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地形略上之一(区域甲)

 区 域甲

本境为福建省会附郭首县,与闽县同城,均受治于福州府。本境治城右偏,城外之西北悉隶焉。

经线 京师偏东一度。无零分。

纬线 北极出地二十五度有奇。

福州府统治十邑,无自治区。四至八到已详《闽县志》。

本境四正四隅

东接壤闽县境 西界永福县境,曰后尾,曰尖兜,八十余里。南交闽县境一里而近。北界古田县境一百九十六里。东南接壤闽县境,一里有奇。西南界永福县境,曰大樟,七十余里。东北界连江县境梅洋,七十余里。西北界闽清县境一百里有奇。东西广一百六十余里。南北袤三百里。

新定区划

本境分二十二区,县治居会城之西,辖西北二城,定为城内区。城外东北曰西园区。北曰富村区、大北岭区、小北岭区。西北曰西湖区、柑蔗区、竹崎区、白沙区、官源区、大穆区、穆源区。西曰文山区、洪塘区、都巡区、溪源区。西南曰浦东西区、凤冈区、南屿区、仙阪区。南曰上渡区。其分县之在西北与古田、罗源、闽清接者曰大湖区。

城内区

县治曰城内区,分五段。

中 段

总督口有到任桥、有总督衙。督辕箭道内设督练公所。

小龙湫

总督后

东 段

宦贵巷本属闽辖,以万寿巷互易焉。

南 段

南大街有安泰桥,东属闽县。

杨桥巷即登俊里,有警务总局。

郎官巷

塔 巷即文兴里。

黄 巷即新美里,唐黄璞尝居此、故名。

安民巷

宫 巷即古仙宫里、有武圣庙、有宫巷学堂。

吉庇巷即魁辅里。

牛育巷河沿即桂枝里。

南后街上有杨桥、下有清远桥、俗呼澳门桥,又有敬业学堂。

澳门桥下有林文忠公祠、内设铁道局,又有警务分局。

侯官巷

怀德坊

侯官县前有本县衙、本县学、及教官衙、典史衙。

花封别径

天皇岭有朱子祠、内设求是学堂。

来里巷即来魁里。有先贤石室,祀朱子。祠内设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城边街有三皇庙、再上即乌石山麓。有先贤卢氏祠、闽县学堂、有沈文肃祠、王文勤祠、致用书院、今改设师范简易科,有范忠贞祠,内设全闽师范学堂,并附立小学堂一区。

