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第十六品 智分别

论母

[一种智所依]

五识乃非因。无因者。因不相应。有缘。有为。无色。世间。有漏。顺结。顺系。顺暴流。顺轭。顺盖。已异取。顺取。杂染。无记。有所缘。非心所。异熟。已取顺取。无有杂染杂染。非有寻有伺。非无寻唯伺。无寻无伺。非喜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学非无学。小。欲缠。非色缠。非无色缠。所属。非无所属。不决定。不出离。已生意识可识。无常。老增上。

五识乃是已生所依。已生所缘。前生所依。前生所缘。内所依。外所缘。不坏所依。不坏所缘。各别所依。各别所缘。不缘感知相互之行境。无存念者不生。无作意者不生。不断而不生。非前非后而不生。于相互等无间不生。五识是无功用。

依五识亦不认识任何法。唯随一之触、纳。

依五识之等无间亦不认识任何法。

依五识任何威仪亦不现。

依五识之等无间任何威仪亦不现。

依五识者,身业不成立,口业不成立。

依五识之等无间者,亦不令身业成立,亦不令口业成立。

依五识而不成善不善法。

依五识之等无间亦不成善不善法。

依五识者不入定、不出定。

依五识之等无间者亦不入定、不出定。

依五识者不死没、不再生。

依五识之等无间者亦不死没、不再生。

依五识者不睡眠、不觉醒、不见梦。

依五识之等无间者亦不睡眠、不觉醒、不见梦。

如实所依观相之慧。

如是为一种智所依。

[二种智所依]

即世间之慧、出世间之慧。少分可识之慧、少分不可识之慧。有漏之慧、无漏之慧。漏不相应有漏之慧、漏不相应无漏之慧。顺结之慧、不顺结之慧。结不相应顺结之慧、结不相应不顺结之慧。顺系之慧、不顺系之慧、系不相应顺系之慧、系不相应不顺系之慧。顺暴流之慧、不顺暴流之慧。暴流不相应顺暴流之慧、暴流不相应不顺暴流之慧。顺轭之慧、不顺轭之慧。轭不相应顺轭之慧、轭不相应不顺轭之慧。顺盖之慧、不顺盖之慧。盖不相应顺盖之慧、盖不相应不顺盖之慧。已异取之慧、不已异取之慧。异取不相应已异取之慧、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之慧。已取之慧、不已取之慧、顺取之慧、不顺取之慧。取不相应顺取之慧、取不相应不顺取之慧。杂染之慧、不杂染之慧。染不相应杂染之慧、染不相应不杂染之慧。有寻之慧、无寻之慧。有伺之慧、无伺之慧。有喜之慧、无喜之慧。喜俱行之慧、非喜俱行之慧。乐俱行之慧、非乐俱行之慧。舍俱行之慧、非舍俱行之慧。欲缠之慧、非欲缠之慧。色缠之慧、非色缠之慧。无色缠之慧、非无色缠之慧。所属之慧、无所属之慧。出离之慧、不出离之慧。决定之慧、不决定之慧。有上之慧、无上之慧。性生之慧、生性之慧。

如是为二种智所依。

[三种智所依]

思所成之慧、闻所成之慧、修所成之慧。

施所成之慧、戒所成之慧、修所成之慧。

增上戒之慧、增上心之慧、增上慧之慧。

增益善巧、损减善巧、方便善巧。

异熟之慧、异熟法法之慧、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之慧。

已取顺取之慧、不已取顺取之慧、不已取不顺取之慧。

有寻有伺之慧、无寻唯伺之慧、无寻无伺之慧。

喜俱行之慧、乐俱行之慧、舍俱行之慧。

能趣积集之慧、能趣分散之慧、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之慧。

有学之慧、无学之慧、非有学非无学之慧。

小之慧、大之慧、无量之慧。

小所缘之慧、大所缘之慧、无量所缘之慧。

道所缘之慧、道因之慧、道主之慧。

已生之慧、不已生之慧、可生之慧。

过去之慧、未来之慧、现在之慧。

过去所缘之慧、未来所缘之慧、现在所缘之慧。

内之慧、外之慧、内外之慧。

内所缘之慧、外所缘之慧、内外所缘之慧。

于有寻有伺之慧,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有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有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有小、大无量。

有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

有道所缘、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过去、未来、现在。

有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

有内、外、内外。

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于无寻唯伺之慧,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有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过去、未来、现在。

有内、外、内外。

于无寻无伺之慧,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有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有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有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

