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乡党第十

【题解】

杨时:“圣人之所谓道者,不离乎日用之间也。故夫子之平日,一动一静,门人皆审视而详记之。”尹焞:“甚矣孔门诸子之嗜学也!于圣人之容色言动,无不谨书而备录之,以贻后世。今读其书,即其事,宛然如圣人之在目也。虽然,圣人岂拘拘而为之者哉?盖盛德之至,动容周旋,自中乎礼耳。学者欲潜心于圣人,宜于此求焉。”旧说凡一章,今分为十七节。

-朱熹《论语集注》

【原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王肃《论语王氏义说》:“恂恂,温恭之貌。”朱熹《四书集注》:“恂恂,信实之貌。似不能言者,谦卑逊顺。不以贤知先人也。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

【译文】

孔子在乡里很恭顺,好像是个不会说话的人。

【原文】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郑玄《论语郑氏注》:“便便,辩也。虽辩而谨敬。”朱熹《四书集注》:“便便,辩也。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辩。故必详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

【译文】

在宗庙、朝堂则明白流畅地言谈,只是谨慎罢了。

【原文】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侃侃,和乐之貌。”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朱熹《四书集注》:“此君未视朝时也。王制,诸侯上大夫卿,下大夫五人。许氏《说文》:‘侃侃,刚直也。訚訚,和悦而诤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马融《论语训说》:“君在,视朝也。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朱熹《四书集注》:“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译文】

上朝时,与下大夫交谈,安详从容;与上大夫交谈,温和正直。国君临朝,恭敬小心,仪态得体。

【原文】

君召使摈,郑玄《论语郑氏注》:“君召使摈者,有宾客使迎之。”色勃如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必变色。”足躩如也。朱熹《四书集注》:“摈,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勃,变色貌。躩,盘辟貌。皆敬君命故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郑玄《论语郑氏注》:“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俯一仰,衣前后襜如也。”朱熹《四书集注》:“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襜,整貌。”趋进,翼如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端好。”朱熹《四书集注》:“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舒翼。”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郑玄《论语郑氏注》:“复命白君,宾已去矣。”朱熹《四书集注》:“纾君敬也。此一节,记孔子为君摈相之容。”

【译文】

被国君召去接待贵宾,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礼仪走步。和同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时,分别向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整齐。快步前进时,如同鸟儿展翅。贵宾告退,必定回报国君说:“宾客已经不再回头看了。”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敛身。”朱熹《四书集注》:“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阈,门限。”朱熹《四书集注》:“阈,于逼反。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间,君出入处也。阈,门限也。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谢良佐:“立中门则当尊,行履阈则不恪。”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过君之空位。”其言似不足者。朱熹《四书集注》:“位,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所谓伫也。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以虚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皆重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朱熹《四书集注》:“齐,音咨。摄,抠也。齐,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屏,藏也。息,鼻息出入者也。近至尊,气容肃也。”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先屏气,下阶舒气,故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没,尽也。下尽阶。”复其位,踧踖如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来时所过位。”

【译文】

进入朝堂的大门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如同不能容身一样。站立不挡在门中间,行走不踩着门槛。经过国君座位时,神色立即庄重起来,毫不懈怠地按礼仪走步,说话像是气力不足似的。提起衣襟走上朝堂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屏住气像是呼吸停止似的。退下时,走下一级台阶,放松了神态,和颜悦色;走完了台阶,快步前进,如同鸟儿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依然恭敬小心。

【原文】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鞠躬者,敬慎之至。”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郑玄《论语郑氏注》:“上如揖,授玉宜敬。下如授,不敢忘礼。战色,敬也。是蹜蹜如有循,举前曳踵行。”朱熹《四书集注》:“圭,诸侯命圭。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如不胜,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战色,战而色惧也。蹜蹜,举足促狭也。如有循,《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享礼,有容色。郑玄《论语郑氏注》:“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朱熹《四书集注》:“享,献也。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有容色,和也。《仪礼》曰:‘发气满容。’”私觌,愉愉如也。郑玄《论语郑氏注》:“觌,见也。既享,乃以私礼见。愉愉,颜色和。”朱熹《四书集注》:“私觌,以私礼见也。愉愉,则又和矣。此一节,记孔子为君聘于邻国之礼也。”