衣锦坊

文儒坊有文儒学堂。

光禄坊有光禄吟台故址。

丰井营

水流湾

小水流湾

小花巷

雅道巷有阅书报社。

闽山巷

南三官堂有府立南城学堂。

后 巷

金斗桥

春育亭有春育学堂。

横头街

大 营有逊志学堂。

二营巷

三营巷

白水井有女师范学堂。

李园里

官园里

穿山境

三穿井

仓前河沿有仓前桥、江都桥、又有二桥亭。

仓王庙

仓角头有坊表,有观我学堂。

水玉巷

察院庄

营房里

玉山涧河沿有老佛桥。

隆普营有道山学堂。

永祚社

西 段

府西铺即府前街。

西门大街有定远桥,有万寿宫。又有西城高等小学堂。

旧米仓

后曹河沿有卧湖桥。

后 曹有共学书院旧址。

长池头

城边曹

小锦巷

西峰里有竟成学堂。

余府巷

谢婆巷

官厅后

马房巷

西牙巷

达明河沿

虎婆宫河沿

元帅庙河沿

孙老营

小排营

麻竹巷

善化坊有府立西城学堂。

太平桥

文藻山河沿有双抛、彩虹、益山、潮通玉沙、观音诸桥。

富 巷

富横巷

保定巷有警务分局。

枣园里

大钟寺

海道里

上光顶

西园亭

王厝园里

大营里

驿前桥

小园巷

打线营

金斗桥

车弩境

驿 里

洋尾园

潘安巷

五福巷

北 段

府直街有府衙、府经历司狱衙、东属闽县。

北大街

下土埕

北珠妈庙

夹道坊

正一行营

涂街里

渡鸡口

三山馆

北后街有北冶学堂。

择日街

府 巷

府东廊

府西廊

粮捕里有皇华使馆,有理事同知旧衙。

营 尾

元翰巷

桅杆后

汤井门外

西园区

西园区位本境之北偏东百八十杪,跨汤、井二门,南距井楼门,约九里。东南距汤门约八里半。大北岭障其北,东岭鹅鼻岭、大坑岭峙其东。三峰耸翠如列屏然。近乡之山,南有凤山,北有玄坛岭,玄坛古庙在焉,为诸乡会议之所。庙后有文昌阁,傍列精舍十余楹,为诸乡讲读之所。乡之前有白莲浦,潮汐往来,田园资以灌溉。浦边有一古塔,明陈培所所建。叠石嵯岈,如戴鍪屹立而听号令者。土著多陈、吴二姓,户口不多。其上有坑头乡,下有中亭乡,皆本乡之附庸,合计共二百余户。多习农业,间有习工商者。乾嘉时,文风最盛,才人辈出。今此风稍衰,而章甫缝掖,号称通儒者,尚不乏人焉。故其俗仍朴茂,为各乡所称。乡之四隅。东,曰:厚山、居民百三四十户,有陈、吴、郑三姓,其山麓向南有明陈培所墓。崎山。居民百四五十户,有陈、王、朱、翁等姓。逾山峡而下,与闽县之苔井交界。西,曰:磐石、岑亭。亦名琴亭,傍山而居,前后约百四五十户。另有墓亭一所,小乡亦属焉。相传明陈培所有七墓,一见上,一在此地,余未详。过此,则为富村区之领乡矣。南下申明亭亦曰思儿亭。父老传言,明戚南塘元旦出军讨倭,路经此地,令兵士毋回顾,违者斩。其子回顾,斩之,凯旅至此,哭之恸,后人因建亭以志之,名曰思儿。桥之号“惨恻”,亦以是得名,未知确否?越潭鲗桥,亦曰惨恻桥。有□兜、程姓,约三四十户,业农。红墙、杂姓三十余户,多业农圃。山头角、约八九十户,多张姓,业农圃。营迹、四十余户,多林、万二姓,业农圃。营房里、杂姓,二十八户,业蔬圃,背城而居。左折入井楼门。绕城而过,则为河尾。河尾、背城而居、杂姓五六十户,地出温泉,兼擅林木鱼池蔬圃之胜,销夏者多游宴于此。汤边、分东、西二乡,多林姓,约百三四十户,附居有渔户数十家。湖胜、杂姓,四五十户。斗门、分上下二乡,约七八十户,多涂姓。洋下、分上、下二乡,杂姓,约四五十户,地颇污下,岁有水患。凤山、旧名湖屿,约三四十户,有吴、倪、李三姓。水头、杂姓,百二三十户。前岐头等乡。杂姓,百余户。越境则为闽县。曰坑头、涧田、二百余户,有林、黄、蔡、高各姓。埔党、黄姓,四五十户。泉头、分上、下二乡,约百余户,多张、高姓,业农、樵。杨阪、约百余户、有杨、李、朱、徐等姓。廷坑、杂姓,三十余户。龙坑尾、林姓,约五六十户。其西有崇福寺,旧名象福,香火颇盛。钱家谷、三十余户,有钱、林、莫三姓。郭前、朱,钱二姓,约四五十户。下井、林、潘、陈约三百余户。下楼、三四十户,多林、卢姓。东埔顶、沈姓,约四五十户。下店、杂姓,四五十户,有衢市,盐仓在焉。桥头、与下店相属。岭下、杂姓,百余户。秀山、有张、朱、赵三姓,约百户余。溪里、赵姓、约一百户。满洋、林姓、十余户。汤畲、多黄姓,约三百余户。居民业农、樵,多产茉梨。篁墩。赵姓,二十余户。至此又与富村区迤北之战坂乡交界。