有道所缘、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过去、未来、现在。

有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

有内、外、内外。

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于喜俱行……乃至……乐俱行之慧,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有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有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有小、大、无量。

有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

有道所缘、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过去、未来、现在。

有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

有内、外、内外。

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于舍俱行之慧,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有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有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有小、大、无量。

有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

有道所缘、道因、道主。

有已生、不已生、可生。

有过去、未来、现在。

有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

有内、外、内外。

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如是为三种智所依。

[四种智所依]

自业之智、谛随顺之智、道具足之智、果具足之智。

于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至苦灭道之智。

欲缠之慧、色缠之慧、无色缠之慧、无所属之慧。

于法之智、于类之智、遍行之智、通俗之智。

于慧,有积集而非分散、分散而非积集、积集又是分散及非积集非分散。

有厌离而非证悟、证悟而非厌离、厌离又证悟及非厌离非证悟。

有退分之慧、决择分之慧、胜进分之慧、住分之慧。

有四无碍解。

有四通行。

有四所缘。

有于老死之智、于老死集之智、于老死灭之智、于至老死灭道之智。

有于生之智……乃至……于有之智……乃至……于取之智……乃至……于爱之智……乃至……于受之智……乃至……于触之智……乃至……于六处之智……乃至……于名色之智……乃至……于识之智……乃至……于行之智、于行集之智、于行灭之智、于至行灭道之智。

如是为四种智所依。

[五种智所依]

五支之正定。

五智之正定。

如是为五种智所依。

[六种智所依]

于六神通之慧。

如是为六种智所依。

[七种智所依]

七十七智所依。

如是为七种智所依。

[八种智所依]

于四道、四果之慧。

如是为八种智所依。

[九种智所依]

于九次第住定之慧。

如是为九种智所依。

[十种智所依]

是如来之十如来力。具足此等力之如来者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如何为十耶?

于此处,如来是如实知以处为处,以非处为非处。此,如来如实知以处为处,以非处为非处者,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依处依因而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之异熟。此,如来依处依因而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之异熟者,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往一切处之道。此,如来如实知往一切处之道,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此,如来如实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诸有情之种种胜解。此,如来如实知诸有情之种种胜解,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根上下。此,如来如实知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根上下,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三昧、等至杂染、清净之出定。此,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三昧、等至杂染、清净之出定,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随念宿住。此,如来如实知随念宿住,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诸有情之生死。此,如来如实知诸有情之生死,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知漏之尽。此,如来如实知漏之尽,即是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之如来即是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如是为十种智所依

[一种]

五识唯有非因。唯无因。唯因不相应。唯有缘。唯有为。唯无色。唯世间。唯有漏。唯顺结。唯顺系。唯顺暴流。唯顺轭。唯顺盖。唯已异取。唯顺取。唯杂染。唯无记。唯有所缘。唯非心所。唯异熟。唯已取顺取。唯无有杂染杂染。唯非有寻有伺。唯非无寻唯伺。唯无寻无伺。唯非喜俱行。唯非见非修所断。唯非见非修所断因。唯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唯非有学非无学。唯小。唯欲缠。唯非色缠。唯非无色缠。唯所属。唯非无所属。唯不决定。唯不出离。唯已生意识可识。唯无常。唯老增上。

“五识是已生所依,已生所缘”者,是于已生之所依、已生之所缘而生。

“前生所依,前生所缘”者,是于先之生所依、先之生所缘而生。

“内所依,外所缘”者,是五识之所依为[自己之]内,所缘是为[自己之]外者。

“不坏所依,不坏所缘”者,是于不坏之所依、不坏之所缘而生。

“各别所依,各别所缘”者,是眼识之所依与所缘、耳识之所依与所缘、鼻识之所依与所缘、舌识之所依与所缘、身识之所依与所缘,但[于各各之识]各别而异。

“不缘感知相互之行境”者,是耳识不缘感知眼识之行境。眼识亦不缘感知耳识之行境。鼻识不缘感知眼识之行境。眼识亦不缘感知鼻识之行境。舌识不缘感知眼识之行境。眼识亦不缘感知舌识之行境。身识不缘感知眼识之行境。眼识亦不缘感知身识之行境。眼识不缘感知耳识之……乃至……鼻识之……乃至……舌识之……乃至……身识之行境。身识亦不缘感知眼识之行境。耳识不缘感知身识之行境。身识亦不缘感知耳识之行境。鼻识不缘感知身识之行境。身识亦不缘感知鼻识之行境。舌识不缘感知身识之行境。身识亦不缘感知舌识之行境。

