纹。

⑥官渎:越国管理手工业的官署。《嘉泰会稽志》:“官渎在县西北一十里。”

⑦苦竹城:《水经·渐江水注》云:“山阴县有苦竹里,里有旧城,句践封范蠡子之邑。”《嘉泰会稽志》:“在山阴县之西南二十九里。”今兰亭镇古筑村疑即其地。

⑧鼓钟宫:疑即钟鼓楼。《水经注》所说之“雷门”或因鼓钟宫而得名。

⑨龚钱:地名,失传。

⑩舟室:船宫,船坞。

【译文】

木客山大墓是句践父亲允常的坟墓。当初迁都琅琊,派出水军士兵两千八百人上山砍伐松柏扎成木筏子,所以把这座山叫做木客山。距离山阴县十五里。另一种说法,是句践派人到山上砍伐优质木材,准备刻上花纹图案献给吴王夫差,所以叫木客山。

官渎是越国手工业管理处。距离山阴县十四里。

苦竹城是越王句践讨伐吴国回来后封给范蠡儿子的地方。他的居所偏处一隅,直径只有六十步。而为老百姓造田,却修筑了一条长一千五百三十三步的堤坝。他的坟墓名叫土山。范蠡劳苦功高,所以把他的儿子封在这里。距离山阴县十八里。

北郭门外道路以南、河以北有一座小城,是越王句践时建造的钟鼓楼。距离山阴县七里。那地方现在叫龚钱里。

舟室是越王句践的船坞。距离山阴县五十里。

10.10民西大冢者,句践客秦伊善炤龟者冢也,因名冢为秦伊山①。

射浦者②,句践教习兵处也。今射浦去县五里。射卒陈音死,葬民西,故曰陈音山③。

种山者④,句践所葬大夫种也。楼船卒二千人,钧足羡,葬之三蓬下⑤。种将死,自策⑥:“后有贤者,百年而至,置我三蓬,自章后世⑦。”句践葬之,食传三贤⑧。

巫里⑨,句践所徙巫为一里,去县二十五里。其亭祠今为和公群社稷墟⑩。

巫山者⑪,越⑫,神巫之官也,死葬其上,去县十三里许。

六山者⑬,句践铸铜,铸铜不烁⑭,埋之东阪。其上马棰⑮,句践遣使者取于南社⑯,徙种六山,饰治为马棰,献之吴。去县三十五里。

江东中巫葬者⑰,越神巫无杜子孙也。死,句践于中江而葬之。巫神,欲使覆祸吴人船。去县三十里。

【注释】

①“民西大冢”数句:民西大冢,方士秦伊墓。《嘉泰会稽志》:“灼龟公冢,越绝曰:‘句践客秦伊善灼龟者。’疑此是。而其冢曰秦伊山,未详。案《十道志》,当在龟山下。”今绍兴城西南约2公里左右南山头村有一山,其形如龟,俗呼为龟山。又其状如印,称为“印山”。疑即秦伊墓所在。

②射浦:一名射渎。《万历绍兴府志》:“在府城南五里。”今其地失考。

③“射卒陈音”数句:陈音,楚国人,善于骑射,为越国骑射教练。陈音山,陈音葬处。《吴越春秋》:“陈音死,越王伤之,葬于国西,号其葬所曰陈音山。”《万历绍兴府志》:“陈音山,在府城西南四里许。”按:据“民西”地名,应与秦伊墓邻近。在今绍兴鉴湖镇南山头村一带。

④种山:相传为越大夫文种葬所,因以为名。或曰即卧龙山(府山),山北有文种墓。

⑤“楼船卒”数句:楼船卒,见10.9注③。钧足羡,《吴越春秋》:“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楼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羡,或入三峰之下。”钧足即鼎足。羡,墓道。三蓬,地名。一说三座山峰。

⑥策:用蓍草占卜。

⑦章:表彰,显扬。

⑧食:俸禄,此指祭祀。传:传布,流传。《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三贤:疑即范蠡、文种、计倪。