北门外

富村区

富村区一名浮村。位本境之正北,距城十里,乡分为三。居其前者,曰前面。杂姓约六七十户;居其后者,曰后面。张姓约三四十户。右,曰:墙头。有郑、钱、胡三姓,聚族而居,约四五十户。人习四民之业。郑姓最盛,科甲蝉联,有绾铜章墨绶,而拜百里侯者矣。有执经登高座,而称讲师者矣。远倚有莲花峰,有唐王忠懿王之墓。顶锐身圆,若菡萏然,为本区之屏障。乡之东界西园区之磐石、岑亭,南界西园区之□兜、红墙、山头角。西,曰:文斗店。杂姓,十余户。曰:湖前亭。高、陈两姓,百三十余户。曰:魁炉头。郑、江等姓,约百余户,由此分两途,左折五里入井楼门,右折三里入北门。曰:义井。背五凤山而居,有张、蔡、胡等姓,约百三十户。曰:王墓。郑姓,四五十户,山场多,田地少。曰:梅柳。张、齐二姓,约百余户。曰:龙腰。杂姓,八九十户,田少,惟灌园种蔬以自给。曰:崎下、曰:崎上。两乡共百余户,杂姓居民,多为墓佃,或兼灌园,耕作甚少,上有北坛。曰:桥头亭。杂姓,三十余户,业蔬、圃、肩贩。至此与西湖区之窑角交界。北,曰:厦坊、前、后、左、右,散处百余户,方姓业农,农暇,多以捆屦为业。下张、方、赵两姓,约二三十户。秀山后、马嘶桥、约五六十户,多李姓。后塘、土头里。李、吴等姓,约五六十户。又有战坂。按《榕郡名胜辑要》,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兵与福州将军李仁达大战于此,故名。八墩位莲花峰之前,曰:桥下柳,有耶稣教堂兼立师范学堂在焉。以格致书院学生为代表,近乡人多游学其中。曰:石厝里、曰:坂墩。与石厝里相属,约八九十户,有石、林两姓。曰:许厝里。许姓,四五十户。曰:塞兜。黄、张两姓,三四十户。曰:斗顶。黄、郭、 陈三姓约八九十。曰:洪厝里。洪姓,三四十户。曰:西边垅。林、李、黄三姓,约六七十户。此皆战坂之联乡也。又有新店、杂姓,百余户,有市镇盐仓、典铺,颇繁盛。官路、李、连、林三姓,约三十户。古城、杂姓五六十户。后坂、刘、陈等姓,六七十户。溪墩、王姓,五六十户。山头墩、与溪墩相连,有蓝、杨、湖等姓三四十户。猫头山、志名升山,又名飞来山,下有居民六七十户,曾、李等姓。山场多,田地少,耕、樵为业。赤桥、多张姓,约四五十户,人习耕、樵。龙潭里等乡。龙潭里少人居,有水磨二十一枝,水碓两枝,近山之水皆入焉。由此折西北而上,则入桃枝岭矣。即小北岭。

井北门外

大北岭区

大北岭区在县治之北,距井楼门三十里,距北门三十里有奇。以梅岭为中心,而以东岭、鹅鼻岭之领乡属焉。梅岭土著,不满三十户,市镇殷繁,为各乡凑合之区。戍其地者有汛弁一员,掌诘盗止奸,为土人之保障。区之东,曰:恩顶、杂姓,五十户。竹园、吴姓、二十户、二乡多虎暴。岭头乡、牛角垅、杂姓,十余户。后坪、多颜姓,约三十户、内有大帽山绝高、鹅峰寺在焉。邻近均无虎患。雷厝坪、黄姓百余户,里许至中元境内,有茶局,设机器以制花饼。十余年前颇盛,后经折阅歇业。洲洋尾、黄姓百六十户。水鸡口、民居不过二、三户。隔下、杂姓,六十余户。此鹅鼻岭之领乡也。再出为岭头墩、多陈,黄姓,约百三四十户。陈洋、多连姓,约百八十户。捷坂、杂姓,约百户。后房、黄、吴两姓,约百六十户。关田、杂姓,三十余户。分溪桥、杂姓,十余户。牛汶、百余户,有张圣君庙。岁旱土人每祷雨其处,内有莺哥、独屏二山,为名胜地。以上各乡无他产,惟茶、柴、薯、粟而已。此东岭之领乡也。由牛汶东北,折至梅洋,是为连江县界。西,曰:湖墩、有廖、郑、汤、陈四姓,约二百余户。大洋、池姓,七八十户。垅头、张姓,约二百户。山洋坑、林姓,约百户。溪湾、欧阳一姓,七八十户,其地有土寨旧址。院前。曾姓,二十余户,产茶及柴竹。由院前上芙蓉峰,与小北岭区分界。南曰:观音仑、有二十余户,由西园迁来,皆陈、吴二姓。贡彦岭、陈、林、吴三姓,约七八十户。猫椆、茶山、两乡户口均不多。宦溪、约百余户,钱姓者别居一处,乡有市镇,有官设税馆。陈坑园、少人居,仅两三户。黄田、郑、林、张、伍等姓,约二百余户。连白、洋山宅、畲民所居。井仔、山寮十余户,杂姓。七星坪、杂姓,数户,采茶为生。牛汶、别一牛汶,与东岭不同。居民三四十户,洪、张二姓。红庙、杂姓,十余户。火烧阑、张、陈二姓,十余户。白土、张、陈二姓,十余户。溪尾、张、陈二姓,十余户,与白土、火烧阑二乡分立,成鼎峙势。由此左越虎爬岭,抵汤畲,是为西园区界。北曰:黄土冈山宅、畲民所居。后垅、郑姓,三四十户。罗汉、邱、汤两姓。月洋、三四十户,袁姓,地产图章石。峨眉、陈、林等姓,百余户,地产纸、竹及茶。中楼、南边、半岭、以上三乡皆山宅,为畲族所居之地,户口不详。板桥、孔、周二姓,四五十户。降虎、有戚恭将古寨在焉,亦有市镇客寓,再过为洪水桥,有界牌,路通汤岭。碍窑、有碗窑古迹,民居约百余户,分何、郑、池等姓。大山、何姓,四五户。增楼、连姓八十户,本鹅鼻岭领乡,以地望属北,割隶于此。弥高、张、李、萧、黄等姓,约百户。世有科名,乡颇不陋。弓竹山。张姓,二三十户,地产茶、柴、粳、秣。由此走汤岭,与连江之岩角交界。