“无存念而不生”者,是具有存念者生。

“无作意而不生”者,是具有作意者生。

“不断而不生”者,是相续而不生。

“非前非后(不同时)而不生”者,是非一刹那[俱]生。

“相互不等无间生”者,是眼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耳识。耳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眼识。眼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鼻识。鼻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眼识、眼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舌识。舌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眼识。眼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身识。身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眼识。耳识……乃至……鼻识……乃至……舌识……乃至……身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眼识。乃于眼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身识。身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耳识。耳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身识。身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鼻识。鼻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身识。身识已生之等无间不生舌识。舌识已生之等无间亦不生身识。

“五识无功用”者,是五识无有向转、功用、存念、作意。

“依五识而不认识任何之法”者,是依五识任何之法亦不认识。

“唯随一之触、纳”者,是唯入[色等之]识域者唯随其一而已。

“依五识之等无间亦不认识任何之法”者,是依五识等无间之意界亦不认识任何之法。

“依五识亦不现任何之威仪”者,是或行、住、坐、卧之任何威仪,依五识亦不现。

“依五识之等无间亦不现任何之威仪”者,是或行、住、坐、卧之任何威仪,即依五识之等无间亦不现。

“依五识身业不成立、口业不成立”者,是依五识而不令身业、口业成立。

“依五识之等无间,身业亦不成立,口业亦不成立”者,是唯依五识等无间之意界,亦不令身业、口业成立。

“依五识而不成善不善之法”者是依五识而善不善之法不成。

“依五识之等无间亦不成善不善之法”者,是虽依五识等无间之意界,善不善之法亦不成。

“依五识而不入定,不出定”者,是依五识而不能入定,不能出定。

“虽依五识之等无间者亦不入定,不出定”者,是虽依五识等无间之意界,亦不能入定,不能出定。

“依五识不死没、不再生”者,是依五识而不死没,不再生。

“虽依五识之等无间者亦不死没、不再生”者,是虽依五识等无间之意界,亦不死没、不再生。

“依五识不睡眠、不觉醒、不见梦”者,是依五识而不睡眠、不觉醒、不见梦。

“虽依五识之等无间亦不睡眠、不觉醒、不见梦”者,是虽依五识等无间之意界,亦不能睡眠、不能觉醒、不能见梦。

如是为“如实所依观相之慧”。

如是为一种智所依。

[二种]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世间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出世间之慧”。

于一切之慧有具“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有漏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漏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漏不相应有漏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漏不相应无漏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顺结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顺结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结不相应顺结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结不相应不顺结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顺系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顺系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系不相应顺系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系不相应不顺系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顺暴流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顺暴流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暴流不相应顺暴流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暴流不相应不顺暴流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顺轭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顺轭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轭不相应顺轭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轭不相应不顺轭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顺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顺盖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盖不相应顺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盖不相应不顺盖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已异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异取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之慧”。

于三地异熟之慧是“已取之慧”。于三地善、于三地无记作、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取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顺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顺取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取不相应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取不相应不顺取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杂染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杂染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染不相应杂染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染不相应不杂染之慧”。

寻相应之慧是“有寻之慧”。寻不相应之慧是“无寻之慧”。

伺相应之慧是“有伺之慧”。伺不相应之慧是“无伺之慧”。

喜相应之慧是“有喜之慧”。喜不相应之慧是“无喜之慧”。

喜相应之慧是“喜俱行之慧”。喜不相应之慧是“非喜俱行之慧”。

乐相应之慧是“乐俱行之慧”。乐不相应之慧是“非乐俱行之慧”。

舍相应之慧是“舍俱行之慧”。舍不相应之慧是“非舍俱行之慧”。

欲缠善无记之慧是“欲缠之慧”。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之慧是“非欲缠之慧”。

色缠善无记之慧是“色缠之慧”。欲缠、无色缠、无所属之慧是“非色缠之慧”。

无色缠善无记之慧是“无色缠之慧”。欲缠、色缠、无所属之慧是“非无色缠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所属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所属之慧”。

于四道、四果之慧是“出离之慧”。于三地善之慧、于四地异熟之慧、于三地无记作之慧是“不出离之慧”。

于四道之慧是“决定之慧”。于三地善之慧、于四地异熟之慧、于三地无记作之慧是“不定之慧”。

于三地善无记之慧是“有上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上之慧”。

此处,如何为“性生之慧”耶?于四地,具有生阿罗汉神通者之慧、生等至无记作之慧是“性生之慧”。于四地之异熟,具有阿罗汉已生神通之慧、已生等至无记作之慧是“生性之慧”。