⑨巫里:地名。巫里与巫山当相去不远,疑在今越城区斗门镇境内。

⑩和公群社稷墟:和公群,今未详。疑“和公”为“公和”二字倒,“公和”二字或为“会稽”二字之讹,“群”为“郡”之讹。社稷墟,社坛遗址。

⑪巫山:一名梅山,即今绍兴城北郊的梅山。海拔79.6米。为越国巫觋活动及死葬之处。

⑫越(piān):越国掌巫之官。

⑬六山:《万历绍兴府志》:“在府城东北二十里。高广寻丈,垒列泽中……唐天宝六年,改为句践山。今上有六山铺。”

⑭句践铸铜,铸铜不烁:按,《嘉泰会稽志》卷九“六山”条引《越绝书》作“句践铸剑,铜不铄”,从文义看,应以《会稽志》所引为是。烁,通“铄”,熔化金属。

⑮马棰(chuí):马鞭。棰,鞭子。

⑯南社:社,土地神,此指祀土地神之所。其址未详。《云门志略·古迹》:“盘古社木,在云门古刹坊之前,有木数株,其大数围,枝叶蒙茸,遮蔽天日,意是晋唐间物也。其下为盘古皇社地,坛而不屋。”疑为南社遗址。

⑰江东中:江,指浦阳江(钱清江),后文“中江”可释为两江(钱清江和曹娥江)之间。神巫无杜葬所疑在今斗门镇三江村一带。

【译文】

民西大墓是越王句践请来的擅长占卜的阴阳先生秦伊的坟墓,后人便称它为秦伊山。

射浦是越王句践训练士兵骑射的地方。现在的射浦距离山阴县五里。骑射教练陈音死后,埋葬在民西,人们因此称其为陈音山。

种山是越王句践埋葬大夫文种的地方。当时动用了水军士兵二千人,挖了像鼎足似的三条墓道,把文种葬在三蓬下面。文种将死时,自己卜了一卦,说:“今后一百年,有贤人到来;把我葬在三蓬下,自然会扬名后世。”越王句践果然把他葬在此地,并把他作为三位贤臣之一,按时祭祀,宣扬其功绩。

巫里,是越王句践把巫觋集中迁到一个地方居住,形成的一个村落。距离山阴县二十五里。那里原来的亭台祠庙现在是会稽郡社稷坛遗址。

巫山是越国管理巫觋的官员死后所葬之山。距离山阴县十三里左右。

六山是越王句践铸剑的地方,有些铜块没有熔化,工匠们就把这些没有熔化的铜块埋在东山坡。山上出产竹制马鞭,是句践派人把竹子从南社移种到六山的,把竹子做成马鞭,献给吴王夫差。距离山阴县三十五里。

浦阳江以东、曹娥江以西的中间地带,有一块巫师的葬地,所葬的是越国大巫师无杜的子孙。无杜子孙死后,句践把他们葬在两江的中间。巫师神通广大,句践把他们葬在这里是想让他们颠覆吴国军队的船只。距离山阴县三十里。

10.11石塘者①,越所害军船也②。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去县四十里。

防坞者③,越所以遏吴军也④。去县四十里。

杭坞者⑤,句践杭也。二百石长⑥,买卒七士人⑦。度之会夷⑧。去县四十里。

涂山者⑨,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朱馀者⑩,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馀”。去县三十五里。

句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⑪,东西千步,名辟首。后因以为名曰塘。

独妇山者⑫,句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⑬,得专一也。去县四十里。后说之者,盖句践所以游军士也。

马嗥者⑭,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堕死,匹马啼嗥,事见吴矣⑮。

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⑯。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⑰。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

