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之二·论治

瘟疫名义论

古人言诸瘟病者,多作温热之温。夫言温而不言瘟,似为二症,第所言与瘟病相同,则温瘟为一病也明矣。后人加以 字,变温为瘟,是就病之名目而言,岂可以温瘟为两症乎。其曰春温、夏温、秋温、冬温,总属强立名色,其实皆因四时感瘟气而成病耳。其曰风温、湿温、温疟、温暑者,即瘟病而兼风、湿、暑、疟也。

其曰瘟毒者,言瘟病之甚者也。曰热病者,就瘟病之发于夏者而言耳。至于晚发之说,更属不经。夫冬月寒疠之气,感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肤半年无恙,至来岁春夏而始发者乎?此必无之理也,而顾可习而不察欤!至于疫字,传以民皆疾解之,以其为病,延门阖户皆同,如徭役然。去彳而加 ,不过取其与疾字相关耳。是则瘟疫二字,乃串讲之辞,若曰瘟病之为疠疫,如是也,须知疫病所该甚广。瘟字原对疫字不过。瘟疫者,不过疫中之一症耳,始终感温热之疠气而发,故以瘟疫别之。此外尚有寒疫、杂疫之殊,而瘟疫书中,却遗此二条,竟将瘟疫二字平看,故强分瘟病、疫病,又各立方施冶,及细按之,其方论又谩无差别,殊少情理,断不可从也。

吁!瘟疫二字尚不明其义意。又奚以治瘟疫哉。

疫病有三种论

传曰:疫者民皆疾也。又曰:疫,疠也,中(去声。)人如磨砺伤物也。夫曰民皆疾而不言何疾,则疾之所该也广矣。盖受天地之疠气,城市、乡井以及山陬海 所患皆同,如徭役之役,故以疫名耳。其病千变万化,约言之则有三焉。一曰瘟疫。

夫瘟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始终属热症。初得之即发热,自汗而渴,不恶寒。

其表里分传也,在表则现三阳经症,入里则现三阴经症,入腑则有应下之症。其愈也,总以汗解,而患者多在热时。其与伤寒不同者,初不因感寒而得,疠气自口鼻入,始终一于为热。热者,温之终,故名之曰瘟疫耳。二曰寒疫。不论春夏秋冬,天气忽热,众人毛窍方开,倏而暴寒,被冷气所逼即头痛、身热、脊强。感于风者有汗,感于寒者无汗,此病亦与太阳伤寒伤风相似,但系天作之孽,众人所病皆同,且间有冬月而发疹者,故亦得以疫称焉。其治法则有发散、解肌之殊,其轻者或喘嗽气壅,或鼻塞声重,虽不治,亦自愈。又有病发于夏秋之间,其症亦与瘟疫相似,而不受凉药,未能一汗即解,缠绵多日而始愈者,此皆所谓寒疫也。三曰杂疫。

其症则千奇百怪,其病则寒热皆有,除诸瘟、诸挣、诸痧瘴等暴怪之病外,如疟痢、泄泻、胀满、呕吐、喘嗽、厥痉、诸痛、诸见血、诸痈肿、淋浊、霍乱等疾,众人所患皆同者,皆有疠气以行乎其间,故往往有以平素治法治之不应,必洞悉三才之蕴而深究脉症之微者,细心入理,一一体察,方能奏效,较之瘟疫更难揣摩。盖治瘟疫尚有一定之法,而治杂疫竟无一定之方也。且其病有寒者,有热者,有上寒而下热者,有上热而下寒者,有表寒而里热者,有表热而里寒者,种种变态,不可枚举。世有瘟疫之名,而未解其义,亦知寒疫之说,而未得其情,至于杂疫,往往皆视为本病,而不知为疫者多矣。故特表而出之。

用党参宜求真者论

疫病所用补药,总以人参为最,以其能大补元气。加入解表药中而汗易出,加入攻里药中而阴不亡,而 、术不能也。则年高虚怯而患疫者,有赖于人参为孔亟矣。第参非素丰家莫能致,无已则以党参代之。夫古之所谓人参,即今之所谓党参也。故古有上党人参之号。上党者何?即山西之潞安府也。今日上党所出者,力虽薄弱而参性自在,其质坚硬而不甚粗大,味之甘与苦俱而颇有参意,第较之辽参色白耳。忆四十年前,此物盛行,价亦不昂,一两不过价银二钱。厥后,有防党、把党者出,止二钱一斤,而药肆利于其价之贱,随专一售此,而真党参总格而不行,久之且并不知真者为何物,而直以把党、防党为党参矣。岂知今之所谓把党、防党者□□□□□□□□□以其捆作把,故以把名,以其形类防风,故以防名也。将此物加入瘟疫药中,又焉能扶正而除邪也哉。用党参者,必当向潞安求其真者而用之,方能奏效。但真者不行已久,闻之济宁药肆中尚有,而他处则鲜矣。此外又有明党、洋参二种,明党形类天冬而两头俱锐,洋参形似白芨而其性颇凉,总不知其为何物,皆不敢用。至于药肆中,又有所谓广党者,云出自广东。夫党者,地名也。不曰广参,而曰广党,其命名先已不通,又安敢服食欤!真可发一笑也。余阅本草云葳蕤可代人参,又阅医书云少用无济。吾乡山中颇有此物,因掘取如法炮制而重用之,冀其补益,不意竟为其所误。服之头痛、恶心,尚意其偶然,非药之故,后竟屡用皆然,因知可代人参之说断不足信也。

治瘟疫慎用古方大寒剂论

夫古之黄连解毒、三黄、凉膈、泻心等剂,非古人之好用凉药也,以其所秉者浓,故用之无寒中之患,而获败火之功。今人所秉者薄,既不逮古,而又兼之以凿丧,若用大苦大寒之剂,其何以当之。况瘟疫之火,因邪而生,邪散而火自退矣。若用大寒之剂,直折其火,未有驱邪之能,而先受寒凉之祸。受寒则表里凝滞,欲求其邪之解也难矣。总之如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大苦大寒等药,皆当慎用。以有生地、二冬、元参、丹皮、栀子、黄芩、银花、犀角、茅根、竹沥、童便、葛根、石膏、人中黄辈加减出入,足以泻火而有余矣。

如果有真知灼见,非黄连等药不可,少者分计,多者钱计而止,不可多用。

用大黄石膏芒硝论

或曰大苦大寒之剂既在禁例,而治瘟疫顾用三承气、白虎何也?答曰:石膏虽大寒,但阴中有阳,其性虽凉而能散,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温暑烦热,生津止渴,甘能缓脾,善祛肺与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经之要药。凡阳狂、斑黄、火逼血升、热深、便秘等症,皆其所宜。唯当或 或生,视病之轻重而用之耳。大黄虽大寒有毒,然能推陈致新,走而不守。瘟疫阳狂、斑黄、谵语、燥结、血郁,非此不除。生恐峻猛,熟用为佳。至于芒硝,虽属劫剂,但本草尚称其有却热疫之长,而软坚破结非此不可,但较诸石膏、大黄,用之盒饭审慎矣。夫以大黄、石膏之功能,彰彰若是,较之只有寒凉凝滞之性者,其宜否不大相径庭也哉!此治瘟疫者之所不可阙也欤。

立方用药论

杂病用药品过多或无大害,即如健脾者多用白术固已,再加山药可也,再加扁豆亦可也,再加莲肉、枣肉亦无不可也。即如补肾者多用熟地固已,再加枸杞可也,再加菟丝亦可也,再加苁蓉、首乌、芡实、杜仲亦无不可也。补药固不厌多,即杂症药品过繁亦为害尚浅,觉其不善,速为减去或可挽回,而瘟疫不能也。即如葛根治瘟疫药中至和平之品,若邪在太阳,加之太早反足以引邪入阳明矣。又如葛根与白芷均属阳明散剂,而白芷温散,葛根凉散。白芷散阳明风寒之邪,葛根散阳明瘟热之邪。若瘟邪之在阳明,用葛根而再用白芷,必然掣肘,恐不似他症用药繁多之帖然无事矣。所以瘟疫用药,按其脉症,真知其邪在某经,或表或里,并病合病,单刀直入,批隙导 ,多不过五六味而止。至于分两之重轻则在临时,看其人之老少虚实,病之浅深进退,而酌用之,所以书内记载之方,大半止有炮制而无分两,欲以变通者,俟诸人耳。

疫症繁多论

余于疫症,既分三种,曰瘟疫,曰寒疫,曰杂疫,三者具而疫症全矣。然犹未也。忆某年,一冬无雪,天气温和,至□□春不雨,入夏大旱,春杪即疫疠盛行。正瘟疫殊少,而杂疫颇多,有小儿发疹者,有大人发疹者,有小儿疹后而患痢患泄泻者,有大人患痢患泄泻者,有先泻而后痢者,有先痢而后泻者,有泻痢而兼腹胀痛者,有胀痛而不泻痢者,有泻痢既愈,迟之又久而复作者,有瘟症既愈,迟之又久而复作者,有复作而与前不同者,有腹胀而不痛者,有痛而不胀者,有不思饮食者,有单发热者,有先瘟症而后不语者,有肿头面者,有周身长疖者,有长疥者,有霍乱者,有身痒者,有患瘟症而兼泄泻者,城市乡井,缘门阖户皆同。此岂达原饮一方所能疗欤!其治法亦与平常患泻痢、胀痛等疾亦异。此皆杂疫之类也。要之,杂疫无病不有,惟无咽膈梦遗之为疫病者耳。

治疫症最宜变通论

世之重疾,无逾风、劳、臌、膈。而四者之治,总有蹊径可寻。如风症止真中、类中二条,真中殊少,治法无多,止有类中亦不过气血亏损而已。故张景岳恐人认作风治,特立非风一门。

究其治法,惟大补气血而止。劳症即云难治,亦不过阴阳、水火、气血、先天、后天,视其何者亏损而补益之。臌胀有驱水理气之殊,噎膈止润燥养血之法。惟至于疫,变化莫测,为症多端,如神龙之不可方物。临症施治者,最不宜忽也。瘟疫尚好治疗,识其表里,已得大纲,即有变现杂症,如斑汗、发黄之类,皆易捉摸。即杂疫如所谓诸瘟、诸痧、诸挣等症,各具疗法,亦易施治。唯乙巳年,民之所患并非奇疾怪症,不过痢疾、泄泻,肚腹胀痛等病,有何难疗?孰意用平日治此疾法治之,半皆不应。或二三人同患一症而治法各异者,施之此人而效,施之彼人而又不效矣。或有一人患是症而愈,而复作者,其治法又异,施之前次而效,施之后此而又不效矣。若非具慧眼卓识,而窥见垣一方者,岂能人人而济之乎!盖必深明乎司天在泉之岁,正气客气之殊,五运六气之微,阴阳四时之异,或亢旱而燥热烦灼,或霖雨而寒湿郁蒸,或忽寒而忽暖,或倏晴而倏阴,或七情之有偏注,或六欲之有慝情,或老少强弱之异质,或富贵贫贱之殊途,细心入理,再加以望闻问切,一一详参,庶病无遁情,而矢无妄发。至于治法,千变万化,随宜用药,莫可名言。故仲景曰:瘟疫不可先定方,瘟疫之来无方也,旨哉斯言。疫病一门,又岂一百一十三方所能尽哉!是在留心此道者,神而明之可耳。

抄复论

凡治伤寒、瘟疫,医者最重初次得疾,至于抄复,谓死者盖寡,每视为最轻而谩不经意焉。盖谓抄复之病,人身之经络、脏腑皆前次瘟邪所曾经传遍之所,则此番不过由熟路而行,故邪气易出也。古人原有此论,岂知此第语其常也。独瘟疫盛行之时则不然,盖是时疫气所积者浓,即无气食劳损之因,尚有重感疠气而复者,更有前番余邪稍有未净,再酝酿滋蔓而抖然自复者,是天地之邪与人之气血胶固充塞,郁勃纠纷,故复至三四次尚有陨命者矣。慎毋以其复也而忽之。

仅读伤寒书不足以治瘟疫不读伤寒书亦不足以治瘟疫论

伤寒者,为寒所伤,其来也有因,故初感总以汗散为主。若瘟疫并作因寒而得,不可以治伤寒之法治之。非惟麻、桂不用,即羌活、十神等汤亦非对症之药。所谓读伤寒书不足以治瘟疫者此也。至于瘟疫变现杂症之多,几与伤寒等。吴又可《瘟疫论》中,仅有斑、黄汗、狂等数条,至于《伤寒》中之诸汗、诸痛、诸血症,以及谵狂、渴烦、惕 、螈 、不语、摇头、大小便等症之方论,瘟疫中可以裁取而用之者,正复不少也。然必斟酌尽善而后,可是总在人之学力见解,而非口说之所能尽矣。所谓不读伤寒书,不足以治瘟疫者如此。

读伤寒书当先观阳症论

伤寒书率皆将阴阳二症参错并举,倏言阳症而用硝、黄,又倏言阴症而用桂、附,推作者之意,虽相提并论,而其中分析,原自了然,若曰阳症若此,而阴症则如彼也。读者不善体会,随将阴阳二症搅作一团,故有谓一人之病,有忽阴而忽阳者,有谓病在阳经为阳症,传入阴经为阴症者,有谓阴阳错杂而难分者,种种支离,不可枚举。即不出乎此,亦视阴症为世所长有,与阳症参半,故临症每将阴阳二字交战于心,而迄无定见。无怪乎用药差错,而误人性命也。欲除此弊,莫若分读,先习传经之阳症,将直中阴经之阴症,暂行缓看。盖阳症明,而习阴症自易易耳。