如是为二种智所依。

[三种]

此处,如何为“思所成之慧”耶?是若于观行已发之业处,若于观行已发之工巧处,若于观行已发之明处,若自业,若谛顺观,若“色是无常”,若“受是无常”,若“想是无常”,若“行是无常”,若“识是无常”者,一切如是不从他闻而得顺观之忍、见、明、知、观、法知忍。此言为“思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闻所成之慧”耶?是若于观行已发之业处,若于观行已发之工巧处,若于观行已发之明处,若自业,若谛顺观,若“色是无常”,若“受即是无常”,若“想是无常”,若“行是无常”,若“识是无常”者,一切如是由他闻得顺观之忍、见、明、知、观、法知忍。此言为“闻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施所成之慧”耶?是依施而施获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施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戒所之慧”耶?是依戒而戒获得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戒所成之慧”。

一切亦是入定者之慧,是“修所成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上戒之慧”耶?是于别解脱律仪防护者,是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增上戒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上心之慧”耶?是入定于色缠、无色缠等至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增上心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上慧之慧”耶?是于四道、四果之慧。此言“增上慧之慧”。

此处,如何为“增益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令不生。若已生之不善法令舍离。或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善法令生,若已生之善法导于倍增、广大、修习、圆满。于此处之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增益善巧”。

此处,如何为“损减善巧”耶?是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善法不生。若已生之善法没灭。或作意彼之诸法,若未生之不善法生,若已生之不善法导于倍增、广大。于此处之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损减善巧”。

一切于彼方便之慧,是“方便善巧”。

于四地异熟之慧是“异熟之慧”。于四地善之慧是“异熟法法之慧”。于三地无记作之慧是“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之慧”。

于三地异熟之慧是“已取顺取之慧”。于三地善、无记作之慧是“不已取顺取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不已取不顺取之慧”。

寻伺相应之慧是“有寻有伺之慧”。寻不相应伺相应之慧是“无寻唯伺之慧”。寻伺不相应之慧是“无寻无伺之慧”。

喜相应之慧是“喜俱行之慧”。乐相应之慧是“乐俱行之慧”。舍相应之慧是“舍俱行之慧”。

于三地善之慧是“能趣积集之慧”。于四道之慧是“能趣分散之慧”。于四地异熟、三地无记作之慧是“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之慧”。

四道、三果之慧是“有学之慧”。究竟阿罗汉果之慧是“无学之慧”。于三地之善、异熟、无记作之慧是“非有学非无学之慧”。

欲缠善无记之慧是“小慧”。色缠无色缠善无记之慧是“大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量慧”。

此处,如何为“小所缘之慧”耶?是以小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小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大所缘之慧”耶?是以大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大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无量所缘之慧”耶?是以无量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无量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道所缘之慧”耶?是以圣道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道所缘之慧”。

于四道之慧是“道因之慧”。

此处,如何为“道主之慧”耶?是以圣道为主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道主之慧”。

于四地异熟之慧有已生、可生而不可言不已生。于四地善之慧、三地无记作之慧有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

一切之慧是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

此处,如何为“过去所缘之慧”耶?是以过去之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过去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未来所缘之慧”耶?是以未来之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未来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现在所缘之慧”耶?是以现在之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现在所缘之慧”。

于一切慧是有“内”,有“外”,有“内外”。

此处,如何为“内所缘之慧”耶?是以内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内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外所缘之慧”耶?是以外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外所缘之慧”。

此处,如何为“内外所缘之慧”耶?是以内外法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内外所缘之慧”。

如是为三种智所依。

[四种]

此中,如何为“自业之智”耶?是“有布施、供牺、祭祀,有善作恶作业之果、异熟,有今世、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于世以沙门婆罗门,以正行正所行为证知今世与他世而令知[其他]者”。所有之如是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除谛随顺之智,一切有漏善之智是“自业之智”。

此中,如何为“谛随顺之智”耶?是若“色是无常”,若“受是无常”,若“想是无常”,若“行是无常”,若“识是无常”者,所有如是随顺之忍、见、明、知、观、法知忍,此言“谛随顺之智”。

