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子罕第九

【题解】

正义曰:此篇皆论孔子之德行也,故以次泰伯、尧、禹之至德。

-邢晏《论语注疏》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何晏《论语集解》:“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朱熹《四书集注》:“罕,少也。”程颐《程氏论语解》:“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译文】

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命运和仁德。

【原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郑玄《论语郑氏注》:“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朱熹《四书集注》:“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郑玄《论语郑氏注》:“闻人美之,承之以谦。吾执御,欲名六艺之卑也。”朱熹《四书集注》:“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

【译文】

有个居住在达巷的人说:“伟大的孔子啊!学问渊博却没有树立名声的一技之长。”孔子听到后,对门徒们说:“我善长什么呢?驾车吗?善长射箭吗?我还是善长驾车吧!”

【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冕,缁布冠也,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纯,丝也。丝易成,故从俭。”朱熹《四书集注》:“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王肃《论语王氏义说》:“臣之与君行礼者,下拜然后升成礼。时臣骄泰,故于上拜。今从下,礼之恭也。”朱熹《四书集注》:“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泰,骄慢也。”

【译文】

孔子说:“麻布的冠冕是合乎礼的,现今用丝帛,比麻布俭省,我依从多数。在堂下跪拜是合乎礼的,现今在堂上跪拜,较为踞傲;即使违背多数,我依从在堂下跪拜。”

【原文】

子绝四:毋意,何晏《论语集解》:“以道为度,故不任意。”毋必,何晏《论语集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毋固,何晏《论语集解》:“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毋我。何晏《论语集解》:“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朱熹《四书集注》:“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

【译文】

孔子戒绝四项事情:不任意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原文】

子畏于匡。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匡人误围夫子,以为阳虎。阳虎曾暴于匡,夫子弟子颜克时又与虎俱行。后克为夫子御,至于匡。匡人相与共识克,又夫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围之。”朱熹《四书集注》:“畏者,有戒心之谓。匡,地名。《史记》云:‘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兹,此也。言文王虽已死,其文见在此。此,自谓其身。”朱熹《四书集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天之将丧斯文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言天将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丧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马融《论语训说》:“其如予何者,犹言奈我何也。天之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欲奈我何,言其不能违天以害己也。”

【译文】

孔子在匡邑遇险,说:“周文王逝世以后,礼乐典章制度不是在我这里吗?上天将要使它们沦丧,我这后死的人就不会掌握它们了;上天若不想使它们沦丧,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原文】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大宰,大夫官名,或吴或宋,未可分也。疑孔子多能于小艺。”朱熹《四书集注》:“与者,疑辞。大宰盖以多能为圣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天固纵大圣之德,又使多能也。”朱熹《四书集注》:“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辞。圣无不通,多能乃其余事,故言又以兼之。”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我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朱熹《四书集注》:“言由少贱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尔,非以圣而无不通也。且多能非所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晓之。”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郑玄《论语郑氏注》:“牢,弟子子牢也。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技艺。”朱熹《四书集注》:“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一字子张。试,用也。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夫子是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平常的技艺。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其实是不要这么多的。”子牢说:“孔子说:‘我没有去做官,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何晏《论语集解》:“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尽,今我诚尽。”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有鄙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朱熹《四书集注》:“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个乡下人问我,我一无所知。于是只好从正反终始两端推究,尽我所能回答。”

观器论道

孔子在鲁桓公庙内见到欹器说:“欹器空时是斜的,装一半水就正,水满就翻”。弟子们一试果然这样。孔子叹息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满而不覆的。”子路问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孔子说:“把水舀出来减少一些就可以了。”孔子用这个故事告诫弟子做人要谦虚,满招损而谦受益。

【原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朱熹《四书集注》:“凤,灵鸟,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皆圣王之瑞也。已,止也。”

【译文】

孔子说:“凤凰不到来,河图不出现,我没有指望了!”

【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冕者,冠也,大夫之服。瞽,盲也。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作,起也;趋,疾行也。此夫子哀有丧,尊在位,恤不成人。”朱熹《四书集注》:“齐衰,丧服。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贵者之盛服也。瞽,无目者。作,起也。趋,疾行也。或曰:‘少,当作坐。’”

【译文】

孔子看到服丧的人、衣冠整齐的人和盲人,所见者尽管是年轻人也必定站起身来,经过他们身边时必定加快步伐。

【原文】

颜渊喟何晏《论语集解》:“喟,叹声。”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何晏《论语集解》:“言不可穷尽。”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何晏《论语集解》:“言恍惚不可为形象。”朱熹《四书集注》:“喟,叹声。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晏《论语集解》:“循循,次序貌。诱,进也。言夫子正以此道进劝人有所序。”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朱熹《四书集注》:“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使我欲罢而不能。已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则又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朱熹《四书集注》:“卓,立貌。末,无也。此颜子自言其学之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