何者?阳症头绪繁多,变现百出,至于阴症,并无传变,治法无多,易学易疗,当黜之杂症门中,与暑、湿、霍乱、诸中等疾为一类,则自无阴阳误治之弊。

舍病治因论

吴又可书中,有舍病治药之论,此第知其一耳。而抑知瘟疫之有所因者,更非一说之所能尽也。盖有因食、因酒、因痰、因惊、因郁、因气、因思水不与、因饮水过多、因过服凉药、因误服温补、因服诸药错误、因信巫祝担搁,种种因由,未可更仆,皆当暂舍其所患之瘟,而求其弊,以治其因也。食宜消之,酒宜解之,痰宜化之,惊宜镇之,郁宜开之,气宜顺之,水宜行之,寒宜温之,热宜凉之,再佐以治瘟疫之药始得,非全抛而舍之之谓也。更有兼食、兼饮、兼痰、兼水等症,而卒难得汗者,治法略同。但又当以治瘟疫为主,而治兼之药佐之矣。总之,务要寒热温凉之不差,脏腑经络之不惑,方可以起死人而肉白骨也。是亦在乎神而明之者。

 瘟疫统治八法

解毒

凡自古饥馑之后,或兵氛师旅之余,及五运之害制,六气之乖违,两间厉气与人事交并而瘟疫始成焉。人触之辄病,症候相同,而饥寒辛苦之辈感者居多,年高虚怯之人感之偏重,是皆有毒瓦斯以行乎间,此毒又非方书所载阳毒、阴毒之谓。未病之先,已中毒瓦斯,第伏而不觉,既病之时,毒瓦斯勃发,故有变现诸恶候。汗下之后,余毒往往未尽,故有自复之患。是毒瓦斯与瘟疫相为终始者也。兹定金豆解毒煎以解其毒势,且能清热。并不用芩、连、栀、柏而热已杀(杀,音晒。)

矣。

金豆解毒煎(自定新方。)

金银花(二三钱) 绿豆(皮,二钱) 生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蝉蜕(去足翅,八分)

井花水(清晨首汲。)煎。或再加僵蚕(浸去涎。)一钱。

银花能清热解毒,疗风止渴。绿豆甘寒亦清热解毒之品,兼行十二经,祛逐疫毒,无微不入。

甘草解一切毒,入凉剂则能清热,亦能通行十二经,以为银花、绿豆之佐。陈皮调中理气,使营卫无所凝滞。蝉蜕取其性之善退轻浮,易透肌肤,可散风热,开肌滑窍,使毒瓦斯潜消也。此方于瘟疫九传中,皆可加减消息用之。

绿糖饮(自定新方。)五谷皆可入药,如白虎汤之用粳米,白术散之用薏仁,牡蛎散之用浮小麦,疏凿饮之用赤豆,阿胶散之用糯米,以及麦芽、黄卷、饴醯等项,靡不各效其能以见于世。甚至于面合曲则称之曰神。黍酿酒则推之曰圣。取精用宏,未可更仆数矣。独绿豆之功能,世鲜有知者。

何绿豆之蹇于遇乎?绿豆性虽清凉而不寒苦,且善于解毒退热,除烦止渴,利小水,独于治瘟疫为尤宜焉。张景岳有绿豆饮,载在新方寒阵中,虽极赞其妙,但惜加入食盐,以之治瘟反益发渴,而绿豆之功能隐矣。今易以洋糖,则既能解毒,且兼凉散,瘟疫初终,俱可服食,乃平易中之最佳最捷方也,至于穷乡僻壤,农家者流,以及寒士征人,仓卒苦无医药,用此亦可渐次汗解,即服药者,兼服此饮,更能添助药力,以成厥功。经症未明者服之,亦总不犯禁忌,诚治瘟疫之良剂,幸毋以平浅而忽之也。

绿豆不拘多少,白糖酌加。(绿豆功全在皮,毋去之。)将绿豆煮酽汤,取出,加洋糖与饮,冷热随病者之便。以此代茶,渴即与饮,饥则拌糖,并食其豆。

 瘟疫统治八法

针刮

针法有二,用针直入肉中曰刺。将针尖斜入皮肤向上一拨,随以手摄出恶血曰挑。刮法有四,有用蛤壳者,有用瓷盅者,有用麻KT 者,(惟刮臂用。)有用铜钱者。凡刮,或蘸清水,或盐水,或香油。余见刮瘟疫者,则用小枣蘸烧酒刮之,刮出紫疙瘩如熟椹,随用针斜挑破,摄出血,再另刮出疙瘩挑之,刮毕挑止。原其用枣蘸酒之意,取其以火攻火固已,不如易以蓖麻油蘸刮,如无,用麻汁(捣蓖麻仁稍加水,取浓汁。)

更捷。余见刮挑者,往往待瘟邪入里,现谵狂等症方用之,初感即用此方当更善也。至于瘟疫,或有咽喉诸症则刺少商穴。(刺法穴道并见下虾蟆瘟。)或体厥脉厥等症则刺少商穴,并十指上薄肉(靠指甲边一韭叶宽处。)当中刺之血出,如血不出,可摄出之皆效。

刮针穴道 颈项后当中,刮一道;两旁左右大筋上,各刮一道;左右两肩软肉处,(靠肩井。)各刮一道;两肩下脊背上软肉处,各刮一道;脊骨两旁,竖刮(自脖下至腰。)各两道;脊后胁间肋缝中软肉处,左右各刮数道;前侠旁软肉处,斜刮各一道;前胁间肋缝中软肉处,左右各刮数道。每处如刮出紫疙瘩,随用针挑破,摄血。

 瘟疫统治八法

涌吐

吐法近今多不讲,而抑知实有奇效也。吴又可止言邪在胸膈,欲吐不吐者方用此方,而抑知瘟疫不论日数,忽得大吐,甚是吉兆,将欲汗解也。吴太史德 宿病胃痛,痛极则吐,偶感瘟症,十余日,正危急间,又犯宿疾,胃口大痛,移时继以呕吐,困顿不止。从皆惶遽莫措,求余诊视,余曰:无妨,可勿药,有喜,不久当汗解矣。众以余言始定。至夜,果大汗而愈。盖吐中即有发散之意,彼触动沉 而吐者,尚能发瘟疫之汗,则涌吐之功又安可没也耶!仙传吐法 治一切瘟疫、伤寒、伤风、伤酒、伤食,饮百沸汤半碗,以手揉肚,再饮再揉,直至腹无所容,用鸡翎探吐,吐后煎葱汤饮之,覆衣取汗,甚捷。初得病用之更宜。

萝卜子汤吐法 凡邪实上焦,或痰食气逆不通等症,皆可吐。可代瓜蒂、三圣散。萝卜子捣碎,温汤和搅,徐饮之,少顷即吐,或吐不尽,必从下行。

又法 食盐少许,炒红,入滚水,宁稍淡勿过咸,取半碗,渐次加增饮,自然发吐,以祛病为度。治食伤痞闷、膈痛、手足逆冷、尺脉全无,兼治冷气、鬼气、蛊毒。又法:烧盐对热童便,三饮而三吐之,治干霍乱。

又法 治积食胸闷,不宜汗下者,淡豉、食盐,水煎服,取吐。

 瘟疫统治八法

《景岳全书》中有 法,止治伤寒结胸一症。而抑知此法不第治结胸为然。凡瘟疫用药后,弗即汗解,俟六七日,应汗不汗,觉心腹中稍有闷痛等症,用 熨之法,往往大汗而愈,是亦一瘟疫取汗之良方也。盖内通而外未有不解者。且不特此也,举凡瘟疫伤寒,诸结胸痞气,支结脏结,其有中气虚弱不任用药攻击者,以此法治之,则滞行邪散,其效如神。并治杂症。不论寒热,胸胁心腹 痛、版闷皆效。

 瘟疫统治八法

熨法

生葱 生姜 生萝卜(如无,以子代之。)

锦按:原方云葱姜各数两,萝卜倍之。愚意不如随症加减更妙。如有表邪或气滞者,生葱为君;寒多者,生姜为君;痰食滞者,萝卜为君。泛用各等分,或葱多些亦可。

上用各数两,共捣微烂,过烂则成水难包。入锅炒热住火,用布包出一半,熨患处。冷则将锅中热者再包出熨之,轮流更换,觉透为度,无不开通,汗出而愈。

 瘟疫统治八法

助汗

古有汗吐下三法,而汗居其首者,以邪之中人,非汗莫解也。吐虽有散意,尚待汗以成厥功。

下之有急时,因难汗而始用。此是不论伤寒、瘟疫,而汗之之功,为甚巨矣。瘟疫虽不宜强发其汗,但有时伏邪中溃,欲作汗解,或其人秉赋充盛,阳气冲激,不能顿开者,得取汗之方以接济之,则汗易出,而邪易散矣。兹谨择和平无碍数方以备用。倘瘟疫之轻者,初觉即取而试之,又安知不一汗而解乎。

姜梨饮 治久汗不出。

大梨一个 生姜一块同捣汁入童便一盅,重汤顿服。

取汗方 用新青布一块,冷水或黄连水浸过,略挤干,置胸上良久,布热即易之,须臾,当汗出,或作战汗而解。夏月极热用此法,他时斟酌用之。凡瘟症,热在上中焦皆可用之,清热解毒,邪解而汗出,非能发汗也。

又取汗方苍术 羌活 白矾等分,生姜汁为丸,弹子大。每用一丸,男左女右,紧攥,对前阴处。再吃葱汤取汗。

点眼取汗方冰片(一分) 枯矾(一钱) 粉草(钱半)

共为细末,蘸无根水点眼角,先饮百沸水一二碗,点后,两手紧搬两肩,屈膝片时即汗。

二三次,汗透即愈。

塞鼻手握出汗方 谵语,循衣摸床,形如醉人,且如猴像,呃逆目赤。俗云猴症,实阳毒也。

麝香 黄连 朱砂(各三分) 斑蝥(一分)

共为细末,枣肉为丸。银朱三分为衣,作两丸,用绢包,一塞鼻内,男左女右。一握手中,出汗即愈。

松峰按:此即俗云猴药也。然此名不见经传,细参其方,亦未可浓非,故亦能取效。麝香以开窍,黄连以清热,朱砂以逐邪,用斑蝥之毒以攻疫毒,枣以和营卫,银朱以发散,颇有至理存焉。

葱头粳米粥 治时瘟取汗。

白粳米(一碗) 葱头(连须二十根)

加水煮粥,煮一滚,滚服取汗。(曾出汗者不用。)

洋糖百解饮 治瘟疫并伤寒。

白糖(五钱)

阴症,葱汤下。阳症,百沸汤下。暑症并中热、中 ,( ,暑热也。太阳中热为 ,其症汗出恶寒,身热而作渴。)新汲水下。虚症,米汤下。实症,陈皮汤下。伤食,山楂汤下。结胸,淡盐汤下。蛔厥,乌梅花椒汤下。紧沙腹痛,新汲水下。血崩,锅脐煤汤下。

掌中金 治伤寒、瘟疫,不论阴阳,已传经与未传经。

苍术 姜(瘟病用生者,伤寒用干者。) 白矾(飞) 银朱(原方无此。添加入。)

等分为末。先饮热绿豆浓汤,次将药末五分(五分可疑。)男左女右,摊手心内,搦紧,夹腿腕侧卧,盖被取汗。

瘟疫初觉,葱白数根生捣,能饮者用黄酒,不饮者滚水冲服。

丹矾取汗方 治瘟疫。

黄丹 胡椒 白矾(各一两) 马蜂窝(五钱)

为末。葱捣成膏,手捏,男左女右,对小便处,取汗效。

桃枝浴法 治瘟疫初感,发热恶寒、无汗者。取东南桃枝煎汤,趁热浴之。

发汗散 治一切瘟疫伤寒。

雄黄(四分) 辰砂(二钱) 火硝(四分) 麝香(一分) 金箔(五张)

共研极细末,收瓷瓶内,无令出气。遇时疫,男左女右点大眼角,盖被即出汗。

普救五瘟丹 专点伤寒、瘟疫。用水蘸药点两眼角一次,不汗再点,必汗出。

冰片(六分) 牛黄(一钱) 麻黄(二钱四厘) 琥珀(一钱五厘) 生甘草(三钱五分)

共为细末,瓷瓶收贮。

又发汗方 瘟疫始得一二日,头痛,壮热,脉盛。朱砂(一钱)

水三盅,煎一盅,去砂饮之,盖被取汗。忌生血物。

又方 朱砂末,酒调遍身涂之,向火坐,得汗即愈。

又方 头痛、壮热、脉盛,干艾叶水煎服。

又方 生牛蒡根汁,空腹服讫,取桑叶一把,炙,水煎服。无叶用枝。

又方 头痛壮热,生葛根汁一盅,豉三钱,水一盅,共煎一盅服。如心烦热,加栀子一二钱。

又方 头痛、烦热,皂角烧、研,新汲水一盅,姜汁、蜜各少许,共和皂角末二钱服。先以热水浴淋,次服药取汗。

止汗法 瘟病如大汗不止,将发入水盆中,足露于外,宜少盖。用炒麸、糯米粉,龙骨、牡蛎 ,共为细末。和匀,周身扑之,汗自止,免致亡阳之患。

疗瘟神应丹 (发瘟汗最速。)

壮年人身汗泥,丸绿豆大七粒,姜一片,黄蒿心七个,水一碗煎送。(一说男病用女,女病用男。

一说纯用男人。存参。)

 瘟疫统治八法

除秽

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以鼓铸其间。试观入瘟疫之乡,是处动有青蝇,千百为群。

夫青蝇乃喜秽之物,且其鼻最灵,人所不闻,而蝇先闻之,故人粪一抛,而青蝇顿集,以是知青蝇所聚之处,皆疫邪秽气之所钟也。更兼人之秽气,又有与之相济而行者。凡凶年饥岁,僵尸遍野,臭气腾空,人受其熏触,已莫能堪,又兼之扶持病疾,敛埋道 ,则其气之秽,又洋洋而莫可御矣。夫人而日与此二气相习,又焉得不病者乎!使不思所以除之,纵服药亦不灵,即灵矣,幸愈此一二人,而秽气之弥沦布 者,且方兴而未有艾也,可不大畏乎!兹定数方,开列于下,倘瘟疫之乡,果能焚烧佩带,则不觉,秽气之潜消,而沉 之顿起矣。