【注释】

①石塘:石块砌筑的堤坝。

②害:通“辖”,管辖,管理。

③防坞:越国水上军事设施,如栅栏、木桩之类。

④遏:阻挡。

⑤杭坞:为句践军船出入的港湾。杭,同“航”。坞,泊船的港湾,即今之船坞。

⑥二百石:“石”疑为“步”之讹。

⑦买卒:疑为“舟卒”(前称“楼船卒”)。七士人:疑为“七十人”之讹。

⑧度:通“渡”。之:到。会夷:见3.4注⑳。

⑨涂山:传为禹娶妻处。涂,亦作“涂”“嵞”。《吴越春秋》徐天祜注:“《会稽志》:‘涂山在山阴县西北四十五里。’”或说城西北四十五里安昌镇之西扆山即涂山。按,《万历绍兴府志》,涂山、西馀山(即西扆山)为两座山。

⑩朱馀:越国盐务所在地。今绍兴城北35里有朱储村,疑即越国滨海盐场。陈桥驿认为“朱储”即《越绝书》的“朱馀”,为於越盐官所在。

⑪吴塘:为一土筑拦蓄堤坝。在今绍兴柯桥镇湖塘。

⑫独妇山:《嘉泰会稽志》:“蜀阜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十道志》云:句践以寡妇居此,令军人游焉,一名独妇山。”《万历绍兴府志》:“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

⑬死士:见10.2注⑥。

⑭马嗥:张宗祥注:“《名胜志》:马嗥城在海盐县治东南三百步。”

⑮事见吴矣:钱培名曰:“‘事见吴史’,‘史’原误‘矣’,依《汉魏丛书》《逸史》本改。”乐祖谋校:“‘矣’,吴本作‘史’。”

⑯敦:通“屯”,屯驻,驻扎。

⑰固陵:后作“西陵”。今杭州萧山区西兴镇西北铁岭关即固陵城遗址。

【译文】

石塘是越国停泊军船的港湾。宽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距离山阴县四十里。

防坞是越国用来遏止吴国军船前进的设施。距离山阴县四十里。

杭坞是越国军船出入的航道。航道长二百步,派了七十个水兵管理。这条航道一直通向杭州湾。距离山阴县四十里。

涂山是大禹娶妻之山。距离山阴县五十里。

朱馀是越国管理盐务的官衙所在地。越国人把盐叫做“馀”。距离山阴县三十五里。

句践灭亡吴国以后,派吴国人修筑吴塘,坝从东到西长一千步,初名叫辟首。因为是吴国人所筑,所以后人还是叫它吴塘。

独妇山,是越王句践将要讨伐吴国的时候,把寡妇们集中迁到一座孤山上居住,使勇士们看了放心,能专心一意地去打仗。距离山阴县四十里。后来有人说,这是越王句践在战前让军士们游玩享受的地方。

马嗥的来历:当年吴王夫差讨伐越国,行进的时候遇上狂风,车子被掀翻,马匹跑散,骑士坠马而死,有一匹马在高处昂头哀嚎。事见前面对吴国史事的叙述。

钱塘江以南、大路以西有一座城,是范蠡当年屯兵的城。沿山筑城,坚固而便于防守,因此叫固陵。之所以坚固而便于防守,是因为那里还布防大量的军船和士兵。

10.12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①。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

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②。吴强越地以为战地③,至于柴辟亭④。

女阳亭者⑤,句践入官于吴⑥,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于李乡⑦。句践胜吴,更名女阳,更就李为语儿乡。

吴王夫差伐越,有其邦,句践服为臣。三年,吴王复还封句践于越,东西百里,北乡臣事吴⑧,东为右,西为左。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⑨。觐乡北有武原⑩。武原,今海盐⑪。姑末,今大末。写干,今属豫章⑫。

自无馀初封于越以来,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⑬,更姓梅,梅里是也。

【注释】

①直渎:山阴(今浙江绍兴)古陆道和古水道的起点。在绍兴城东,具体位置失考。疑即今之直落江。疑若邪溪古道至此直北出斗门,故称直渎。阳春亭:失考。或与阳城里、阳里城、淮阳里地名有关。