【译文】

手执玉圭时,像鞠躬似的弯下身来,如同拿不动一样。上举时如同作揖,放下时如同授物。立即显出谨慎小心的神色,脚步急促,似乎沿着什么行走一样。献礼物时,仪容和悦。以私人身份拜见时,轻松愉快。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一入曰緅。饰者,不以为领袖缘也。绀者,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緅者,三年练以緅饰衣,为其似衣丧服,故皆不以为饰衣。”朱熹《四书集注》:“君子,谓孔子。绀,深青扬赤色,齐服也。緅,绛色。三年之丧,以饰练服也。饰,领缘也。”红紫不以为亵服。王肃《论语王氏义说》:“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皆不正,亵尚不衣,正服无所施。”朱熹《四书集注》:“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暑则单服。絺绤,葛也。必表而出之,加上衣。”朱熹《四书集注》:“袗,单也。葛之精者曰絺,粗者曰绤。表而出之,谓先着里衣,表絺绤而出之于外,欲其不见体也。《诗》所谓‘蒙彼绉絺’是也。”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朱熹《四书集注》:“缁,黑色。羔裘,用黑羊皮。麑,鹿子,色白。狐,色黄。衣以裼裘,欲其相称。”亵裘长。短右袂。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私家裘长,主温。短右袂,便作事。”朱熹《四书集注》:“长,欲其温。短右袂,所以便作事。”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今之被也。”朱熹《四书集注》:“齐主于敬,不可解衣而寝,又不可着明衣而寝,故别有寝衣,其半盖以覆足。”狐貉之厚以居。郑玄《论语郑氏注》:“在家以接宾客。”朱熹《四书集注》:“狐貉,毛深温厚,私居取其适体。”去丧,无所不佩。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去,除也。非丧则备佩所宜佩也。”朱熹《四书集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觿砺之属,亦皆佩也。”非帷裳,必杀之。王肃《论语王氏义说》:“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杀也。”朱熹《四书集注》:“朝祭之服,裳用正幅如帷,要有襞积,而旁无杀缝。其余若深衣,腰半下,齐倍腰,则无襞积而有杀缝矣。”羔裘玄冠不以吊。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朱熹《四书集注》:“丧主素,吉主玄。吊必变服,所以哀死。”吉月,必朝服而朝。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朱熹《四书集注》:“吉月,月朔也。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

【译文】

君子不用天青色、黑红色镶边,绯色、紫色的布料不用来做便服。夏天穿着麻、细葛布单衫时,必须套上外衣外出。黑衣配黑羊皮裘,白衣配白鹿皮裘,黄衣配黄狐皮裘。在家穿的皮裘较长,但缩短右袖。必须备有睡觉的小被,相当一个半体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居家的便服。守丧结束,什么东西都能佩带。不是作为礼服的裳,必须裁短一些。黑羊皮裘、红黑色的冠不穿戴着去守丧。每逢朔日,必定穿戴朝服去朝拜。

【原文】

齐,必有明衣,布。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以布为沐浴衣。”朱熹《四书集注》:“齐,必沐浴,浴竟,即着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以布为之。此下脱前章寝衣一简。”齐,必变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改常馔。”居必迁坐。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易常处。”朱熹《四书集注》:“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迁坐,易常处也。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

【译文】

斋戒必定备有沐浴后穿的明衣,是布的。斋戒时必须改变往常的饮食,居处必须改换往常的寝室。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朱熹《四书集注》:“食,饭也。精,凿也。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食饐而餲,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饐餲,臭味变。”鱼馁而肉败,何晏《论语集解》:“鱼败曰馁。”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失饪,失生熟之节。”不时,不食。郑玄《论语郑氏注》:“不时,非朝、夕、日中时。”朱熹《四书集注》:“饐,饭伤热湿也。餲,味变也。鱼烂曰馁。肉腐曰败。色恶臭恶,未败而色臭变也。饪,烹调生熟之节也。不时,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此数者皆足以伤人,故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马融《论语训说》:“鱼脍非芥酱不食。”朱熹《四书集注》:“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与此暗合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朱熹《四书集注》:“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沽酒市脯不食。朱熹《四书集注》:“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与不尝康子之药同意。”不撤姜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撤,去也。齐禁薰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朱熹《四书集注》:“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不多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不过饱。”朱熹《四书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祭于公,不宿肉。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助祭于君,所得牲体,归则班赐,不留神惠。”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郑玄《论语郑氏注》:“自其家祭肉,过三日不食,是亵鬼神之余。”朱熹《四书集注》:“助祭于公,所得胙肉,归即颁赐。不俟经宿者,不留神惠也。家之祭肉,则不过三日,皆以分赐。盖过三日,则肉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余也。但比君所赐胙,可少缓耳。”食不语,寝不言。朱熹《四书集注》:“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齐,严敬貌。三物虽薄,祭之必敬。”

【译文】

食物不嫌做得精,生脍不嫌切得细。食物放久变味,鱼臭肉烂,不食用;颜色难看,不食用;气味难闻,不食用;烹调不当,不食用;不合时令,不食用;切割不方正,不食用;没有该用的酱,不食用。肉即使很多,食用时不使它超过饭食。唯有酒不限量,但不喝到醉。打来的酒、买来的熟干肉,不食用。每次进食时必有姜,但不多吃。参加官府祭祀,分得的祭肉不留过夜。祭祀用过的肉存放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食用了。进食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即使是糙米饭、蔬菜羹,也必须在饭前向先祖献祭,必定像斋戒那样虔诚。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虽然是粗米饭、小菜汤,也一定要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要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一样。

【原文】

席不正,不坐。谢良佐:“圣人心安于正,故于位之不正者,虽小不处。”