除秽靖瘟丹 (自定新方。将药末装入绛囊,约二三钱,毋太少,阖家分带,时时闻臭,已病易愈,未病不染。)

苍术 降真香 川芎 大黄(各二钱) 虎头骨 细辛 斧头木(系斧柄入斧头之木) 鬼箭羽 桃枭(小桃干在树者) 白檀香 羊踯躅 羌活 甘草 草乌 本 白芷 荆芥 干葛皮 山甲 羚羊角 红枣 干姜 桂枝 附子 锻灶灰 川椒 山奈 甘松 排草 桂皮(各一钱,共为粗末)

明雄(二钱) 朱砂(二钱)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四味另研,共和)

苍降反魂香 (自定。)

苍术 降真香(各等分)

共末,揉入艾叶内,绵纸卷筒,烧之,除秽祛疫。

 瘟疫统治八法

宜忌

治瘟疫,虽以用药为尚,而宜忌尤不可以不讲也。不知所宜,不能以速愈;不知所忌,更足以益疾。兹特取所宜所忌者如干条,开列于下,俾病家医者有所持循遵守,庶投剂有灵而养 无弊矣。

房中不可烧诸香,只宜焚降真。(诸香燥烈,降香除邪。)不宜见日光,(太阳真火。)不宜见灯光。(总以火故。)卧须就地,南方即在地塘版上布席卧。(亦就阴远热之意。)衣被不可太暖,宁可稍薄,唯足宜常暖。不必戴帽。风有应避、不应避。(风能解热清凉,有涤疫之功,正疫家对症妙药,不必垂帘密室,病者言不欲见风,避之可也。)不可恼怒,(病时病后俱宜戒。)食莫过饱,(病时病后皆宜戒。)尤忌鱼肉,(病时病后。)忌房事,(病后。)忌劳心力,(病后。)

涤舌散火,(蜜润刮之。)愈后半月,不可食韭。(食即发。)忌饮烧酒,陆路不可坐车。(震动之,病增剧,不救。当宜静,不宜动。)愈后浴冷水,损心包。

 瘟疫统治八法

符咒

盖闻河洛开灵符之源,诅祝寄神咒之意,载在经典,炳若日星。至于释氏仙翁,则更以符咒为宗要,神而明之,可以飞升,况以之却病乎!兹取试之有效者,敬录数则,以佐药饵所不及。皆出自佛经道藏,并非邪说之可同日而语也。

赤灵符抱朴子曰:五日,朱书赤灵符,着心前,祛瘟祛百病。(正月元日佩)

赤灵符式 避瘟神咒嘛呢 (音烘) (音畔)叱遇疫疠盛行时,用朱书黄纸上,带在身边,再不时颂此神咒,可避邪疫。患瘟疫者,汗后如见鬼神,妄言不寐,用朱书此咒,佩之神效。

御瘟符咒太上净明御瘟经略曰:天地无私,陶铸万物,本无善恶,世人自私。故生灾祸,饮食不忌,服链不时,善既无闻,过则可述。司罚之神,得而窥测,布此毒瓦斯。一及成疾,不悟愆尤,不能保护,反怨道咎师,其疾愈甚。大凡四时调养,务在得中,服药吐纳,以生正气,我有神符,使其佩服,合免斯难,兼有秘咒。每日能斋而诵之,神将日夜护卫,瘟毒百神皆知其为太上弟子,畏而敬之。诵至百遍,百鬼头破脑裂而散。咒曰: HT (音纳。)暮 混(HT 音马。

HT音吕。HT 。音歆。)

九天高明大使神功妙济真君驱瘟遣瘟消灾真符。(二十字作一句读。)

书符以朱书黄素,左手五雷诀,右手举笔,咒曰:洞天赤文,丹灵耀虚,驱瘟摄毒,奉命天书,金录玉简,嵬鬼悉驱,太上有敕,元君安居,急急如太虚紫清律令敕。

避瘟符式 送瘟疫时灾吉凶诗甲子送神神便去,乙丑若送损人凶。 癸巳送神病不愈,甲午损人不须详。

丙寅宜向南方送,送瘟之后主兴隆。 乙未丙申并丁酉,此三日送仍还乡。

丁卯戊辰送必凶,己巳南方千里通。 戊戌己亥主半去,庚子辛丑西不归。

庚午辛未伤人命,壬申癸酉不回踪。 壬寅送神神不去,癸卯亦吉永无危。

甲戌须教大难当,乙亥丙子送西方。 甲辰乙巳三口亏,丙午丁未南行利。

丁丑戊寅千里外,己卯直去不回房。 戊申送神神又转,己酉庚戌去无疑。

庚辰辛巳送大吉,壬午癸未送西安。 辛亥壬子并癸丑,甲寅乙卯病依旧。

甲申乙酉与丙戌,送瘟去后不回还。 丙辰丁巳不回还,戊午送来病相守。

丁亥送神仍旧病,戊子己丑宜西行。 己未送瘟损人口,莫用庚申并辛酉。

庚寅辛卯壬辰日,送瘟反见不安宁。 壬戌癸亥总不宜,仙人口诀当遵守。

凡感瘟疫之家,按花甲宜送之日,有方向者,照方向用香楮送之。无方向者,随便送之大吉。

 瘟疫统治八法

善后

瘟疫愈后,调养之方,往往不讲,而抑知此乃后一段工夫,所关甚巨也。即如过饱者曰食复,脑怒者曰气复,疲于筋力者曰劳复,伤于色欲者曰女劳复,载在经书,世皆知之,尚有时而触犯。

此外,人所最易忽者,犹有三焉,不在诸复之条者也。虽已愈多日,而气血苟不充足,犯之随有酿成终身之患者焉。一曰淫欲,凡人房事,必撮周身之精华以泄,气血未充,七日未能来复,欲事频数,势必积损成劳, 羸损寿。一曰劳顿,或远行或作苦,疲弊筋力,当时不觉,将来肢体解,未老先衰,其苦有莫可名言者。一曰忍饥,愈后凡有觉饿,必得稍食,万毋强耐,过时反不欲食,强食亦不能化,是饥时既伤于前,强食又伤于后,中州败而肺金损,则劳嗽,脾胃之病成矣。三者人多忽之,故不可不谨。

 瘟疫六经治法

太阳经

头痛热渴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以丙火而化气于寒水,阴胜则壬水司气而化寒,阳胜则丙火违令而化热,故太阳以寒水之经,而易于病热。冬不藏精,相火升泄,伤其寒水闭蛰之气,火旺水亏已久,及春夏感病,卫闭营郁,寒水愈亏,故受病即发热作渴而不恶寒也。太阳在六经之表,是以感则先病。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背,故头项痛而腰脊强。肺主卫,肝主营,而总统于太阳。太阳之经,在皮毛之部,营卫者,皆皮毛之所统辖。瘟病卫闭而营郁,法当清营热而泄卫闭。治宜凉金补水而开皮毛,元霜丹主之。

元霜丹 治太阳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

浮萍(三钱) 麦冬(二钱,去心) 元参(二钱) 丹皮(二钱,酒洗) 芍药(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钱,切) 大枣(二枚,劈)

水煎,热服,覆衣取少汗。一方去元参、麦冬,治同。

身痛脉紧烦躁无汗瘟疫在太阳,脉浮、头痛、发热、汗出,以风强而气不能闭也。若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身痛腰疼,烦躁无汗而喘促者,是寒束而邪不能泄也。盖瘟疫有汗,寒疫无汗,以风性疏泄,而寒性闭藏,卫阳过闭,邪不能泄,营郁莫达,则烦躁喘促。与伤寒同治,宜以浮萍黄芩,清散经络之热也。

浮萍黄芩汤浮萍(三钱) 黄芩(一钱) 杏仁(二钱,泡去皮、尖)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覆衣。

烦热燥渴(烦热燥渴与前发热作渴不同。故用白虎而不用元霜矣。)

病在太阳经,未入阳明之腑,不至遽生烦渴。若阳明燥盛之人,经热外遏,燥气内应,则见烦渴。阳明从燥金化气,腑燥发作,故有燥热便难之症。今腑燥未作,胸燥先动,是以烦渴生焉。其太阳表症未解,宜浮萍石膏汤清金而解表,绝其燥热入腑之源。表症已解,第以白虎加元麦汤清燥生津。气虚者加人参以益气,因表解而阳虚,恐燥去而阳亡也。

白虎加元麦汤 治太阳经罢,烦热燥渴。

石膏(三钱, ) 知母(一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撮) 元参(二钱) 麦冬(三钱,去心)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治太阳经罢,气虚烦渴。

石膏(三钱, ) 知母(钱半,酒炒) 炙草(一钱) 粳米(一撮) 人参(一钱) 元参(二钱)

麦冬(三钱,去心)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

 瘟疫六经治法

阳明经

目痛鼻干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太阴胜则阳明化气而为湿,阳明胜则太阴化气而为燥,故阳明之经易于病燥。冬水失藏,相火升,胃津槁,脾精亦亡。太阴之湿,久化阳明之燥,春夏感病,卫阳遏闭,营热郁发,土焦金燔,燥气愈盛,其经挟鼻络目,行身之前,故目痛鼻干而身热不卧。阳莫胜于阳明,燥热在经,不得泄越,迟则胃腑积热,脏阴渐枯,便伏异日危机。于其腑热未动之时,凉泄经络,以清其热,则后患绝矣。素雪丹主之。

素雪丹 治阳明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烦口渴。

浮萍(三钱) 石膏(三钱,研) 麦冬(二钱,去心) 元参(二钱) 葛根(二钱)

丹皮(二钱,酒洗) 白芍(一钱) 生姜(三钱) 甘草(一钱)

流水三杯,粳米一撮,煎大半杯,去渣,热服,覆衣取少汗。呕者,加制半夏二钱。

瘟病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热甚者,必伤肺气,当用人参白虎汤清金泄热,益气生津,乃为妙善。(人参白虎汤见前。)

目痛鼻干呕吐泄利三阳之经,阳明为盛。足阳明从燥金化气,太阳表邪不解,经热内传,火性就燥,必入阳明。

阴盛于里,而阳盛于表,腑燥未作,经燥先动,胆木逆行而贼胃土,胃气壅遏,不能容受,故呕吐而泄利。缘经邪郁迫其腑气故也。

浮萍葛根汤 治阳明经证,目痛鼻干,烦渴不卧。

浮萍(三钱) 葛根(二钱) 石膏(二钱, ) 元参(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浮萍葛根芍药汤 治阳明经泄泻。

浮萍(三钱) 葛根(三钱) 石膏(一钱, ) 元参(二钱) 甘草(一钱) 芍药(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浮萍葛根半夏汤 治阳明经呕吐。

浮萍(三钱) 葛根(二钱) 石膏(二钱) 元参(一钱) 芍药(一钱) 生姜(三钱)

半夏(二钱,制) 甘草(五分)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阳明腑证:汗出潮热谵语腹满便秘病传阳明经,不得汗解,腑阳素旺之人,以经热郁蒸,而腑热内作。开其皮毛,则见大汗淋漓,第汗愈泄而土愈焦,燥愈增而热愈盛。每申酉之交,应时发热,如潮汐不爽,是谓潮热。燥土消烁心液,故谵语。燥矢壅遏腑气,故满痛。迟则脏阴耗亡,营气郁陷,生死攸关,不可不急下也。

泄以大小承气,而加养阴凉血之味,脏阴续复,营郁外达矣。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大黄(二钱) 甘草(一钱) 芒硝(一钱) 芍药(二钱) 生地(五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大黄(二钱) 浓朴(钱半,炒) 枳实(一钱,炒) 芍药(二钱) 生地(六钱)

流水煎一杯,温服。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 浓朴(钱半,炒) 枳实(一钱,麸炒) 芍药(二钱)

生地(六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不下,再服。

 瘟疫六经治法

少阳经

胁痛耳聋少阳经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须则下蛰而温肾水,逆则上炎而刑肺金,故少阳经最易病火。瘟病寒水失藏,相火炎蒸,已旺于衰废之时。春夏感病,卫闭营郁,热盛火发,势当得令之候,愈极重赫。彼少阳伤寒,二阳在表,三阴在里,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少阳居表里之半,是以往来寒热。至于瘟病,三阴经气从阳化热,故但热而无寒也。其经自头下项,络耳循胁,行身之侧,故胸胁痛而耳聋。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咽干而口苦。相火内郁,则刑肺金。甲木内郁,则克胃土。外无泄路,势必焦土流金而入阳明。当以清凉和解之法,散其炎烈。红雨丹主之。

红雨丹 治少阳胸胁疼,耳聋,口苦咽干。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 芍药(一钱) 甘草(一钱) 丹皮(一钱) 元参(钱半)

生姜(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腑者,法应汗之,但瘟病与伤寒、伤风,寒暄异气,不宜麻桂辛温,滋以清润之剂,凉泄经络燥热,方是瘟病汗法。其伤在卫气,而病在营血,营郁发热,故用丹皮、芍药,泄热而凉营也。

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泄利瘟疫阳明经热不解,则入少阳之经,少阳在二阳之里,三阴之表,阴盛则传太阴之脏,阳盛则传阳明之腑。少阳者,入腑入脏之门户,瘟疫营郁热盛,火旺木枯,故但传胃腑,而鲜入脾脏。

传胃则木邪逼土,腑气郁遏而生吐利,是宜清散经邪,杜其入腑之路也。

小柴胡加花粉芍药汤 治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钱半,制) 甘草(一钱) 生姜(二钱) 芍药(二钱)