四道之慧是“道具足之智”。

四果之慧是“果具足之智”。

“道具足之智”者,是于彼苦之智,于彼苦集之智,于彼苦灭之智,于至彼苦灭道之智。

此中,如何为“于苦之智”耶?是以苦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于苦之智”。以苦集为所缘……乃至……以至苦灭道为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择法、正见,此言“于至苦灭道之智”。

欲缠善无记之慧是“欲缠之慧”。色缠善无记之慧是“色缠之慧”。无色缠善无记之慧是“无色缠之慧”。于四道、四果之慧是“无所属之慧”。

此处,如何为“于法之智”耶?于四道、四果之慧是“于法之智”。

彼依此之知、见、得、明知、遍行而理解过去未来之理趣。即谁之沙门、婆罗门知一切过去世是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彼等知此是苦。彼等知此是苦之集。彼等知此是苦之灭。彼等知此是至苦灭之道。又或沙门、婆罗门亦知一切未来世是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彼等知此是苦。彼等知此是苦之集。彼等知此是苦之灭。彼等知此是至苦灭之道。于此处之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类智”。

此处,如何为“遍行之智”耶?于此处有比丘,依他有情、他人之心,遍行而知于心。若有贪之心知有贪之心,若离贪之心知离贪之心,若有瞋之心知有瞋之心,若离瞋之心知……乃至……有痴之心……乃至……离痴之心……乃至……略集之心……乃至……混乱之心……乃至……大之心……乃至……非大之心……乃至……有上之心……乃至……无上之心……乃至……定之心……乃至……非定之心……乃至……解脱之心知解脱之心。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遍行之智”。

除于法之智、类智、遍行智,其余之慧是“通俗之智”。

此处,如何为“是积集而非分散”之慧耶?欲缠善之慧是“积集而非分散”之慧。四道之慧是“分散而非积集”之慧。色缠无色缠善之慧是“积集又是分散”。余之慧是“亦非积集亦非分散。”

此处,如何为“厌离而非证悟”之慧耶?是依彼之慧,于欲而离贪,不证悟神通,不证悟其谛,此言“厌离而非证悟”之慧。

彼于欲而离贪,依慧而证悟神通,不证悟其谛,此言“证悟而非厌离”之慧。

于四道之慧是“是厌离又是证悟”。

其余之慧是“亦非厌离亦非证悟”。

此处,如何为“退分之慧”耶?得初静虑者,欲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耶?其随法念是住“住分之慧”,无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胜进分之慧”,厌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离贪具足“决择分之慧”。

得第二静虑者,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舍俱行之想作意是行“胜进分之慧”,厌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离贪具足“决择分之慧”。

得第三静虑者,喜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非苦非乐俱行之想作意是行“胜进分之慧”,厌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离贪具足“决择分之慧”。

得第四静虑者,乐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虚空无遍处俱行之想作意是行“胜进分之慧”,厌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离贪具足“决择分之慧”。

得虚空无遍处者,色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识无遍处俱行之想作意是行“胜进分之慧”,厌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离贪具足“决择分之慧”。

得识无遍处者,虚空无遍处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其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无所有处俱行之想作意是行“胜进分之慧”,厌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离贪具足“决择分之慧”。

得无所有处者,识无遍处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退分之慧”,自体随法之念是住“住分之慧”,非想非非想处俱行之想作意是行“胜进分之慧”,厌离俱行之想作意是行离贪具足“决择分之慧”。

此处,如何为“四无碍解”耶?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于义之智是义无碍解。于法之智是法无碍解。于其法辞说明之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之智是辩无碍解。此是四无碍解。

此处,如何为“四通行”耶?是苦迟通行之慧、苦速通行之慧、乐迟通行之慧、乐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为苦迟通行之慧耶?是依所应作之苦而达定者,以迟钝而通达其处所生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苦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为苦速通行之慧耶?是依所应作之苦而达定者,以速而通达其处所生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苦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为乐迟通行之慧耶?是依非所应作之非苦而达定者,以迟而通达其处所生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乐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为乐速通行之慧耶?是依非所应作之非苦而达定者,以速而通达其处所生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乐速通行。

此等为四通行。

此处,如何为四所缘耶?是以小为小所缘之慧、以小为无量所缘之慧、以无量为小所缘之慧、以无量为无量所缘之慧。

此中,如何为以小为小所缘之慧耶?是不得所欣之定,有限遍满于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以小为小所缘之慧。

此中,如何为以小为无量所缘之慧耶?是不得所欣之定,有大遍满于所缘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以小为无量所缘之慧。