②“语儿乡”数句:语儿乡、就李:见3.5注②。张宗祥注:“语儿乡即就李,《公羊传》作醉李;《史记》作檇李。杜预曰:‘今吴郡嘉兴县南有檇李城,即其地也。’《弘治嘉兴志》:‘在相乡濮院西。’濮院即古檇李墟也,其地有范蠡坞。”

③强:强占,侵占。

④柴辟亭:见3.5注②。张宗祥注:“吴越相争,吴筑石门以拒敌,在今崇德县北二十里。此柴辟亭,当在崇德县界。”按,崇德县,今浙江桐乡西南崇德镇。

⑤女阳亭:张宗祥注:“《秀水县志》:学绣堰,在县西九里,河塘上有塔,塔东有女阳亭,后改为种玉亭。”按,秀水县,今浙江嘉兴。

⑥入官于吴:即“入宦于吴”。

⑦李乡:即就李乡。

⑧北乡:北向。乡,通“向”。此指城池坐南朝北。

⑨姑末:一作“姑蔑”“姑妹”。今浙江龙游北。写干:今江西余干。

⑩觐乡:觐,今作“鄞”。今浙江宁波。

⑪海盐:今浙江海盐。

⑫豫章:今江西南昌。

⑬丹阳: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皋乡:今安徽六安。相传为皋陶所居,现县境有皋陶墓及祠。

【译文】

山阴县古代原来的陆路通道,从东郭门出来,经直渎阳春亭。山阴县原来的水路通道,也从东郭门出来,经过会稽郡的阳春亭。距离山阴县五十里。

语儿乡是原来越国的北疆,名叫就李。吴国侵占越国的土地作为战场,一直到柴辟亭。

女阳亭,当年越王句践去吴国服劳役,夫人跟从,走到这座亭子时生下了一个女儿,寄养在就李乡。句践灭亡吴国以后,就把亭名改为女阳亭,把就李乡改为语儿乡。

吴王夫差讨伐越国,占领了越国的土地,越王句践作为奴仆到吴宫服役。三年后,吴王夫差再把句践封回越国,给了他从东到西一百里土地,北向称臣侍奉吴国,以东为右,以西为左。大越原来的疆界,西至钱塘江一直到就李,南到姑末、写干,东至觐乡,北到武原乡。武原乡就是现在的海盐县。姑末就是现在的大末县。写干现在属于豫章郡。

自从无馀初封越地以来,传说越王的子孙,有迁居丹阳郡皋乡的,后来改姓梅,皋乡的梅里就是因此命名的。

10.13自秦以来,至秦元王不绝年①。元王立二十年②;平王立二十三年③;惠文王立二十七年④;武王立四年⑤;昭襄王亦立五十六年⑥,而灭周赧王,周绝于此⑦;孝文王立一年⑧;庄襄王更号太上皇帝⑨,立三年;秦始皇帝立三十七年⑩,号曰赵政⑪,政,赵外孙;胡亥立二年⑫;子婴立六月⑬。秦元王至子婴,凡十王,百七十岁⑭。汉高帝灭之。治咸阳⑮,壹天下⑯。

【注释】

①自秦以来,至秦元王不绝年:秦元王,秦自嬴驷(惠文王)始称王,此元王或是秦称王之后追谥。绝,乐祖谋校:“钱培名《札记》疑‘绝’当作‘纪’。”按,据《史记》记载,秦自襄公救周,周始命为诸侯,至秦孝公,历二十七君,世系清楚。

②元王立二十年:按《史记·秦本纪》,元王当为秦献公(名师隰,前384—前362年在位)。立,在位。

③平王立二十三年:按《史记·秦本纪》,平王当为秦孝公(名渠梁,前361—前338年在位)。

④惠文王:名驷,前337—前311年在位。

⑤武王:名荡,前310—前307年在位。

⑥昭襄王:名稷,武王弟,前306—前251年在位。

⑦灭周赧王,周绝于此: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灭周,此后史家遂以秦王纪年。周赧王,名延,周朝末代天子,前314—前256年在位。绝,亡。指世系断绝。