天花粉(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大柴胡加元参地黄汤 治少阳经传阳明胃腑,呕吐泄利。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 半夏(二钱,制) 芍药(二钱) 枳实(一钱,麸炒)

大黄(二钱)

生姜(二钱) 大枣(二枚,劈) 元参(一钱) 生地(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三阳传胃瘟病经热不解,外泄无路,断无但在经络,不传胃腑之理。此自然之层次,则宜用攻泄。盖胃土燥热,必烁脏阴,其肺脾肝肾精液,久为相火煎熬,益以燥热燔蒸,脏阴必至枯竭。是当滋其脏阴,泄其腑热,勿令阳亢而阴亡也。白英丹主之。

白英丹 治阳明腑病,谵语腹满,潮热作渴。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炙草(一钱) 枳实(一钱,炒) 浓朴(钱半,姜汁炒) 元参(二钱) 麦冬(四钱,去心) 丹皮(二钱) 芍药(二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

阳明戊土,位居三阳之长,阳盛之极,必皆归宿阳明而入胃腑。瘟疫三阴脏病,悉以胃热为之根本,虽曰五脏六腑皆受病,而阳明胃腑实其纲领也。其里热发作,不拘在何脏腑,总以泄胃为主,而兼清本部。但肠胃未至燥结,则第滋脏阴,不须承气。即燥结未甚,亦当俟之经尽之后,腑邪内实,始用泄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热隆盛,则不拘日数,俱可泄下,是当用伤寒急下之法,不可循伤寒缓攻之条,以其内热郁伏,原与伤寒不同也。

三阳传胃发斑瘟疫三阳经病,营郁热盛,势必内传胃腑,胃阳素旺,燥热感发,经腑同气,表里俱病,腑热内逼,而脏阴消烁,过经不解则危。瘟疫所最忌者,营热不能外泄。盖以卫盛而营衰,脾阴虚而胃阳旺也。若脾阴不衰,胃阳不旺,六经既遍,邪欲内传,而脏气 格,外御经邪,热无内陷之隙,则蒸泄皮毛,发为斑点,而病轻矣。若一入胃腑,腑阳日盛,则脏阴日枯,不得不用泄法,缓则泄于经尽之后,急则泄于经尽之前。腑热一清,则经热外达而红斑发矣。

 瘟疫六经治法

太阴经

腹满嗌干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阳明盛则太阴化气而为燥,太阴盛则阳明化气而为湿,故百病之在太阴皆是湿,而惟温病之在太阴则化湿为燥。以其冬水失藏,相火泄而脾阴烁,春夏感病,营郁热旺,湿气自当愈耗。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前,布胃络嗌,故病传太阴,则腹满而嗌干。太阴之湿夺于阳明之燥,燥亢湿枯必死。是宜清散皮毛,泄阳明之燥,而滋太阴之湿也。黄酥丹主之。

黄酥丹 治太阴腹满嗌干,发热作渴。

浮萍(三钱) 生地(四钱) 炙草(一钱) 丹皮(二钱,酒洗) 芍药(二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一方去芍药加枣,名浮萍地黄汤。治同。

 瘟疫六经治法

少阴经

干燥发渴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以癸水而化气于君火,阳盛则丁火司权而化热,阴盛则癸水违令而生寒,故百病之在少阴多是寒,而惟温病之在少阴则化寒为热。以其冬不藏精,水亏火泄,春夏感病,更值火旺水虚之候。其经贯肾络肺而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肾者主水,人身水火对列,水枯而火亢,则人亡矣。是宜清散皮毛,泄君火之亢而益肾水之枯也。紫玉丹主之。

紫玉丹 治少阴口燥舌干,发热作渴。

浮萍(三钱) 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酒洗) 元参(三钱) 炙草(一钱) 天冬(二钱,去心)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一方加丹皮、花粉,去知母、甘草名浮萍天冬汤。治同。

 瘟疫六经治法

厥阴经

烦满囊缩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治则木达而化温,病则火郁而生热。以厥阴乙木原胎丁火,故厥阴之经,最易病热,瘟病卫闭而遏营血,营郁是以发热。而营藏于肝,方隆冬火泄,营血已伤腾沸,春夏感病,卫闭营遏,血热更剧。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侧,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手厥阴之火,扇以足厥阴之风,风烈火炎,煎迫营血,枯槁命殒,是宜清散皮毛,泄相火之炎,而滋风木之燥也。苍霖丹主之。

苍霖丹 治厥阴烦满囊缩,发热作渴。

浮萍(二钱) 生地(四钱) 芍药(二钱) 当归(二钱,酒洗) 丹皮(二钱) 甘草(钱五)

生姜(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

厥阴发斑瘟病传至厥阴,邪热斯甚,若木荣血畅,经脏润泽,营热不能内传,六经既遍,别无出路,则郁极外发而见红斑。若营虚不能透发,过时斑见而色带紫黑,营血败伤,多至不救。是宜解表凉血,使其营热发达,亦苍霖丹主之。

吴又可用达原饮治瘟疫,善矣。但瘟之愈,终由汗解,往往有下后,而仍自解以汗者,是瘟疫之需汗也,恐急矣。因思能发瘟疫之汗者,莫过于浮萍,其性凉散,入肺经,达皮肤,发汗甚于麻黄,本草载之详矣。间尝以之治瘟疫,辄效。后又质诸北海老医黄玉楸,颇与余意合。用之数年,历有成效,始敢笔之于书。并添三阴经治法,以补又可之所未及。

第医者,意也。兹不过规矩焉已耳。但有是方,未必有是病。神而明之,则又在存乎其人矣。

瘟症杂症治略

盖闻粗举其凡曰略。瘟疫中杂症亦复不少,而略之可乎?是盖有说焉。吴又可《瘟疫论》中已言者不载,伤寒杂症门中治法,可以裁取通融者不载,未曾经验与抄袭他人者不载。除此四者,虽欲不略而不能矣。盖未敢师心也,无庸多赘也,若讳言略而详之,是为画蛇添足。

 瘟症杂症治略

衄血

衄血症治多端,伤寒书中亦详哉其言之矣。瘟疫衄血治法,凡可以取用伤寒门者,皆不采入。兹第论汗散一条。仲景治太阳风寒在表而致衄者,用麻桂以汗之。然又论曰,衄家不可发汗。二者似乎相反,而海藏解之,则谓衄家不可发汗者,盖为脉微也。若脉不微而浮紧、浮缓者,又当发散之矣。盖衄家之发散,散其经中之邪,使不得壅盛于经,迫而妄行。是麻、桂原非止衄之药,而其邪得散,则不治衄,而衄自止矣。至于瘟邪在表,而致衄者,不唯麻、桂不可服,即苏、芷、防风,亦无所可用。羌、柴性升,衄时似亦不宜。惟服绿糖饮,(见前。)往往取效。或加鲜姜数片,红枣数枚(去核。)更妙。盖绿豆清凉而非苦寒之品。洋糖发散而无升举之虞。

再加姜、枣以调和营卫,而表岂有不解者哉!且散而不升,而亦岂有稍防于衄者哉!或服不即汗,于煮豆时,再加浮萍二三钱。

 瘟症杂症治略

吐血

衄出于肺,行清道。吐出于胃,行浊道。衄血之热在经主表,吐血之热在腑主里。血之存于胃中者,为守营之血,守而不走。诸阳受热,当汗不汗,热毒深入于中,其血为火所逼而上逆,随从肺窍出于咽而为吐矣。亦有蓄血上焦而吐者,瘟疫患此,始终一于为热。实者,犀角地黄汤,稍虚者,黄芩芍药等汤加减出入,便可奏效。仲景治坏病篇麻黄升麻汤,虽治阴阳错杂之唾血,但不善用之,反致害事。至《金匮》之升麻鳖甲汤,虽李云此方治疫疠时症,但亦用升麻,似非吐血者所宜。愚意,凡吐衄等症,药性之升者,总在所禁也。

 瘟症杂症治略

蓄血

血症应分为三等,衄、唾、吐、呕为上部,血结胸为中部,蓄血下焦为下部。夫血何以能蓄也?吴氏曰:病在太阳,当汗不汗,则瘀血在里,必血结也。《活人》云:失汗而热蓄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善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善忘,血下蓄则内急。吴又可曰:瘟疫失下,邪热久羁不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便色如漆,大便反易,合此三说,而蓄血之义始尽。盖病在太阳失汗,热蕴于中,血为热所抟,始流经络,继溢肠胃,则当下矣。斯时又失于下,邪热久羁不泄,瘀于下焦,故少腹 满急胀,皮见青紫筋,则蓄血之症成矣。其见症则有喜忘,如狂发狂,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谵妄燥渴,脉沉实结,皆蓄血之候。

医者诊视,盒饭揣其少腹 满而痛,即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此层倍。)

若小便自利者,即是蓄血矣。若太阳病,有热结膀胱(太阳本经。)而如狂者,症之轻者也,宜桃仁承气汤。(此层又倍。)若阳明病,有蓄血而喜忘者,病之甚者也。抵当汤难用,可代以承气之类,加桃仁、红花、归尾等破血之物,或兼虚者,以玉烛散之类下之,则蓄血去而病痊矣。

上所言者,道其常也。余有一孙,名河,方十四五岁。感瘟疫二十余日不解,诊其脉,空虚而弱,不任寻按,亦并无喜忘如狂等症,但终日昏睡不清醒,按其腹,虽觉微痛,亦无 满急胀等候,医有议补者,余力持其不可,伊芳时余方料理儿病,未暇及孙,亦未服药,静候数日,突欲大便,随下紫血数斗,顿然清醒,此时方知其为蓄血。若当时一用补剂,则立毙矣。足见治瘟疫者,只知其常,而不知其变,犹作文看书之死于句下也。可不慎哉!笔之以俟高明者。

 瘟症杂症治略

斑疹

斑疹二字,非以色言,以形言也。故发斑有红紫黑色之殊,而皆以斑名。点与皮平,绝不高起。其曰蚊迹者,状红斑之成点者也。曰锦纹者,状红斑之成片者也。疹则其形高出皮肤之上,大者若北方之高粮米,小者若小米,亦有红紫二色,而黑者殊少,较之发斑稍轻。

又有白疹发于卫分,形如苋种,色白,破之,中有清水。凡发此者,最吉,是邪从疹散也。斑疹形色已尽于斯。先以斑论,总因邪毒不解,留于血分所致。如当汗不汗,则表邪不解;当下不下,则里邪不解;下之早,则邪陷不解;当清不清,则火盛不解;当补不补,则无力不解。(瘟疫少见。)

或阳症而误温补,则阳亢不解;阴症而误寒凉,则阴凝不解。(瘟疫无此。)不解则直入阴分,郁而成热,以致液涸血枯而发,乃营卫俱剧之症。凡汗下温清俱不解,及足冷、耳聋、烦闷、咳呕者,便是发斑之候。鲜红者,吉;紫者,五死一生;黑则十死一生。并忌稠密成片。凡斑既出,脉洪数有力,身温足暖者,易治。脉沉小,足冷,元气弱者,难治。凡已出未出时,切忌妄投寒剂,并忌饮冷,恐伤胃气作呕吐。又忌香臭薰触,又不可妄发汗、妄攻下,虚其表里之气,其害尤甚。若脉弱者,或先有房事,要在审问之。凡治瘟斑,必细审人之虚实,症之表里,脉之有神无神为要。吴又可发斑条,只有下之一法,奚足以尽其变哉!成氏言发斑者戒发汗,而张景岳则以邪自外入者,仍自内出。凡脉数无汗,表症俱在者,必须仍从汗解,以犀角地黄汤为治斑要药,而以成氏不可汗之说为非。愚意成氏之所谓不可汗者,指麻桂紫苏而言,非指犀角地黄汤也。

 瘟症杂症治略

发黄

瘟疫发黄,惟阳明与太阴两经有之。黄者,土之正色。二经俱属土,故发黄。盖外不能汗,内不得小便,脾胃之土为热所蒸,如合曲然,故发外为黄。若小便利,则热不内蓄,故不能变黄。

其有别经发黄者,亦由脾胃之土受邪也,但黄色不一。寒湿之黄,身如薰黄,色暗而不明。热盛之黄,如橘色、黄柏而明,汗出染衣,此其辨也。而其致黄之由亦不一。有蓄血在下焦发黄者,有湿热郁积于内发黄者,有因寒湿发黄者,有因下之太过变成阴黄者,有不因下而太阴经中(去声。)

湿之阴黄者。惟瘟疫之黄止湿热、蓄血两条。瘀热发黄,脉浮滑坚数,其症则头汗际颈而还,腹微满,小便不利而渴者是也。瘀血发黄,脉微而沉或结,其人如狂,小腹急结 满,小便自利,大便黑者是也。至于发黄而体如薰,直视摇头,鼻出冷气,环口黧黑,皆不治。

 瘟症杂症治略

斑黄并发

凡伤寒、瘟疫变现诸症,相兼者多,惟斑黄二症少见同时而发者。□□□□□□□□□□□□□从兄秉钦,病发黄,旋即发斑。余往诊视,甚觉骇异。以其素虚,随用托里举斑汤、茵陈五苓散,二方中采择加减服之,斑黄并治,冀可奏效。服一剂,次早战汗,后斑黄并退,其病豁然,随名其方曰斑黄双解散。兹录于下,以备采择,因扩而充之。或斑甚而黄轻者,则以治斑为重,而以治黄为轻;或黄甚而斑轻者,则以治黄为重,而以治斑为轻。又或有先斑而后黄者,有先黄而后斑者,有发黄而兼发疹者。斑黄之症不一,巧妙之治各殊。参伍以尽其变,错综以尽其神,左右逢源,是在业医者因时以制宜耳。

斑黄双解散 (自定新方。)

茵陈 猪苓 茯苓 泽泻(盐水洗,焙) 炒栀 生地 甘草 白芍 当归(酒洗)