此中,如何以无量为小所缘之慧耶?是得所欣之定,少所缘遍满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以无量为小所缘之慧。

此中,如何以无量为无量所缘之慧耶?是得所欣之定,大所缘遍满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无量为无量所缘之慧”。

是等为四种所缘。

道具足之智即于彼老死之智、于彼老死集之智、于彼老死灭之智、于彼至老死灭道之智。

此中,如何为于老死之智耶?是缘老死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于老死之智。缘老死之集而……乃至……缘老死之灭……乃至……缘至老死灭之道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至老死灭道之智。

道具足之智是于生之智……乃至……。

于有之智……乃至……。

于取之智……乃至……。

于爱之智……乃至……。

于受之智……乃至……。

于触之智……乃至……。

于六处之智……乃至……。

于名色之智……乃至……。

于识之智……乃至……。

于行之智,于行集之智,于行灭之智,于至行灭道之智。

此中,如何为于行之智耶?是缘行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于行之智。缘行之集而……乃至……缘行之灭……乃至……缘至行灭之道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于至行灭道之智。

[五种]

此处,如何为五支之正定耶?是喜遍满、乐遍满、心遍满、明遍满、观察相。

于二禅之慧是喜遍满。于三禅之慧是乐遍满。于他心之智是心遍满。天眼是明遍满。由彼彼之定而出者之观察智是观察相,此言五支之正定。

此处,如何为五智之正定耶?“此定是现在乐为未来乐异熟”,彼自身之智生。“此定是圣无资”,彼自身智之智生。“此定乃非卑贱人”,彼自身之智生。“此定是获寂静、好善、烦恼除灭,达[心]一趣定而无随有行呵责遮障”,彼自身之智生。彼实又我此定“念我入定”、“念出定”,彼自身之智生。此是五智之正定。

如是为五种智所依。

[六种]

此中,如何为六神通之慧耶?是种种神通之智、耳界清净智、他心智、宿住随念智、有情死生智、漏尽智,此等是六种神通之慧。

如是为六种智所依。

[七种]

此处,如何为七十七智所依耶?是“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则无老死”之智。过去世之“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则无老死”之智。未来世之“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则无老死”之智。于此法住智之处,“是尽法、消法、离贪、灭法”之智。

“缘有而有生”之智……乃至……。

“缘取而有有”之智……乃至……。

“缘受而有取”之智……乃至……。

“缘受而有爱”之智……乃至……。

“缘触而有受”之智……乃至……。

“缘六处而有触”之智……乃至……。

“缘名色而有六处”之智……乃至……。

“缘识而有名色”之智……乃至……。

“缘行而有识”之智……乃至……。

“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过去世之“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未来世之“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此法住智之处,亦“是尽法、消法、离贪法”之智。此等为七十七智所依。

如是为七种智所依。

[八种]

此处,如何为于四道、四果之慧耶?是预流道之慧、预流果之慧、一来道之慧、一来果之慧、不还道之慧、不还果之慧、阿罗汉道之慧、阿罗汉果之慧,此等为四道、四果之慧。

如是为八种智所依。

[九种]

此处,如何为九次第住定之慧耶?是初禅定之慧、第二禅定之慧、第三禅定之慧、第四禅定之慧、虚空无边处定之慧、识无边处定之慧、无所有处定之慧、非想非非想处定之慧、想受灭尽定之慧,此等是九次第住定之慧。

如是为九种智所依。

[十种]

此处,如何为如来以处为处,以非处为非处之如实智耶?