⑧孝文王:名柱,继位一年(前250)即去世。

⑨庄襄王:名子楚,前249—前247年在位。《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⑩秦始皇帝:见《记吴地传》3.3注⑦。

⑪号曰赵政:《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始皇帝母为赵国豪家女,因称赵姬。始皇初随母姓。

⑫胡亥:秦二世皇帝。于前210年7月继位,前207年8月被赵高杀害。

⑬子婴:赵高杀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贬号为秦王。前207年10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亡。

⑭百七十岁:实178年。

⑮咸阳:秦都城。今陕西咸阳。

⑯壹:统一。

【译文】

秦从立国以来到秦元王,世系延续不绝。元王在位二十年;平王在位二十三年;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武王在位四年;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灭掉了周赧王,周王朝统治从此结束;秦孝文王在位一年;庄襄王在位三年改称太上皇;秦始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他的名字叫赵政,因为他是赵国人的外孙;胡亥在位二年;子婴在位六个月。从秦元王到秦王子婴,共十位王,历一百七十年。汉高帝灭掉了秦朝。建都在咸阳,天下归于一统。

10.14政使将魏舍、内史教攻韩,得韩王安①。政使将王贲攻魏,得魏王歇②。政使将王涉攻赵,得赵王尚③。政使将王贲攻楚,得楚王成④。政使将史敖攻燕,得燕王喜⑤。政使将王涉攻齐,得齐王建⑥。政更号为秦始皇帝⑦,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⑧。道度牛渚⑨,奏东安(东安,今富春⑩),丹阳⑪,溧阳⑫,鄣故⑬,馀杭轲亭南⑭。东奏槿头⑮,道度诸暨、大越⑯。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⑰。取钱塘浙江“岑石”⑱。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六尺,东面广四尺,西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⑲,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是时,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⑳。因徙天下有罪適吏民(21),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22)。乃更名大越曰山阴。已去,奏诸暨、钱塘,因奏吴(23)。上姑苏台,则治射防于宅亭、贾亭北(24)。年至灵(25),不射,去,奏曲阿、句容(26),度牛渚,西到咸阳,崩。

【注释】

①政使将魏舍、内史教攻韩,得韩王安:事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内史教”《史记》作“内史腾”,无魏舍。

②政使将王贲攻魏,得魏王歇:事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魏王歇,《史记》作“魏王假”。王贲,战国末年秦将,频阳(陕西富平东北)人。秦将王翦子。封通武侯。

③政使将王涉攻赵,得赵王尚:事在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王涉”《史记》作“王翦”;“赵王尚”《史记索隐》作“赵王迁”。王翦,战国末秦将,王贲父。封武城侯。

④政使将王贲攻楚,得楚王成:事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王贲”《史记》作“王翦”。楚亡有二说:一说为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军,虏楚王负刍,楚亡。一说为前223年,王翦、蒙武破楚军,昌平君死,楚亡。今从后说。“楚王成”或为“昌平君”。

⑤政使将史敖攻燕,得燕王喜:事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史敖”《史记》作“王贲”。

⑥政使将王涉攻齐,得齐王建:事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王涉”《史记》作“王贲”。

⑦政更号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始,由“秦王政”纪年改为“秦始皇帝”纪年。

⑧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⑨牛渚: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采石矶。

⑩富春:今浙江富阳。三国吴黄武五年在富阳县设东安郡,七年废。今富阳西有东安镇。

⑪丹阳:见10.12注⑬。

⑫溧阳:今江苏溧阳西北旧县村市。

⑬鄣故:当为“故鄣”。见3.19注①。

⑭馀杭:秦置县,治所在今杭州馀杭区西南南苕溪南岸。轲亭:今未详。

⑮槿头:地名,今失考。以秦始皇所行路线看,当在钱塘江西岸富阳与杭州之间。

⑯诸暨、大越:即今浙江诸暨、绍兴越城区和柯桥区。

⑰都亭:秦汉时,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以掌治安、民事及客旅往来。城内及城厢也设有此职,称“都亭”。绍兴城内原有都亭桥(今鲁迅中路与新建南路交汇处),《嘉泰会稽志》:“《越绝》云,秦始皇……舍都亭。都亭之名始此。”