 瘟症杂症治略

善怒

凡病患恒多焦躁,此其常也。惟瘟疫之怒与凡病之焦躁不同。其症或因人语言之稍有拂逆,或细事之偶然不谐,在平时可以嬉笑处之,而兹则入耳便怒不可解,心中暗恼不休,至昏愦时,返将所怒之事,从谵语说出而弗自觉也。又或有靡所触忤,偶忆往事可恼者,亦时时发怒,能令心腹郁闷胀塞,与懊 相似而实不同。盖懊 ,方书中解之谓郁郁然不舒,愦愦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是也。系下后之症,且无所忤而自生者。兹善怒,则不论曾否汗下,日日如斯,甚有瘟病已愈,而此症仍在者,必俟能起坐如平时方止。将谓此症不由肝胆,而肝胆实司怒之经,将谓其怒尽由肝胆,而肝胆不任其疚,何者?肝胆之瘟邪退,而其怒仍在也,惟投以理气之剂,而郁闷稍舒,然虽舒,或有所触而其病复发矣。有似于阳厥而又非也。书言阳厥怒病发狂者,因阳气暴折而难决,故善怒,病名阳厥。盖阳气暴折,故郁而多怒,治以铁落饮加辰砂少许,取金能生水之意。且铁性沉重,最能坠热开结云云。夫曰阳厥者,必有四肢厥逆之症,方可以厥名。曰怒病发狂者,是狂而不仅于怒矣。

而兹则不厥不狂,心中暗恼,而不自禁也,因名之曰善怒。虽心腹郁结难支,然未见有以此殒命者。

惟专治其瘟,瘟愈而怒自已矣。或投以铁落饮,视其兼症,而加减出入之,庶可奏效也。

 瘟症杂症治略

狂之为病有三,而阴症不与焉。经曰:重阳则狂。又曰:邪入于阳则狂。诸经之狂,总阳盛也。

一曰发狂,盖阳明多气多血,阳邪入胃腑,热结不解,因而发狂。其症则妄起行,妄笑语,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呼号骂詈,不避亲疏,数日不食,皆因阳明邪热上乘心肺,故令神志昏乱,如此是为邪热已极,非峻逐火邪不能自已。故但察其面赤咽痛,潮热噎气,五心烦热,唇肿口哕,发黄脉实,形如醉人,大便 结或腹满而坚。有可攻等症,则宜以大承气、六一顺气等汤,凉膈散,消息出入下之。再甚则为阳毒,斟酌施治。如无胀、满、实、坚等症,而惟胃火致然,则但以白虎汤、抽薪饮等,泄去火邪自愈。一曰如狂,或当汗不汗,或覆盖不周而不汗。太阳之邪,无从而出,故随经入腑,小腹 满,小便自利,下焦蓄血,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是特如狂而未至于狂耳,宜桃仁承气下之则愈。一曰火邪惊狂,其或薰熨迫汗,灼艾烧针等治不如法,令人烦躁起卧不安是也。此伤寒中事,瘟疫门原无薰灼治法,故无此变症。至于狂乱而兼小便自遗直视,汗出辄复热,不能食,舌卷囊缩,皆难治。

抽薪饮黄芩 石斛 木通 炒栀 黄柏 枳壳(麸炒) 泽泻(盐水炒) 甘草水煎冷服。热在经络者,加连翘、花粉;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花、黄连;在阳明头面,或烦躁便实者,加石膏;在下焦,加胆草、车前;在阴分,津液少者,加二冬、生地、白芍;便结,加硝、黄。

 瘟症杂症治略

循衣摸床

瘟疫而至循摸,势亦危矣,而治之得法,亦有生者。其一由阳明里热之极者。盖阳明胃也,肝有邪热,而移于胃,故现此症。胃主四肢,而风木乃动摇之象,是循摸乃肝与胃腑邪热所致也。脉滑者生,涩者死。如有下症,宜用承气等汤。其一由用火劫汗而然者,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利则肺气犹降,膀胱犹能化气,而肾水未枯也。)余曾见一人患瘟疫,不时循摸,询之,谓曾用火罐将胃口乱拔,冀其作汗,变现此症。遂用寒凉和解之药而愈。

盖未现下症,第因火劫所致,清之即愈。亦有不因火劫,不因吐下后而有是症者,总宜清凉和解。

伤寒书中,亦有指循摸为虚极,而用微补峻补者,瘟疫未曾经过。

 瘟症杂症治略

谵语语

伤寒谵语、 语,解者纷纷。考其字义,谵语者,不论寤寐,乱言独语,如见鬼状。因胃热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识昏乱,错妄如此,俗谓之说糊话者是也,热之轻者也。甚则狂语不休,骂詈喊叫,昏不识人,而热则深矣。 语者,乃合目自言,寤而自止,较之谵语则更轻矣。

此谵 二字之分也。谵语向入阳明门,以余之所阅历,三阳皆有,而阳明居多耳。亦有初得病而即谵语者,更兼昏不识人及不能食,其病必重。若无此症,或睡则 语,而寤则清醒,或寤时偶为 语,而有时止歇,其病则轻矣。谵 之由,又自不同。有邪在表者,有邪入里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者,有表虚里实者,有汗后者,有下后者,有蓄血者,有燥屎者,有邪入心经者,有合病并病者,有过经者,有亡阳者,当察其兼症与脉、与色、与声、与人之虚实,始得其病情也。此专讲邪热之症,亦间有汗下后用补者,而阴寒不在此例也。脉和易愈,短则死。身微热,脉浮大洪者生;逆冷,脉沉微弱细急者死。或气上逆而喘满,或气下夺而自利,皆为逆候。

 瘟症杂症治略

二便不通

二便虽出于二肠,莫非皆肾之开窍也。有因热结大小肠,以致津液不行,热无以泄者,由此而谵妄发狂,发黄发斑等症随焉,宜苦寒下之。有因过汗亡阴,热耗津液,以致小便秘涩,而大便燥结者,宜润剂通之。若止小便闭者,行大便则小便通,徒利小便无益。再者,瘟疫利小水,冀邪热由之而泄,但利之太过,反致大便燥结者有之,不可不知。

 瘟症杂症治略

休息泻

自古痢以休息名,罕闻泻而休息者也。有之,自余阅历始,此则不系之以瘟,而系之以疫矣,盖因发时无少长皆同也。其病自长夏至秋皆有,且有自夏徂秋而不愈者,始终并无瘟疫表里等症。

有兼胀者,有不胀者,食则不减,而最恶饮水,意其为湿也。而其时甚旱,经岁不雨,不知湿从何来。泻时日数十行,不治终不遽止。长夏炎热,烁石流金,投以健脾温补之药始痊。阅数日而复作矣,间或痊可,再阅数日而又作矣。缠绵不已,有至数月者。询其复作之由,半因吃生冷与饱食所致。戒以只食七八分饱,服药月余,则不复作。患此绝少不起者,然病体支离,莫可当矣。

 瘟症杂症治略

下利

(即泄泻)

瘟疫而见下利,病亦不轻矣。大抵属寒者三,热者七,湿则其仅见者也。而吴又可《瘟疫论》中协热下利等说,单以热论,不亦偏乎?第瘟病下利之属寒者轻浅,自不得与冬月感寒,与直中阴经者同日而语也。其属寒者有三。一则感原无大热之瘟病,而过用凉药,因致瘟不除,而泻又作,此时宜舍病治药,只得先温其里,里温泻止。而瘟病不除也,再解其表。瘟病原无汗法,斯时,仍用和解疏利,视其邪在某经,细心施治。治之而邪仍不解,必其先此下利时,有伤元气,阴亏营枯,不能作汗,此时又宜平补滋阴。用熟地、当归、白芍、炙草,再佐以白术、山药、莲肉,气滞者加陈皮,有寒者加煨姜,不寐者加制半夏、茯神,呕恶者加藿香,调理施治,则自然汗解而愈矣。或见其大便不实,恐下利复作,于前药中再重用茯苓、制首乌、白扁豆等药,消息施治,无不获效。一则因大下后而泄泻者,亦因元气亏损,气血伤败,或宜健脾,或宜补肾,或宜补气血,或宜淡渗,或宜固涩,视其病之轻重,人之虚实,而调治之。一则有不因服凉药与攻下,而自利者,或因岁气之偏,时气之戾,司天在泉之殊,致饥馑旱涝之触忤,感而成病,初觉亦头痛身痛,身热发热,自汗微恶寒,继则突然泄泻,却无谵语郑声昏冒,舌苔燥渴斑黄等症。

其脉既不洪数,亦不细微,投以达原饮,而利益甚。投以元霜、素雪等丹,而利不除。此症原无大热,乃瘟疫中之变局,问其渴,则恶饮水,视其舌,并无黄苔,知其非热利无疑,总以健脾补肾为主,而以利水佐之。此之补肾却不用熟地,又恐其滑肠,尤忌当归,惟用大首乌、菟丝、山药、茯苓、白术、苍术、白扁豆、人参、陈皮、炙草等药,消息施治。此时反以下利为本,而瘟疫为标。盖泄泻不止,则元气日亏,表邪益不能解。若下利止,纵有表邪,再于补药中带和解施治,况经此大泄,瘟邪亦不能逗留矣。再者,下利虽有表症,不可发汗,恐走津液,而胃益虚,必成胀满,当先治利,利止内实,正气复,邪自解,得微汗而愈。盖下利为内虚,若发其汗,则内外皆虚,变症出矣。仲景《伤寒论》三阳合病,皆能自利,有发表、和解、攻里之殊。瘟病原无发表之说,至于攻里则用凉药。夫凉所以除热也。则试言下利之属热者。热下利必有兼症,或有口苦咽干,唇焦舌燥,谵语烦渴,尿赤目赤,潮热等症。则或用寒凉,或用攻下,通因通用,在在所必施。总之,下利不过寒热两端,视其兼症,皎若列眉。其因于寒者,口无燥渴,甚则恶饮水,恶寒,小便清白,脐下多寒,身虽热,手足逆冷,(此症寒热皆有。)粪色白或淡黄,完谷不化,有如溏,澄澈清冷,腥臭,脉不洪硬,且无力。至于蜷卧闭目,向壁卧,引衣自盖,出言微细,不欲见明,面如刀刮等症,则系冬月严寒直中阴经之候。瘟疫下利虽寒,亦无此矣。其因于热者,发热烦躁,欲饮水,口燥渴,小便黄赤,(寒症亦有。)更兼涩而不利,(寒症则无。)脐下热,泄出作声,所下如垢腻奇臭,其色青黄赤,酱色,黑色,后重,得凉药则止,得热药则增。其脉则洪数浮滑弦大盛强,以此辨寒热,万不失一。治各不同,医者宜审。

 瘟症杂症治略

头汗

头汗总为邪热上壅,而阳气内脱者间或有之。头为诸阳之会,三阴经不上头,故无头汗,所以头汗属阳经。凡遍身有汗,谓之热越,若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阳气上冲,津液上凑,故但头汗出也。其兼症如太阳之热结在里,阳明之被火劫,与邪在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及热入血室,与虚烦水结胸,发黄蓄血等症,俱是热不得越。治法,或散或和解,或清或下,除其邪而病自愈。至气脱头汗,则多以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上见头汗,则大危矣。《活人》以头汗出者慎下,而张景岳治头汗条,有用承气者,始阅之,疑其相背,细看始知其皆是也。《活人》之慎下,指五脏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者而言。景岳则以便结腹胀痛,而头汗者,宜承气以下之也。视头汗之兼症,而下与否殊施耳。至于有表邪,脉紧数,而头汗当散者,宜小柴胡及诸柴胡饮。(见《景岳全书》新方散阵中。)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而头汗当清者,宜白虎汤、益元散之类,此治头汗之大概也。

 瘟症杂症治略

盗汗

睡则卫气行于里,内有伏热,其在表之阳气不密,故津液得泄,热蒸于外,腠理开而盗汗出。

醒则气行于表,而盗汗止矣。杂病盗汗,责在阴虚;瘟疫盗汗,总邪在三阳所致。三阳经俱有盗汗,而邪在半表半里者居多,故总以和解为治。观仲景论三阳合病之盗汗,而归重于但欲眠睡,热在胆经可知矣,小柴胡汤主之。

 瘟症杂症治略

自汗

卫气护卫皮毛,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气干之,则不能固卫于外,由是津液妄泄,而自汗出焉。瘟疫之自汗,与他症异,多有感而即患自汗者,则自汗竟属瘟疫中常事,较之头汗、盗汗等反轻矣。当专治瘟邪,邪退而汗自止。但亦有表里虚实之异。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非真汗也。有汗后邪虽稍减,犹未尽痊者,又未可因汗而谓其必无表邪也。须因脉症而详察之。其在表者,当于达原饮中,加三阳经表药以疏利、和解之。在里者,下之、泻之、清之。至于杂症,亦多有自汗者,各有本门,兹不赘。汗下后虚极,表邪尽去而自汗者,方可用补,稍有表邪,辄误补,则大害。

 瘟症杂症治略

无声

方书多将失音与不能言,合为一症。岂知失音者,舌仍能转运,而喉中则寂然无声也。不能言者,或舌强不能转运,或喉中格格难出,而其声自在也。余以无声解之,自难与不能言者混呼矣。瘟病无声,十不救一,所谓热病喑哑不言,三四日不得汗出者死也。此症总由瘟邪入脏,热气冲塞燔灼所致。然析之,仍有数条。有因邪热冲心,心气耗损而然者,宜清心降火,用生地、麦冬、川贝、花粉、连翘、竹沥、天竹黄、竹叶、黄连、犀角之属。有因火烁肺金,不能宣布者,宜清肺降火,用黄芩、川贝、牛子、栀子、柿霜之属。