此处,如来如此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见具足之人执著「以诸行为常”者,此非有是处。然,有是处,知异生执著「诸行是常”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见具足之人执著「诸行是乐”者无有是处。然又有是处。即异生执著「诸行是乐”者是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见具足之人执著「以诸法是我”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异生执著「以诸法是我”者是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见具足之人“可夺母之生命”者无有是处。然又有是处,即异生“可夺母之生命”者是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见具足之人“可夺父之生命”者……乃至……“可夺阿罗汉之生命”者……乃至……“以恶心可出如来之血”者……乃至……“可破僧伽”者……乃至……“可就于他师”者……乃至……“可生于第八有”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异生“可生于第八有”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于一世界有二应供正自觉者出于非前非后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于一世界出一应供正自觉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于一世界出二转轮王于非前非后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于一世界出一转轮王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女人可为应供正自觉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男人可为应供正自觉者有是处。又无是处,不可得有,即女人可为转轮王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男人可为转轮圣王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女人可为[帝]释,可为魔,可为梵[天]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男人可为[帝]释,可为魔,可为梵[天]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于身恶行者应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于身恶行者应起非可爱、非可乐、非可意之异熟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于语恶行者……意恶行者应起可爱、可爱、可意之异熟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于[语恶行者……]意恶行者应起非可爱、非可乐、非可意之异熟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于身妙行者应起非可爱、非可乐、非可意之异熟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于身妙行者应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于语妙行者……意妙行者应起非可爱、非可乐、非可意之异熟者则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于[语妙行者……]意妙行者应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具身恶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世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具身恶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具语恶行者……具意恶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世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具[语恶行者……]意恶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应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具身妙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应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具身妙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世者有是处。又无有是处,不可得有,即具语妙行者[……具意妙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应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者无有是处。然有是处,即具语妙行者……乃至……具意妙行者依其因缘、依其缘而身坏死后,应生于善趣、天世者有是处。彼彼之法即取彼彼法之因、缘为彼彼之处。彼彼之法即取彼彼法之非因、非缘为彼彼之非处。所有于此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如来以处为处,以非处为非处之如实智。

此处,如何为如来依处依缘而[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异熟之如实智耶?此处,如来知此,即为一类恶业受因遮止幸趣而未熟。此处,为一类恶业受因遮止幸依而未熟。此处,一类恶业受因遮止幸时而未熟。此处,为一类恶业受因遮止幸加行而未熟。此处,为一类恶业受因之不幸趣而熟。此处,为一类恶业受因之不幸依而熟。此处,为一类恶业受因之不幸时而熟。此处,一类恶业受因之不幸加行而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不幸趣而未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不幸依而未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不幸时而未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不幸加行而未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幸趣而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幸依而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幸时而熟。此处,为一类善业受因之幸加行而熟。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言如来依处依缘而[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异熟之如实智。

此处,如何为如来一切处往道之如实智耶?于此处如来知此道是往地狱之道。知此道是往畜生之道。知此道是往饿鬼境界之道。知此道是往人间界之道。知此道是往天界之道。知此道是往涅槃之道。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为如来一切处往道之如实智。

此中,如何为如来之非一界、种种界、世间之如实智耶?于此处如来知蕴之种种。知界之种种。知处之种种。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种种。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如来之非一界、种种界、世间之如实智。

此处,如何是如来之诸有情种种胜解之如实智耶?如来知此,即有诸有情之劣胜解,有诸有情之胜胜解。劣胜解之有情即是依附、亲近、敬奉于劣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于胜胜解之有情。于过去世,劣胜解之有情亦依附、亲近、敬奉于劣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亦依附、亲近、敬奉于胜胜解之有情。于未来世,劣胜解之有情亦依附、亲近、敬奉于劣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亦依附、亲近、敬奉于胜胜解之有情。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如来之有情种种胜解之知实智。

此处,如何是如来之他有情、他补特伽罗根上下之如实智耶?此处,如来知诸有情之所依。知随眠。知行。知胜解。知小缠、大缠者、利根、钝根、妙相、恶相、善了知、恶了知、可使不可使者之诸有情。

又如何为有情之所依耶?或为“世间是常”,或为“世间是无常”,或为“世间是有边”,或为“世间是无边”,或为“命即是身”,或为“命与身异”,或为“如来死后有”,或为“如来死后无”,或为“如来死后亦有亦无”,或为“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如是或有有见所依之有情,或有非有见所依之有情,或更不随于此之两边而于相依性缘起之法得顺观之忍。或有[得]如实智。是为诸有情之所依。

又,如何为诸有情之随眠耶?诸有情之随眠者,是欲贪随眠、瞋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犹豫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关于彼之世间之爱色、好色,有情之贪随眠而住。关于彼之世间之不爱色、不好色,诸有情之瞋随眠而住。于此二边应如是见:无明随行、随伴而有空想、邪见、疑。是为诸有情之随眠。

又,如何为诸有情之行耶?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者,或为少地,或为大地者,是为诸有情之行。

又,如何为诸有情之胜解耶?是有诸有情之劣胜解、诸有情之胜胜解。劣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于劣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于胜胜解之有情。于过去世,劣胜解之有情亦依附、亲近、敬奉于劣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亦依附、亲近、敬奉于胜胜解之有情。于未来世,劣胜解之有情亦可依附、亲近、敬奉于劣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亦依附、亲近、敬奉于胜胜解之有情。是为诸有情之胜解。