北门外

小北岭区

小北岭区在县治之北偏西百八十杪,距北门二十里,以长箕岭为中心。长箕岭一名桃枝,又名长机。下连小北岭,如神龙蜿蜒,脉络相续,掉头于其背上,作回顾势。踞其上者,复有见天岭,如云母屏风障蔽,后面岚影天光,时相映射。土著有汪、倪、张三姓,约百余户,鸡犬相闻,自成一村落。东有鹅洋、二三十户。西洋、黄姓,三四十户。长湾里、二十余户,乡旁有水碓一枝。上岭三里为翠微院,风景颇佳。黄坑、林姓,约八十户。溪下、李、谢两姓,约百余户。左岭、数十户。大横、数十户,由兴化迁来于此。过东坑、岳姓,二十余户。九峰、陈姓,八九十户,内有禅寺一所。南洋、陈姓,二三十户,自九峰迁此。洋坑、赖婆里、山宅、畲族所居。芹石等乡。张、瞿、潘、林四姓,约二百余户。土狭人稠,颇患贫苦,多以挑米佣工为业。土产亦有粳、秫、早谷三种。由芹石越芙蓉与大北岭区之院前交界。西有长长垅、两山夹溪,少人居,其水直通下楼。柯岭、十余户,由罗源迁此。文石、俗呼石石,林、张两姓,约九十余户。社坑、郑、李二姓,六七十户。左拔、俗呼左白。河洋。余姓,百余户,此地禁烟甚严,乡中无一人吃洋烟者。由此南下冈洋,人⑴大湖分县界。北,曰:上万洋、高姓,十八户。下万洋、林姓,十余户。吉山、即铁坑、陈姓,二百余户,离乡七里、为石竹山,与永福石竹山同名。有银矿,从前不谙采炼新法,故既举复废。官园、施姓十余户。坂头、刘、陈两姓,二百余户,以上各乡、多产粳、秫及柴。路口、徐姓、百余户。点洋、施、吴、陈、杨等姓,三百余户,乡俗顽梗,有掠人勒赎,图命讹诈种种恶习。梅坑、山宅、畲民所居。湖里、高、徐二姓,四百余户。飞坑乡、山宅、畲民所居、约四十五户,土瘠人贫,均为外乡佃户。土产粳秫及竹。日溪、刘、何、高、赖等姓百余户,列居两岸。中隔一溪,有渡船北通罗源大路。文洋、周、陈二姓,二百余户。杉洋、蒋、林、纪三姓,约四五十户。匾□坑、陈姓二十余户。党洋、此亦山宅,畲民所居,多雷、蓝二姓。寿山、黄、王、陈三姓,约百余户,产粳、秫并产田石、水晶、图章石等物。南峰、杨、潘两姓,约二三十户。内有七穿井,泉极清洌,相传饮此泉,人物较聪秀。东坪、山宅畲民所居,邻近有黄巢寨古迹。古楼土盾、有客寓,少人居。梓山、萧、黄、郑三姓,约百七八十户。邻近有皇帝殿,洞旁多黄杨木,产冬筍、粳、秫、柴、竹。西楼、崔姓二十余户。张洋亭、有客寓,居民约数十户,皆杂姓。多桥亭。曹姓,十余户,始名侧桥,俗嫌不祥,改今名。过此为分胶山,与罗源交界。东南,曰:上楼、王、梁二姓,约百余户。中楼、人居不多,有水碓一枝。下楼、王姓,百余户、内有五县寨泛地,并有市镇二十余间。光绪三十二年七月间,溪水骤下,将铺户冲没,溺死八人,今只余旧址。蔡岭、郑姓三十四户。土产早谷、粳、秫、茶、筍及柴。青石溪、有石桥,畔有人家,仅数户,有客寓。聚齐亭、何姓,数十户,相传为戚南塘行军聚齐之地。岭头、杂姓百余户,内有市镇。石牌墩。伍、吴两姓,百余户,有石牌寺,在其地。旁有庖牺谷,黄勉斋先生之墓在焉,朱文公昔年尝讲学于此。由此逾岭为龙潭里,入富村区界。西南,曰:叶洋、分内外二乡,詹、陈两姓,约百余户。桃田、六七十户。牛洋、四五十户。贵洋、陈、林两姓,约七八十户,附近有松葊寺。上仑、陈、李两姓。约百余户。大坂洋沙溪。何、陈二姓,六七十户。由此下岭,直达官源里,为官源区界。