有因热痰壅塞而气闭者,宜清痰降火,清痰则川贝、蒌仁、胆星之属,降火则诊视其火在何经,择用本经凉药,并加入本经化痰之品,而兼用枳壳、陈皮、橘红、佛手等理气之剂。□□□□□□□□□□□□□□□□□□□□□□□□□□□□□□□□有因失于解散,邪伏肺中者,当解散之。盖肺形如钟,悬而叩之则鸣,倘卧钟而实以泥土,断无鸣理,肺之窒塞亦犹是也。邪窒既散,则空灵而响发矣。宜前胡、防风、水萍、苏叶、桑白皮、陈皮、淡豉、生姜、葱白之属,(此症系失音之轻者。)此皆失音之类也。至于不能言,亦有数条。有因风热壅盛,咳嗽声哑者,以消风降痰之剂治之,用前胡、防风、陈皮、兜铃、姜、葱之属,此症之最轻者。又有太阳发汗已,身犹灼热,名风温。脉寸尺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塞,语言难出,宜葳蕤汤。又有狐惑症,唇上生疮,咽干声哑者。

又有少阴症,咽中生疮者。又痉症口噤不能言者。当于伤寒与杂症门中求之,是皆不能言之类也。

又经曰:人之猝有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故?曰会厌者,音声之户也。(会厌乃气喉之蔽,以掩饮食,使不错入气喉。)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云云。

此又以寒客经络而致不语者。热邪流入经络,亦或有此理,然不经见,姑笔之以俟高明者。

二沥汤竹沥 荆沥 梨汁如无梨汁,即以西瓜汁代之;如无荆沥,止用竹沥亦可。等分和匀,病急不拘时服。此治瘥后失音者,未瘥前服之总效。

 瘟症杂症治略

囊缩

囊缩为足厥阴肝经受病,因热极筋枯,而燥缩也。再看其大小便结,发热引饮者,急用大承气下之。若无下症而脉浮者,宜汗,缓者宜和。六七日,脉微浮微缓,是有胃气,胃不受邪,将作寒热,则大汗解矣。阴症而囊缩者,不在此例。

 瘟症杂症治略

结胸

吴又可《瘟疫论》中,止有胸胁腹满一症,而抑知结胸痞气,瘟疫中皆有之,且不因误下而成者更多也。论曰:太阳病表未解,医反下之,膈内拒痛,心下因 ,则为结胸。又曰: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为结胸,皆大陷胸汤主之。夫曰膈内拒痛,是胸胁间事;曰心下 ,则兼胃之上脘而言也。曰从心下至少腹,则又兼满腹而言矣。盖表邪传里,必先胸以至心腹耳。第大结胸最重,小结胸次之,痞气则又其次也。经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而成氏释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夫无热恶寒,似指寒邪直中阴经之症。随来陶张二氏之驳,驳之诚是也,而阴阳二字,总未得真解,故有谓伤风属阳,而伤寒属阴者。有谓在表属阳,在里属阴者,纷纷聚讼,随成千古之疑团。愚意以为,何必尽推敲阴阳二字于闲处错意。不论大小结胸,以及痞气支结,皆属于郁,郁而未有不结者,总以开郁为主,而痞结自散矣。又当审其兼症,诊其脉理。气郁者,顺之调之;血郁者,行之破之;痰郁者,化之吐之;表郁者,散之和之;里郁者,攻之下之;热郁者,清之;寒郁者,温之;(瘟疫无寒,或过服寒凉药,或汗下后。)食郁者,消之;水郁者,利之。而治痞结之能事尽矣。至于仲景用大陷胸汤,治误下之结胸,想古人所秉者浓,故误下而复用陷胸不至为害,至陶氏则心知其未稳,故有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过下则伤元气之论。

然尚未敢深驳。惟张景岳则云:伤寒本病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 满,痛连少腹而不可近者,此大陷胸汤所宜也。至于太阳、少阳表邪未解,因下早而成结胸者,若再用大陷胸,是既因误下而复下之,可乎?不若以痞满门诸法,酌轻重而从双解,或用葱熨法,以解散胸中实邪。此余屡用而屡效等语,虽大翻仲景之案,然明白洞达,有至理存焉,真长沙之功臣,结胸之宝筏,最稳最捷者也。且外熨法不特治结胸为然,遇瘟疫用药弗效,俟六七日,应汗不汗之期,觉心腹稍有痞闷疼痛,用葱熨法(见前 熨)。往往大汗而解。至于陷胸等汤,一概不录。

 瘟症杂症治略

呃逆

瘟疫呃逆不止者,大是凶候。余在长安治贺水部莲友,患瘟发黄,而兼呃逆,用承气辈加茵陈与服,大便行而黄渐退,惟呃逆不止,更兼喘而痰壅,众皆谓不治,适得鲜花粉数枚,大如臂,捣烂少加水,滤汁数碗,外用前胡、枳壳、橘红、香圆、柿蒂,煎出,兑花粉汁频服,一昼夜服尽,呃逆稍止,瞬息复作,又令其仍将前药再作一剂,入碗内,用箸一双,十字加于碗上,令病者自持碗,于箸之四空处,每空吸药一口,圆转挨次吸之,持碗不得换手,一顺吸去。(此泛常饮水治呃良方,以以之服药,冀其获效。)服后觉渐轻,然时作止,又迟二三日始愈。若诿之不治,不几误人性命乎!再者,瘟疫打呃皆热症,丁香四逆辈,断不可用。

 瘟症杂症治略

摇头

头为诸阳之会,阳脉有乘,则头为之动摇。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多因风火上乘所致,风木动摇之象也。古人治此,有灸百会、风府等穴者,吾终不以为然,头之所以摇,以热极生风故耳。清其邪热,其摇自定,何必用火攻耶。又有心绝而摇头者,心绝则神去而阴竭,阳独无根,不能自主所以摇头。

 瘟症杂症治略

(音炽纵。螈与 字异。 音记,狂也。疯狗曰 狗。)

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伸为 。或缩或伸而不止者,为螈 ,与小儿之发搐相似,亦有嘴眼歪邪,角弓反张,有类于发痉与中风者,皆螈 之类。此症多属于风,风主动摇也。而致此之由不一。有瘟病热极而生风者;有其人本虚,因汗下后血虚而然者;有因汗后,冒风而然者;有汗下后,因惊恼而然者;有风温被火而然者。(此症绝少。)大抵此症,热极生风只一条,而虚者有数端。虚者投以寒剂,立见危殆。若未经汗下,只因风火相扇者,当平肝木,降心火,佐以和血之药。盖心属火主脉,肝属木主筋,火为热,木生风故耳。药则用羌活、防风、全蝎、僵蚕、柴胡、天麻、生地、麦冬、白芍、丹皮、当归、川芎之类。如热甚,黄连、栀子、胆草、黄芩,俱可酌用。有痰者,加蒌仁、胆星、竹沥。若汗下后,稍涉虚弱,或冒风,或因惊因气恼而螈 者,断不可用寒剂,养血祛风汤主之。至于汗下后多日,传变而为螈 ,以及出汗露风,汗出不透与被火劫等螈 ,俱载伤寒门中,兹不赘。

养血祛风汤(自定新方。)

熟地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酒洗) 半夏(制) 僵蚕(泡去涎,焙)

天麻(酒蒸)

生姜、大枣为引。若虚甚者,加人参;有风者,酌加羌活、白芷、柴胡、防风。

 瘟症杂症治略

瘟疫鲜有不渴者,故弗可以不讲也。邪在表则不渴,在里则渴。三阳虽亦有渴症,但不如三阴之甚也。故太阴腹满嗌干,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则消渴矣。(饮水多,而小便少,热能消水故也。)瘟病之渴,一于为热,初传则热微而渴微,传深则热甚而渴甚,但未有不见兼症而独渴者。

施治当先问其所饮欲冷欲热,欲多欲寡。(饮多饮冷属热。)更须审其表里经脏,曾否汗下。于瘟疫初起及九传与六经治法中,细寻症脉,斟酌用药。第治其瘟邪,而渴自除矣。倘不应,当于伤寒发渴条中采取施治。所最要者,饮水常使不足,毋令有余。不甚渴而多饮则悸动支结,喘咳、KT (同噎。)哕,肿满泄泻,小便不利诸症起矣。然又不可禁饮。凡瘟症有欲愈而思饮者,盖得水则能和胃气而汗解也。禁饮多致闷乱不救。

 瘟症杂症治略

腹痛

瘟疫虽属热症,而腹痛则有寒热之殊,但热则其常,而寒则其变也。寒痛多有所因,或服凉药过多,或不宜用凉药而妄投,或恣意大食生冷物,或汗下后正气虚而感寒,皆能致痛。或因病中恼怒气滞,积食者亦有之,无故而痛者绝少。即有之亦必因腹素有积,因瘟病而触发之者也。

凡腹痛,但将凉水与饮而试之,若饮水痛稍可者属热,痛剧者属寒。若绕脐 痛,大便结实,烦满而渴,气粗噎气者,皆属燥屎与实热痛也,急用承气等下之。因食积痛者,更有恶食恶心,噫气腐臭等症,治亦同。若小腹 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黄者,属蓄血,亦用寒剂加行血药,下尽黑物自愈。凡实热痛,必脉来沉实有力。若微弱者,仍当详审,从缓治之。若饮水愈痛,或时绵绵微痛,不甚亦不止,重按则愈,肠鸣泄利,澄澈清冷,口吐苦涎,此为寒痛,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呕吐泻利者,急用热药救之,(瘟病殊少此症。如有,必因过服凉药生冷,感寒。)但须详脉之有力无力。如腹痛而兼身大发热,恶饮水,呕恶,肠鸣如流水声,此表热(邪热。)内寒也,先温其里,次解其表。

 瘟症杂症治略

短气

短气者,气急短促,不能相续,似喘非喘,似呻吟而无声也。有实者,虚者,在表者,在里者,水停心下者,或失于汗下,或汗下后虚极,皆能令人短气。补泻误用,甚于操刃,当详察脉症而治之。又有素虚人,汗下后,失于调补,以致忽然似喘,出言微弱少气,脉仅二、三至,沉细如发,甚至无脉,此虚极短气,非真喘也。急宜温补,缓则不救,作喘治必死。汗下后,过用刻消之剂而见此者,治亦同。总之,短气者,表里、虚实、寒热皆有,但虚者较多,当合脉与兼症而细参之。

 瘟症杂症治略

瘟疫兼暑

瘟疫兼暑,最难分晰。盖暑病之在表者,有头痛烦躁,肌体大热,脉浮气喘,口干面垢自汗,手足逆冷,名暑厥,搐摄名暑风,昏不知人为中暑。其症最易与瘟疫表症相混。暑病之在里者,有呕逆泄泻,心腹痞闷,或兼胀痛,又最易与瘟疫之在里者相混。惟于少气、倦怠、大渴三症,辨其为暑。第瘟疫亦发渴,但瘟症在表,虽渴亦不甚,必至传里方甚。至暑症,不论表里皆渴,而在表时,其渴较瘟疫之表者更凶猛殊甚也。以此为辨,庶得其情。如果系瘟兼暑症,即当用解瘟却暑之剂,亦不必拘于日期,见表治表,见里治里,又宜先治其瘟,瘟解而暑热亦从而退矣。马卯麟以五瘟丹治瘟暑,但中无治暑之剂,不过凉散,方亦未尽可用。倘遇此症,仍当于达原饮中,将祛暑之药加减出入之。至于五瘟丹,每岁冬间,预先修和备用亦可。至祛暑等方,载在暑门,兹不赘。(瘟症发热无休时,暑症发热有作止,以此为辨。若瘟与暑兼,亦难以此作准,仍当详参脉症。)

 瘟症杂症治略

瘟疫兼湿

《活人》曰:其人伤湿,又中于暑,名曰湿温。两胫逆冷,腹满头目痛,妄言多汗,其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茯苓白术汤、白虎加苍术汤。切勿发汗,汗之名中 ,必死。而吴氏引《活人书》曰:宜术附汤加人参、香薷、扁豆主之。《金鉴》曰:温病复伤于湿,名曰湿温,其症两胫逆冷,妄言多汗,头痛身重胸满,宜白虎加苍术、茯苓,温湿两治。若脉大有力,自汗烦渴者,人参白虎汤加白术主之。轻者十味香薷饮、清暑益气汤增损用之。按古人治法不过如斯。但《金鉴》曰:温病复伤于湿曰湿温,而《活人》则曰伤湿而又中暑曰湿温。味其义意,当遵《金鉴》为是。

盖伤湿而又伤暑,只可谓之伤暑湿,而不可谓之湿温也。夫曰湿温者,是湿而兼瘟也。或先瘟而中湿,或先湿而患瘟,与暑何涉焉。第瘟疫兼湿又最难辨。□□□□□□□□□□□□□□□□□□□唯于一身尽痛,痛极且不能转侧,恶饮汤水,目中视物皆红黄,身目色微黄,而无谵妄等症者,辨之始得。而湿症之中,又有湿热、寒湿之分,总宜白术茯苓汤。湿热者,小便赤涩如马溺,混浊色白,且有烦热大便秘结诸症,宜人参白虎汤加白术主之,或四苓散、大小厘清饮、茵陈饮之类,皆可择用。若天久阴雨,湿气过胜,其人脏腑虚,大便滑,小便清,乃是寒湿,宜术附汤。但瘟疫发在热时,且兼湿热者多,而兼寒湿者少,术附汤不可用。若服茯苓白术□□□□□□□□等汤不应,则用除湿达原饮,分治瘟与湿,诚一举而两得也。北方风高土燥,患此者少,惟南方水乡卑湿,天气炎热,患者恒多。春冬感者恒少,而夏秋患者恒多。所宜随其时地而变通之。至于前所引《活人》云:湿温切勿发汗,而《金匮要略》则云: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白术汤,发其汗为宜。《景岳全书》又曰:凡湿从外入者,汗散之,将谓止中湿者宜汗,而兼温者不宜汗。何以《准绳》湿温门中,既引《活人》云不宜汗,又引《金匮》曰宜汗,更引成氏云湿家发汗则愈。是湿温一门,前后又自相矛盾,殊不可解。