如何为彼大尘者之诸有情耶?是有十烦恼事:贪、瞋、痴、慢、见、犹豫、惛沈、掉举、无惭、无愧。诸有情习、修、多所作、增大是等之十烦恼事者,此等为彼大尘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小尘者之诸有情耶?即诸有情不习、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是等之烦恼事者,此等为彼小尘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钝根者之诸有情耶?即是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有情不习、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为彼钝根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利根者之诸有情耶?是诸有情习、修、多所作、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为彼利根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恶相者之诸有情耶?是诸有情为恶所依、恶随眠、恶行、恶胜解、大尘、钝根者,此等为彼恶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妙相者之诸有情耶?是诸有情为善所依、善行、善胜解、小尘、利根者,此等为彼妙相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恶了知者[善了知者]之诸有情耶?是彼之诸有情为恶相即是恶了知者之诸有情。以彼之诸有情为妙相即是善了知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不可使者之诸有情耶?是诸有情为业障具足、烦恼具足、异熟障具足、不信、不妙欲、恶慧者,于善法入正性决定者为不可使,此等为彼不可使者之诸有情。

如何为彼可使者之诸有情耶?是诸有情为欲障不具足、烦恼障不具足、异熟障不具足、信、妙欲、慧者,于善法可入正性决定者为可使,此等为彼可使者之诸有情。

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为如来之他有情、他补特伽罗根上下之如实智。

此处,如何为如来之静虑、解脱、三昧、等至之杂染、清净、出定之如实智耶?静虑者是将静虑分为四种之静虑者,或为静虑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为不正得。或为静虑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为正得。或为静虑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为正得。或为静虑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为不正得,此等为四种之静虑者。

亦有或为静虑者,即是迟入定而速出定者。或为静虑者,即是速入定而迟出定者。或为静虑者,是迟入定而迟出定。或为静虑者,即是速入定而速出定者,是等为四种之静虑者。

亦有四种之静虑者。或为静虑者,即于定有定善巧,而无等至善巧者。或为静虑者,即于定有等至善巧,而无定善巧者。或为静虑者,即于定有定善巧,亦有等至善巧。或为静虑者,即于定无定善巧,亦无等至善巧,此等为四种之静虑者。

静虑者,有四种之静虑: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解脱者,是八解脱。即于有色观诸色是第一解脱。内为无色想而外观诸色则是第二解脱。于胜解之实为清净即是第三解脱。超越一切之色想而灭有对想且不作意种种想,谓“空是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是第四解脱。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谓“识是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是第五解脱。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谓“无少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是第六解脱。超越一切之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是第七解脱。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之灭而住是第八解脱。

三昧者,是三种之定,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

等至者,是九次第住等至:初静虑等至、第二静虑等至、第三静虑等至、第四静虑等至、空边处等至、识无边处等至、无所有处等至、非想非非想处等至、想受灭尽等至。

杂染者,是顺退分法。

清净者,是顺胜进分法。

出定者,是以清净为出定。由彼彼之三摩地而出定是出定。

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如来之静虑、解脱、三昧、等至之杂染、清净、出定之如实智。

此处,如何为如来宿住随念之如实智耶?此处如来随念无数若干之宿住。即或于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数成劫生、无数坏劫生、无数成坏劫生,于彼处知如是名、种姓、姓生、食,为胜、妙色、恶色以至于如善趣者、恶趣者、业者之有情。实以此等诸有情之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为呵责圣者、恶见者、恶见业所定者即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亦实以此等诸有情之具足身善行、具足口善行、具足意善行而不呵责圣者、正见者、正见业所定者即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如是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而观有情之有死、有生,如是为乐苦受、寿长,彼由此处死而于彼处生,于彼处为如是名、种姓、姓生、食、乐苦受、寿长,彼即自此处死而于彼处生,于彼处如是为名、种姓、姓食、食、乐苦受,寿长,彼自彼处死而于此处生。如是具足行相与方处而随念无数若干之宿住。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如来宿住随念之如实智。

此处,如何为如来之诸有情死生之如实智耶?此处如来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而观有情之有死、有生,为劣、胜、妙色、恶色,有善趣者、恶趣者之有情。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如来之有情死生之如实智。

此处,如何为如来漏尽之如实智耶?此处于如来是漏尽而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于此处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是如来漏尽之如实智。

此等为如来之十如来力。具足此等力之如来为最胜位者,于集会中作狮子吼而转梵轮。

如是为十种智所依。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分别论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