西北门外

西湖区

西湖区位本境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跨西、北二门,距城各里许。内浮褒忠祠、开化寺两片壤,藻饰丹青,与湖光相掩映,间有宛在堂在焉,明侯官人传汝舟所建,一名小孤山。为游人集憩之所。湖中遍种紫菱,杂以蕴菜。湖上多植坊表,面湖而立者,有西湖书院一区,今改为高等小学堂矣。绕湖而居者,有窑角、湖尾、荷亭、与湖西第一亭,相连为一境。马厂亭、井边亭、后县等乡,多杂姓,户口畸零,有百余户者,有数十户者,有不满十户者,居多以种蔬肩贩为业。风俗朴野,即求一带经而锄者,盖不易觏也。本区之东,界北水关闸一带城垣,西为外马坑。杂姓,百余户。上有厉坛峙焉。为白龙、人居甚少,多以墓佃为业。为宝福、杂姓五六十户,多植果木。乡有宝福寺,以是得名。邻近又有地藏寺,僧众均无多,香火不甚盛。为梅亭、杂姓百余户,山场颇宽,多植果木。为凤凰池、杂姓六七十户。为内福屿洋、为外福屿洋。两乡共二十余户,有杨、吴、李、郑等姓。由此越张都墓湖,俗名状元池,大逾百亩,每岁畜鱼,获利甚厚。抵洪山桥东岸,与洪塘区交界。南,曰:祭酒岭、杂姓十余户。曰:捷报里、在将军山下,王姓十余户,山上有将军庙。曰:坊下。以路旁多坊,故名,杂姓十余户。再过为拍铁桥,拍铁桥折而上有西院,皆废疾之人所居。桥畔附居者有十余户,均孙姓。右折为柳桥,杂姓,十八户,多业圃。左折越西禅寺,寺为闽中大丛林,僧众不下百余人,香火极盛。入浦东区界。北,曰:白水塘、有李、马、林等姓,约四十户,多为墓佃,少力田者。台后、铜盘、两乡合为一境、张、吴、郑等姓,约六十户,山多田少,民甚瘠苦。竹柄、杂姓,二十余户。亦多山少田。溪头亭、即粗芦店、杂姓,十余户、皆邻乡迁居于此者。丞相坑、分内外二乡,林、徐两姓约百户。螺峰、属下马鞍。马鞍。与螺峰共一境,约百余户。有谢、苏、张、李等姓,田少山多,林文忠公之墓在焉。逾马鞍山为鹁鸽垄,入文山区界。

校 注

⑴原文作“人大湖分县界”“人”字误,应为“入”。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侯官县乡土志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