⑱钱塘浙江“岑石”:见3.18注④⑩。

⑲刻丈六于越东山上:钱培名曰:“原本‘文’‘立’二字作‘丈六’,‘栋’作‘东’,并误。《书钞》作‘刻立于大越栋山上’,疑《书钞》脱‘文’字,此脱‘大’字,或此‘文’字即‘大’字之讹,又错简在‘立’字上耳。《水经·渐江水注》:会稽山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今本《越绝》无此句,疑当在此。‘栋’字与《书钞》合,作‘东’非也。今并据改。”按,检之宝庆《会稽续志》卷七《杂纪》“秦刻岑石”条作“刻文立于越东山上”。钱校不误。又按,栋山,《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皆误作“东山”,疑为从音误。会稽山有“南山”之称,而无“东山”之名。以“栋”为是。《水经注》引《越绝》云“栋,犹镇也”,说明《越绝》本作“栋”。栋山,即会稽山。为扬州之镇山。今绍兴会稽山北麓有南镇庙遗址。

⑳置:安置。伊、攻□:查史籍无伊、攻□地名。《记吴地传》:“乌程、馀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疑“伊”即“黝(黟)”,今安徽黟县;“攻□”或即“攻吴”,乌程(今浙江湖州)春秋属吴,疑即“攻□”。

(21)有罪適(zhé)吏民:有罪而该被遣戍的官吏和平民。適,通“谪”。

(22)东海外越:此外越当指今浙江沿海岛屿上的越民。

(23)吴:今江苏苏州。

(24)治射防于宅亭、贾亭北:在宅亭、贾亭以北修筑射箭用的靶场。防,堤防。此指筑堤以作屏障。

(25)年至灵:年底到灵,即在灵过年。灵,地名,疑即今江苏苏州西南灵岩山。山上有吴馆娃宫遗址。

(26)曲阿:今江苏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

【译文】

秦王政派大将魏舍、内史教攻灭韩国,俘获了韩王安。秦王政派大将王贲攻灭魏国,俘获了魏王歇。秦王政派大将王涉攻灭赵国,俘获了赵王尚。秦王政派大将王贲攻灭楚国,俘获了楚王成。秦王政派大将史敖攻灭燕国,俘获了燕王喜。秦王政派大将王涉攻灭齐国,俘获了齐王建。灭亡六国后秦王政改称号为秦始皇帝。秦始皇帝三十七年,东巡来到会稽。他渡过长江到牛渚,经过东安(东安,现在叫富春)、丹阳、溧阳、故鄣,从馀杭轲亭南边转东进入槿头,渡过钱塘江来到诸暨、大越。在正月甲戌日到达大越,留宿在都亭。他派人从钱塘江边取来一块高而大的石料,石料长一丈四尺,南面、北面均宽六尺,东面宽四尺,西面宽一尺六寸,刻上文字立于大越的会稽山上。上山的道路曲曲折折,距离山阴县二十一里。当时还把大越的百姓分别迁徙到馀杭、伊、攻□、故鄣等地,而把天下有罪要发配的官吏和百姓迁徙到钱塘江以南原大越的地方,用来防备东海外越人的反抗,并把大越改名为山阴。事情完毕后离开大越,经诸暨县、钱塘县,来到吴县,登上姑苏台,在宅亭、贾亭的北端修建了一个射台。在灵岩山过了年后,没有去射箭就离开了。经曲阿、句容,从牛渚渡江,一路向西到咸阳,便去世了。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越绝书译注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