愚意瘟疫始终不宜发汗,虽兼之中湿,而尚有瘟疫作祟,是又当以瘟疫为重,而中湿为轻,自不宜发汗,当用和解疏利之法,先治其瘟,俟其自然汗出,则湿随其汗,而与瘟并解矣。或瘟解而湿仍在者,当于湿证门中求之,故治湿诸方俱不开列。

除湿达原饮 (自定新方。)

槟榔(二钱) 草果仁(五分,研) 浓朴(一钱,姜汁炒) 白芍(一钱) 甘草(一钱)

栀子(五分,研) 黄柏(五分,酒炒) 茯苓(三钱)

如兼三阳经症,仍酌加柴、葛、羌活,瘟而兼湿,故去知母,而换黄柏,以燥湿且能救水而利膀胱;去黄芩换栀子,泻三焦火而下行利水;加茯苓利小便而兼益脾胃。三者备而湿热除矣。再加羌活等药,风药亦能胜湿,湿除温散,一举两得。(此方分两不过大概,临症加减用之。)

石草散 (治湿瘟多汗,妄言烦渴。)

石膏( ) 炙草(等分)

共末,浆水调服二钱。

 瘟症杂症治略

瘟疫兼痢

吴又可用槟芍汤,系治瘟疫之里症而兼痢者。若有外症,仍当解表,必如喻嘉言分三次治法,始足以尽其变。至表里俱病者,又当表里分治,总宜活变,不可胶执。惟松花散治瘟毒热痢,颇着奇效,未可以易而忽之。又按伤寒便脓血,有误发淋家汗而然者,用猪苓汤;有病在少阴者,治以桃花汤。诸说于瘟痢总不宜用。盖痢由瘟而作者,始终一于为热也。惟杂疫中痢疾,原无瘟疫之头痛身热,发热自汗,以及心腹痞满不食,谵语等表里诸症。而沿门阖户止患痢疾者,则有虚实寒热之殊,其治法亦因之各异矣。凡痢身热脉大者难治,身热脉小者易治。

松花散 治瘟毒热痢。

松花(二三钱)

煎薄荷滚汤,入蜜调服,以愈为度,无不效者。取松花法:于四月初,看松梢所抽黄穗如麦穗者,趁硬摘取,摊在布被单上,晒干即有面落下如蒲黄。瓷器收贮,伏天必晒,否则穿发,取黄穗不可早,早则嫩而少黄面,又不可迟,迟则花蕊飞而穗成空壳矣。看其穗硬而带黄色,大如稻粒则取之。又松花和入米粉中,入白糖可蒸糕食,甚香美,呼为松花饼。

大黄酒 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昼夜烦不止。大黄五钱,好黄酒一两盅,浸一宿,次日温饮。

 瘟症杂症治略

瘟疟

凡疟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常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症,(应下之症。)名为瘟疟,以疟法治者死。当以瘟疫法治之。此症下后,里症除,寒热独存者,是瘟减疟在。疟邪未去者,宜疏,清脾饮。邪去而疟势在者,宜截,不二饮。势在挟虚者,宜补,四君子汤。三方见疟门,不附载。

丹蒿散 治瘟疟不止。

黄丹(五钱,炒) 青蒿(童便浸,晒干,二两,为末)

每剂服二钱,寒多酒服,热多茶服。

鹤龄枣 治瘟疫邪疟。取红枣一枚,咒曰:华表柱。一气念七遍,望西北方取气一口,吹枣上,令病者吃之。

便蜜饮 瘴疠诸疟,无问新久。

童便(一盅) 白蜜(二匙)

共搅,去白沫,顿服取吐,碧绿痰出为妙,不然终不除。

 瘟症杂症治略

妊娠瘟疫

吴又可治孕妇瘟疫,用三承气兴利除害于反掌之间固已,但方中定当减去芒硝。盖芒硝乃软坚之物,用之能使胎化为水。倘痞满燥实坚皆俱,极数用生大黄而止,否则止用熟军为妥,胎与肠胃绝不相关,大黄荡肠胃而破坚燥,未闻能下胞孕者,服之何害。至云大黄为安胎之圣药,是专为里症应下者言之。若邪尚在表者,当速散其表邪,毋使内陷,为上乘也。

HT 胎散 孕妇瘟疫,恐伤胎气。

嫩卷荷叶(晒干,宜平时收贮。临时急用则烘干,五钱) 蚌粉(二钱五分)

上共为末,每用新汲水入蜜,调服三钱,再作一剂,涂腹上。

又方 井底泥涂足心。治孕娠时症,令子不安。

又方 用灶底中对锅脐土,研细,水调服,仍涂脐,干再换。

涂脐散 井底泥、青黛、伏龙肝,共末调匀,涂脐上。干,再换。

黄豆煎 大黄豆六十粒,水二盅,煎一盅,取汗。病重再一服。

妊娠热病,车辖脂、黄酒和服。 青羊屎研烂,涂脐安胎。

又方 鸡子十枚,纳井中,令冷,取出打破,吞之,令胎不动。

妊娠时行并感寒,大鲫鱼一尾,烧存性,研,黄酒冲服。如无汗,腹中热痛,醋和服,取汗。

热病,葛根汁频服。

 瘟症杂症治略

小儿瘟疫

瘟疫盛行之时,小儿如有发热等症,或可断其为疫,倘瘟疫不行之年,而小儿忽感瘟疫,于何辨之哉?亦辨之于抖然身热而已。第伤寒瘟疫皆身热,又当细问乳母,曾否突然脱衣,洗浴入水,当风而寝等事,果实无感冒,方可向瘟疫上找寻。又必验其有目赤便赤,舌干苔黄黑,日晡潮热,谵语斑黄,或大便秘结,或挟热下利赤胶等症,方可断其为瘟疫。若妄意杂症为瘟疫,则又失之矣。吴又可专言俗医妄意小儿瘟疫为杂症者,是只见一边矣。

总之,辨小儿瘟疫是极难的事。

桃叶浴法 桃叶三四两,熬水,日五六遍浇淋之。再用雄鼠屎微烧,取二枚,研,水和服。

二香散 (天行壮热。)

木香(末,三分) 檀香(末,三分)

清水和服。(仍用温水调涂囟门。)

 瘟疫杂症简方

鼻衄

茅花汤 治衄不止。茅花尖一把,水三盅,煎一盅服。(无花根代。)

止血歌 石榴花瓣可以塞,萝白藕汁可以滴,火 龙骨可以吹,龙骨能治九窍出血。水煎茅花可以吃;墙头苔藓可以塞,车前草汁可以滴,火烧莲房可以吹,水调锅煤可以吃。

熨法 治衄如涌泉。用草纸叠十余张,井水湿透,分开发,贴顶心,熨之即止。

炒栀吹鼻 山栀炒黑为末,吹鼻,外用湿草纸搭于鼻上,即止。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法。

如点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经未除,不必用之。

又方 韭汁磨墨服,并治吐衄。(无韭用根。)

愈后鼻衄不止,用青绵线,将两手中指第一节屈伸处紧扎,再用绵纸剪成一二指许宽条,叠数十层,新汲水湿透,搭于两肩头上,热则另换。又用好黄酒四五壶,令两足浸其中,立止。

滑石丸 滑石末,饭丸梧子大。每取十丸,微嚼破,新汲水送下,立止。此治衄通剂。

 瘟疫杂症简方

齿衄

椒矾饮川椒四十九粒,(开口。)白矾少许,醋煎服。

 瘟疫杂症简方

吐血

生葛汁 取生葛根,切碎,捣烂,少加水,拧取汁,频频饮之,治吐衄血,神效。

并治阳明瘟热之毒,大效。不独止吐衄。

逐疫七宝丹 治时疫热毒,口鼻出血等症,神效。毋以其易也而忽之,兼治诸热毒并蛊毒。

人粪尖七枚,约枣栗大,烧红色,取出即入冷水中,研细,再顿服。

 瘟疫杂症简方

蓄血

生地黄汤 抵当汤丸今总难用,以此代之,甚觉和平。

生地(二三钱) 干漆(一钱,炒烟尽) 生藕汁(一小盅。如无,以大蓟一二钱代之)

蓝叶(钱半) 大黄(一二钱,生熟酌用) 桃仁(一钱,去皮,研) 归尾(二钱,酒洗)

红花(六分,酒洗)

水与藕汁同煎。原方水蛭、虻虫,今改为归尾、红花。蓄血有上中下之殊,上焦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黄汤。中脘手不可近,桃仁承气。脐下小腹手不可近,抵当嫌峻猛,此汤主之。

或再加枳实、苏木,用者酌之。

 瘟疫杂症简方

发斑

黑膏 治瘟毒发斑如锦纹。

生地(二两) 淡豆豉(三两)

以猪油半斤合煎之,至浓汁,次入雄黄末五分,麝香六分,丸弹子大,白汤化一丸,未见效,再服。

青黛一物汤 通治发斑,青黛,水和服。

归葛饮 治阳明瘟暑,大热渴。

当归 葛根(鲜者更好)

水煎,冷水浸凉,徐服,得汗即愈。

又方 只用鲜葛根一味, 碎捣汁,滤出,任意饮。大治阳明瘟疫。

玉泉散 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发斑发黄,及热痰喘嗽等症。此益元散之变方也,其功倍之。

石膏(六两,生用) 粉草(一两,生用) 朱砂(三钱)

共为细末,每酌服一二三钱。新汲水对滚水服。

治赤斑方 独脚乌 根研,酒服甚效。

治出斑方 暑月昏沉,未明症候,恐是出丹。以生黄豆数颗食之,如不觉腥,即以生黄豆(水泡)。

研汁一小盅,和水服。

治发斑困笃,蟾蜍(旱地虾蟆。)去肠。宜去皮与头,恐有酥。生捣食一二枚,效。如不效,再带皮与头捣服。

 鱼头骨灰散 治伤寒瘟疫,瘾疹不能发,服此即发。

鱼头骨(烧灰存性)

研细,热黄酒调服二三分。

青木香煎 治发斑疹。

青木香(一两)

水煎服,效。若腹满不得小便,用雄黄细末,蜜丸枣核大,纳溺孔中。发斑怪症,目赤,鼻张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铜铁,乃热毒瓦斯结于下焦也。

白矾 滑石(各一两)

共末,水三盅,煎减半,不住服尽效。

麦奴丸 (麦奴,麦穗乌霉也。)治阳毒温毒,热极发斑,为救急良药。

麦奴 梁上尘 釜底煤 灶突墨 麻黄 黄芩 大黄 朴硝(等分)

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下。

发斑赤黑,青木香一两,水三杯,煎一盅服。

斑疹出不快,钩藤钩、紫草茸等分,末,温黄酒服一钱。

发斑取汁,猪胆汁、醋等分,鸡子一枚,合煎服,汗出愈。不愈再服。

 瘟疫杂症简方

发黄

生姜退黄法 生姜捣烂,周身擦之即退。

又茵陈羹 茵陈煮食,生食亦可。并治黄。

黄宾江方 治发黄目不识人。生葱煨熟,去粗皮,用心扭汁,蘸香油点二目大小 。

刘尚书方 治湿热发黄,昏闷不省,死在须臾。白毛乌骨鸡一只,干 去毛,破开,去肠杂,捣,铺心头,少倾即活。

治发黄法 用麻油半盅,水半盅,蛋清一枚,搅和服。

吹鼻法 瘟疫三日外,心腹胀满坚硬,手心热,遍身发黄。苦瓜蒂七个,末。以少许吹两鼻,令黄水出,余末水调服。

蒌汁硝蜜饮 治发黄,心狂,烦热。

大栝蒌(一个,黄的)

新汲水淘浸取汁,入蜜半合,朴硝八分,和令匀,待硝化尽,服之。

竹麦饮 治黄。

竹叶 小麦 石膏(分两临时酌定)

水煎细服,尽剂。

又方 醋浸鸡子数枚,一宿,去壳,吞其清。

又方 发 烧研,水服日三。

 瘟疫杂症简方

(凡狂热不可掩闭床帐,务揭开放入爽气。病患如觉恶风,则不必矣。)

三白饮 治热极狂乱及热不退。

鸡子清(一枚) 白蜜(一大匙,生者更良) 芒硝(酌用)

共和一处,再用凉水和服。如心不宁,加珍珠末五分。

靛青饮 治天行瘟疫,时气热毒,烦躁狂言。尚未至发狂之甚者,亦皆可服。

靛青(一大匙)

以新汲井水和服。

独参丸 治发狂不避水火。

苦参(不拘多少)

为末,蜜丸梧子大,薄荷汤下二钱。水亦可。

治狂走,鸡子壳(出过小鸡者。)泡滚水服,即安。

浑圆丸 治舌黄,烦躁,狂言,发热。生鸡子吞一二枚。

又方 蚯蚓,治瘟病大热狂言。蚓粪,新汲水和服亦妙。

鹊石散 治发狂,逾墙上屋。

黄连 寒水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候冷调服。

铁胆饮 阳毒在脏,谵妄狂走。

铁粉(一两) 胆草(五钱)

共末,磨刀水调服二钱,小儿五分。

元砂丹 治发狂。

元明粉(二钱) 朱砂(一钱)

共末,冷水服。

又方 胆草(末,二钱) 鸡子清(一个) 白蜜(一匙)