【译文】

坐席不端正,不坐。

【原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杖者,老人也。乡人饮酒之礼,主于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从而后出。”朱熹《四书集注》:“杖者,老人也。六十杖于乡,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傩,驱逐疫鬼。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朱熹《四书集注》:“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掌之。阼阶,东阶也。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或曰:‘恐其惊先祖五祀之神,欲其依己而安也。’此一节,记孔子居乡之事。”

【译文】

与乡里人饮酒,拄杖的老人退出后,才退出来。乡里迎神驱鬼时,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原文】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拜送使者,敬也。”朱熹《四书集注》:“拜送使者,如亲见之,敬也。”康子馈药,拜而受之。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馈孔子药。”曰:“丘未达,不敢尝。”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未知其故,故不敢尝,礼也。”

【译文】

托人向他国人士问候,再次拜谢后送别。季康子馈赠药物,拜谢后接受,说:“我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郑玄《论语郑氏注》:“重人贱畜。退朝,自君之朝来归。”朱熹《四书集注》:“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译文】

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不询问马的情况。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敬君惠也。既尝之,乃以班赐。”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荐其先祖。”君赐生,必畜之。郑玄《论语郑氏注》:“于君祭,则先饭矣,若为君尝食然。”朱熹《四书集注》:“食恐或馂余,故不以荐。正席先尝,如对君也。言先尝,则余当以颁赐矣。腥,生肉。熟而荐之祖考,荣君赐也。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侍食于君,君祭,先饭。朱熹《四书集注》:“《周礼》,‘王日一举,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故侍食者,君祭,则己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夫子疾,处南牖之下,东首,加其朝服,拖绅。绅,大带。不敢不衣朝服见君。”朱熹《四书集注》:“东首,以受生气也。病卧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郑玄《论语郑氏注》:“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朱熹《四书集注》:“急趋君命,行出而驾车随之。此一节,记孔子事君之礼。”

【译文】

国君赐给食物,必定端正了坐席先尝一点;国君赐给生肉,必定煮熟了才上供;国君赐给活物,必定畜养起来。陪同国君进食,国君在饭前向先祖献祭,就先吃饭。患了重病,国君来探望,就头朝东,加盖朝服,放上绅带。国君有命令召见,不等车辆驾好就动身。

【原文】

入太庙,每事问。朱熹《四书集注》:“重出。”

【译文】

进了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

【原文】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重朋友之恩。无所归,言无亲昵。”朱熹《四书集注》:“朋友以义合,死无所归,不得不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不拜者,有通财之义。”朱熹《四书集注》:“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此一节,记孔子交朋友之义。”

【译文】

朋友去世,没有人来安葬,就说:“让我来办理丧事吧。”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辆马匹,只要不是祭肉,就不拜谢。

【原文】

寝不尸,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居不容。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为室家之敬难久。”朱熹《四书集注》:“尸,谓偃卧似死人也。居,居家。容,容仪。”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狎者,素亲狎。”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亵,谓数相见,必当以貌礼之。”朱熹《四书集注》:“狎,谓素亲狎。亵,谓燕见。貌,谓礼貌。余见前篇。”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凶服,送死之衣物。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朱熹《四书集注》:“式,车前横木。有所敬,则俯而凭之。负版,持邦国图籍者。式此二者,哀有丧,重民数也。人惟万物之灵,而王者之所天也,故《周礼》‘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况其下者,敢不敬乎?”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作,起也。敬主人之亲馈。”朱熹《四书集注》:“敬主人之礼,非以其馔也。”迅雷风烈,必变。郑玄《论语郑氏注》:“敬天之怒,风疾雷为烈。”朱熹《四书集注》:“迅,疾也。烈,猛也。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记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此一节,记孔子容貌之变。”升车,必正立执绥。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必正立执绥,所以为安。”朱熹《四书集注》:“绥,挽以上车之索也。”车中,不内顾,包咸《论语包氏章句》:“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輢毂。”不疾言,不亲指。朱熹《四书集注》:“内顾,回视也。《礼》曰:‘顾不过毂。’三者皆失容,且惑人。此一节,记孔子升车之容。”

【译文】

睡觉不像死尸那样僵卧,家居不像做客那样端坐。见到服丧的人,即使是亲近者,也必定改变神色。见到戴冠冕的人、盲人,即使是熟人,也必定礼貌相待。乘车遇上穿丧服的人就扶着轼致礼,为传送文书的人扶轼致礼。有丰盛的菜肴,必定改变神色才站起身来。遇上雷霆、大风,必定改变神色。上了车,必定端正地站立,拉着扶手的绳索。在车上不环顾车内,不高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原文】

色斯举矣,马融《论语训说》:“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周生烈《论语周生烈义说》:“回翔审观而后下止。”朱熹《四书集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何晏《论语集解》:“言山梁雌雉得其时,而入不得其时,故叹之。子路以其时物,故共具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作,起也。”

【译文】

鸟见到人神色不善就飞了起来,盘旋飞翔后才落下来。孔子说:“这山冈上的鸟儿,真是动静得时啊!”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叫了三声飞去了。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名家批注论语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