凉水化服。

黄雪膏 大黄不拘多少,炒黄为末。雪水熬如膏,冷水和服。亦治发黄。

又方 狂走见鬼。蚯蚓数条,去净泥,人尿煮汁饮,或生绞汁亦可。

又方 治狂走。瓜蒂末,井水服一钱,取吐即愈。

又方 人粪入罐内,泥封, 半日,盖地下,出火毒,研,新汲水服二三钱。未退再服。

又方 大热狂渴。干陈人粪为末,于阴地净黄土中作小坑,将粪末入坑中,新汲水和匀,良久澄清,细细与饮即解。

醋治狂法 阴狂阳狂皆治。(瘟疫无阴狂。)于病患室中,生旺火一盆,将好醋一大碗,倾于火上,病患闻之即安。兼燥渴者,入硝半斤于冷水内,用青布一块,浸硝水中,取出搭胸上,布热再浸换,如得睡,汗出即愈。(一法用镜按身上,亦得。)如兼舌出不收,将麻黄水洗净舌,用冰片、牛黄、麝香研末,点舌即收。(或止用冰片亦可。)

 瘟疫杂症简方

结胸

苦参饮 满痛,壮热。

苦参(一两,末)

醋三盅,煎一盅,饮取吐。

牵白饮 心腹 痛。

牵牛子(末,一钱)

白糖汤调服。

地龙饮 按之痛极,或通而复结,喘促狂乱。

生地龙(四条,洗净,研如泥)

入生姜汁少许,蜜一匙,薄荷汁少许,新汲水调服。若热炽,加片脑少许服,揉心下片时,自然汗出而解,不应,再服,神效。

 瘟疫杂症简方

呃逆

枳香散枳壳(五钱) 木香(一钱)

共末,滚水调服一钱。不应,再服。

又方 四花青皮,全者,末,滚白水服一二钱。

又方 黄蜡烧烟,熏二三次即止。

 瘟疫杂症简方

霜连散 治挟热下利脓血。

百草霜 川连等分,共末。黄酒下二钱,日三。

连梅丸 噤口。

川连(五钱) 乌梅肉(三钱,焙)

共末,蜡蜜丸桐子大。服二十丸,日三。

连艾煎 治同上。

川连(一钱) 熟艾(二钱)

煎服。

豉薤汤 暴痢。

豉(一两) 薤白(一握,冬用根)

水三盅,煮熟,纳豉更煮,色黑去豉,分二服。

龙骨汤 毒痢,大烦渴,作热,三焦疮 ,张口吐舌。生疮,不识人,目烂。

龙骨(半升,水一斗,煮四升)

用器装,蜡封固口,沉井底,过夜取出,徐徐□饮。

又方 下痢欲死。龙骨半斤,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冷,稍饮,得汗愈。

 瘟疫杂症简方

烦躁

苦参散 治狂躁并结胸。苦参末,黄酒调服三钱。已汗未汗者,皆可服。

花粉煎 烦渴。花粉煮浓汁饮。先以竹沥和水,入银同煮,取水冷冻饮料,然后服此。

又方 生藕汁一盅,酌加生蜜和匀细饮。

竹沥饮 烦躁。竹沥微温,时时少饮,浓盖取汗。

又方 治口干。生藕汁、生地汁、童便各等分,和,频饮。

 瘟疫杂症简方

浮肿

靖康异人方(靖康二年,京师大疫,有异人书此方。)治瘟疫浮肿,亦治大头瘟。

黑豆(二合,炒熟) 炙草(二寸)

水二盅,时时呷之。

锦按:此即甘草黑豆汤也。古称大豆解百药毒,甘草亦解毒之品。瘟疫乃毒瓦斯所钟,故用此方取效。方用炙草,愚意不如易以生草更妙,炙则带补矣。有一人吃菌垂死,用生草半斤,黑豆数把,浓煎大灌得生。足征其解毒之功大矣。一云冷冻饮料方效。

头面肿,银花二两,生甘草一两,煎服。少加入黄酒亦可。

青黛饮 治两腮肿,发颐。

青黛(五分) 甘草(二钱) 银花(五钱) 栝蒌(半个)

水酒煎服。

时疾阴肿,囊茎发热,羊屎、黄柏,煮水洗之。

 瘟疫杂症简方

咽痛

干脂膏 喉闭肿痛。射干、猪脂各一两,合煎焦,去渣,冷,噙化枣大。

又方 热病咽痛。含童便即止。

 瘟疫杂症简方

(饮水多者。)

枇杷茅根煎枇杷叶(去净毛,炙香) 茅根(各五钱)

煎,稍稍频饮。

 瘟疫杂症简方

腹胀

(阴阳不和者。)

桔梗半夏汤桔梗 半夏(制) 陈皮各等分,姜煎。

 瘟疫杂症简方

心悸脉结代

甘草汤甘草(二两,生)

水煎服。

 瘟疫杂症简方

已汗不解

新生鸡子五枚,倾碗内□□□□□搅浑,以水一升,先燎滚,将子投入,少纳酱,啜之,汗出愈。

 瘟疫杂症简方

热病生下部有疮

盐熨 将盐熬过,俟干,包熨三次,即愈。

 瘟疫杂症简方

天时热毒攻手足肿痛欲断

猪蹄汤猪蹄(一具,去毛) 葱(一握)

水煮汁,入盐少许,渍之。

 瘟疫杂症简方

热病余毒

渍方 毒攻手足,疼痛欲脱。稻秸烧灰存性,煮水频渍患处。

豉酒 毒攻手足,遍身虚肿。豉一握,微炒,入黄酒中,同煎服。

又方 治手足肿痛欲断。掘坑深二尺,烧热灌以黄酒,有热气腾出,速赤足穿木屐踏坑中,坑口用衣密壅,毋令泄气。

又方 治同前。黄柏数两,煮水渍之。

又方 肢痛欲脱。羊屎烧水渍,瘥乃止。或和猪脂涂。

 瘟疫杂症简方

诸复

劳复,食复欲死,并以芦根煮浓汁饮。人粪烧灰,酒服。

劳复,抱出鸡卵壳,炒黄为末,热汤和服,取汗即愈。

劳复,取头垢枣核大, 之。

又方 头垢烧研,丸桐子大,水服一丸。初愈预防劳复法。

劳复,食复危笃,苏叶煎服,入生姜、淡豉亦可。

女劳复卵肿或缩,白矾一分,硝三分,大麦汤调,日三服,热毒从二便出。

又方 腹痛卵肿,葱白捣烂,醋一盅和服。或酒。

又方 卵肿股痛。竹皮三钱,水煎服。亦治劳复。

又方 女劳复,发动欲死不语。栀子一二钱,炒,煎服,令微汗。亦治食复。

又方 肚痛卵肿。葱白捣烂,和热黄酒服。再以葱捣烂,炒热入醋,敷肾囊。

阴阳易,少腹急痛,热酒吞豚卵二枚。

又方 治小肠急痛。肾缩、面黑、喘,不救即死。大葱(连根七枝,葱小加倍) 生姜(二两)

共切,黄酒煎服。仍炒葱熨气海穴,毋令冷。

又方 治热气上冲,胸烦闷,手足挛,搐搦如风者。花粉、竹茹水煎,调烧 散服。

见伤寒(治妇人劳复。)

赤衣散 女劳、阴阳易并治。

室女经布(烧灰存性,研)

热水调服,或兑药服。

又阴阳易,拘急,手足拳,小腹急,头痛不能举。雄鼠屎十四个,韭根一大握,水二盅,煎七分,去渣,又煎二沸,温服取汗,未汗再服。

又方 干姜末三钱,白汤调服。盖被取汗,手足即伸。

又方 手足甲廿片,中衣裆一片,烧灰存性,分三服,温酒下。男用女,女用男。

劳复,马屎,烧,末,冷酒服。

又方 雄鼠屎廿枚,豉酌加,水煎服。

瘟病食劳,杏仁五钱,(去皮尖。汤泡。双仁者不用。)酢二升,煎一升,服取汗愈。

又劳复,食复,柑皮,浓煎汁饮。

 瘟疫杂症简方

瘟疟痰甚但热不寒

用常麦竹叶煎 专治瘟疟热多。

常山(一钱) 小麦(三钱) 淡竹叶(一钱)

水煎,五更服,不愈再服。

山果酒 治瘴疟寒热。

常山(一寸) 草果(一枚)

热黄酒一碗,浸一夜,五更往东服之。盖卧,酒醒即愈。

又方 常山、槟榔、甘草各三钱,黑豆百粒,水煎服。名常槟草豆煎。

 瘟疫杂症简方

目暗

(热病瘥后,食五辛所致。)

鲫鱼 用鲫鱼作 食,以明为度。

 瘟疫杂症简方

瘟症挟惊

萍犀散紫背浮萍(晒干,一钱) 犀角屑(五分) 钩藤钩(三七个)

共末,每服钱半,蜜水调下,连进三服,出汗为度。(如要多和,药味加倍。)

 瘟疫杂症简方

热病口疮成

(音匿,小虫。)

桃枝煎 用桃枝煮浓汁,含之。下部有疮,纳入之。

 瘟疫杂症简方

热瘴昏迷烦闷饮水不止

(兼治瘟疫。)

地荷煎生地(无鲜用干) 薄荷(等分)

研烂,干者入水取汁,入麝少许,井华水调服,觉心下清凉,毋再服,病笃一剂见效。

 瘟疫杂症简方

妊娠时疾赤斑变黑尿血

葱白一把,水三盅,煮熟服汁,食葱令尽,取汗。

 瘟疫杂症简方

热病胎死及下胎衣

红花酒 红花入黄酒煮,饮二三盏。

 瘟疫杂症简方

寒疫

世之言疫者,将瘟疫二字读滑,随曰疫止有瘟而无寒也。岂知疫有三而瘟其一焉。尚有寒疫、杂疫二者,而人自不体认耳。兹专说寒疫,吴又可言:春夏秋三时,偶感暴寒,但可谓感冒,不当另立寒疫之名固已,但感训触,冒训犯,系人不慎风寒自取之。至于当天气方温热之时,而凄风苦雨骤至,毛窍正开,为寒气所束,众人同病,乃天实为之,故亦得以疫名也。

其症则头痛身痛身热,脊强恶寒拘急,无汗,(感冒所有。)或则往来寒热,气壅痰喘,咳嗽胸痛,鼻塞声重,涕唾稠粘,咽痛齿痛,(俗云寒逼生火,感冒所无。)苏羌饮主之。(自定新方。)

苏羌饮 (治四时寒疫,历有奇效,屡试屡验。并治伤寒、伤风,可代麻、桂、青龙、羌活、十神等汤,诚诸路之应兵也。)

紫苏(三钱)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 陈皮(一钱) 淡豉(二钱) 葱白(数段)

水煎服,不应再服。初觉,速服必愈,迟则生变。

此足太阳药也。紫苏温中达表,解散风寒;羌活直入本经,治太阳诸症;淡豉解肌发汗,兼治疫瘴;防风能防御外风,随所引而至;陈皮利气而寒郁易解;姜可驱邪,葱能发汗,辅佐诸药,以成厥功。四时风寒,皆能治疗,甚毋以药味平浅而忽之。(惟不治瘟疫。)

如兼阳明症者,加白芷一钱;兼食积者,加炒麦芽、神曲各一钱;肉积者,加山楂一钱;风痰气壅,涕唾稠粘,加前胡一二钱;咳嗽喘急,加杏仁一钱;(泡去皮、尖,研。)心腹膨胀,加姜炒浓朴一钱;胸臆闷寒,加炒枳壳五六分;呕逆恶心,酌加藿香、制半夏、生姜一钱;年高者,虚怯者,加人参一钱;阴虚血虚者,加熟地三钱,当归一钱;脾虚者,中气不足者,加参、术各一钱。此汗散之方,故不入柴胡。若现少阳症,当另作主张,用和解之剂。(锦志。)

 瘟疫应用药

发表

浮萍 葛根 柴胡 羌活 豆豉 葱白 苍术 升麻 生姜 洋糖 防风 杏仁 荆芥 薄荷青蒿 蝉蜕 香薷 前胡 赤柽柳(一名河西柳,一名观音柳)

 瘟疫应用药

攻里

大黄 芒硝 枳实 槟榔 浓朴 草果 铁落 山甲 栝蒌

 瘟疫应用药

寒凉

生地 麦冬 元参 栀子 黄芩 银花 石膏 丹皮 知母 绿豆 竹沥 童便 人中黄大青 青黛 花粉 天冬 桔梗 山豆根 犀角 竹叶 竹茹 白芍(生) 连翘 牛蒡子 柿霜梨西瓜 荸荠 甘草(生) 茅根 雪水 冰水 蚯蚓 蚓粪 黄柏 胆草 苦参 射干黄连 马勃 板蓝根

 瘟疫应用药

利水

车前 泽泻 木通 秦艽 茵陈 茯苓(赤白) 赤芍 灯心 瞿麦 蓄 石韦 猪苓淡竹叶 滑石

 瘟疫应用药

理气

枳壳 陈皮 橘红 苏子 青皮 佛手 柿蒂 香圆(皮) 金枣(皮) 香附

 瘟疫应用药

理血

归尾 桃仁 红花 川芎 抚芎 侧柏叶 紫草 京墨 虫 苏木 发灰 百草霜

 瘟疫应用药

化痰

蒌仁 川贝 僵蚕 半夏 胆星 桃花 牙皂 冰糖 白芥子(亦发表)

 瘟疫应用药

逐邪

藿香 雄黄 朱砂 龙齿 大蒜 桃(枭树上干桃) 檀香 鬼箭羽 降真香 斧头木(系斧柄入铁处) 虎头骨

 瘟疫应用药

消导

谷芽 麦芽 神曲 山楂 萝卜子 食物灰(所积者何物,即将何物烧灰存性,研或入药,水酒冲服)

 瘟疫应用药

温补

熟地 当归 白术 炙草 大枣 阿胶 莲子 山药 蜂蜜(生、熟) 粳米 糯米 仓米荷叶 百合 茯神 首乌 葳蕤 藕 黄酒 人参松峰曰:瘟疫原无用麻、桂、苏叶等药之理,故一概不录。即瘟疫变症所用之药,亦不开载。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松峰说疫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