【译文】

颜回感叹地说:“仰望它更觉崇高,钻研它更觉坚厚。观望时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夫子有步骤地善于引导他人,用典制来丰富我,用礼仪来约束我,使我欲罢不能。我已经竭尽了才力,大道似乎卓然在前,我虽然想随从它,却不知从何入手。”

【原文】

子疾病,包咸《论语包氏章句》:“疾甚曰病。”子路使门人为臣。郑玄《论语郑氏注》:“孔子尝为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礼。”朱熹《四书集注》:“夫子时已去位,无家臣。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少差曰间。言子路久有是心,非今日也。”朱熹《四书集注》:“间,如字。病间,少差也。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马融《论语训说》:“无宁,宁也;二三子,门人也。就使我有臣而死其手,我宁死于弟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君臣礼葬。”予死于道路乎?”马融《论语训说》:“就使我不得以君臣礼葬,有二三子在,我宁当忧弃于道路乎?”朱熹《四书集注》:“无宁,宁也。大葬,谓君臣礼葬。死于道路,谓弃而不葬。又晓之以不必然之故。”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让门徒们担任家臣预备后事。孔子病情好转,说:“太过分了,仲由这样弄虚作假!没有家臣却装做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与其死在这种家臣之手,还不如死在你们这弟子之手呢!我即使不能隆重安葬,还会死在道路上吗?”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马融《论语训说》:“韫,藏也。椟,匮也。谓藏诸匮中沽卖也。得善贾,宁肯卖之邪?”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沽之哉,不衒卖之辞。我居而待贾。”朱熹《四书集注》:“韫,藏也。椟,匮也。沽,卖也。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

【译文】

子贡说:“这儿有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好的价钱。”

【原文】

子欲居九夷。马融《论语训说》:“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朱熹《四书集注》:“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马融《论语训说》:“君子所居则化。”朱熹《四书集注》:“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想住到夷人地区去。有人说道:“那儿粗陋,怎么行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陋的呢!”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郑玄《论语郑氏注》:“反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故《雅》、《颂》各得其所。”朱熹《四书集注》:“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订正了乐章,使《雅》、《颂》各得其所。”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马融《论语训说》:“困,乱也。”朱熹《四书集注》:“说见第七篇,然此则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译文】

孔子说:“出仕侍奉公卿,在家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不因为酒而误事,这些事对于我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咸《论语包氏章句》:“逝,往也。言凡往也者如川之流。”朱熹《四书集注》:“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啊!日夜不停。”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何晏《论语集解》:“疾时人薄于德而厚于色,故发此言。”

【译文】

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啊。”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篑,土笼也。此劝人进于道德。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马融《论语训说》:“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朱熹《四书集注》:“篑,土笼也。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译文】

孔子说:“以堆土山作比,差一筐土就完成,却停下来了,那是我自己半途而废;以平整土地作比,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却在进行,那是我自己在不断前进。”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朱熹《四书集注》:“惰,懈怠也。”

【译文】

孔子说:“听我讲述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就是颜回吧!”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孔子谓颜渊进益未止,痛惜之甚。”朱熹《四书集注》:“进止二字,说见上章。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回,说:“死得可惜啊!我只见他前进,从未见到他止步。”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朱熹《四书集注》:“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译文】

孔子说:“庄稼发苗而不开花是有的,开花而不结果实的也是有的。”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何晏《论语集解》:“后生谓年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朱熹《四书集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盖述此意。”

【译文】

孔子说:“后生可畏,怎么知道将来会不如现在呢?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名声,也就不值得畏惧了。”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人有过,以正道告之,口无不顺从之,能必自改之,乃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马融《论语训说》:“巽,恭也。谓恭孙谨敬之言,闻之无不说者,能寻绎行之,乃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朱熹《四书集注》:“法语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导之也。绎,寻其绪也。法言人所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

【译文】

孔子说:“严肃的规劝的话,能不听从吗?改正过错才是可贵。谦恭顺从的话语,能让人不高兴吗?仔细思索才是可贵。高兴而不思索,听从而不改正,我就不知拿他怎么办了。”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何晏《论语集解》:“慎所主友,有过务改,皆所以为益。”朱熹《四书集注》:“重出而逸其半。”

【译文】

孔子说:“以忠诚、守信为根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能被夺去主帅,普通百姓却不能迫使他改变志向。”

【原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缊,枲著。”朱熹《四书集注》:“敝,坏也。缊,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马融《论语训说》:“忮,害也。臧,善也。言不忮害,不贪求,何用为不善?疾贪恶忮害之诗。”朱熹《四书集注》:“忮,害也。求,贪也。臧,善也。言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马融《论语训说》:“尚复有美于是者,何足以为善?”朱熹《四书集注》:“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复言此以警之。”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衣袍,和穿着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了吧!正如《诗经·邶风·雄雉》中所说:‘不妒忌,不贪求,难道不好吗?’”子路后来老是吟诵这两句诗。孔子说:“仅仅这样,怎能算是好呢?”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何晏《论语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雕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事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译文】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不惑乱。”仁者不忧,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无忧患。”勇者不惧。”朱熹《四书集注》:“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译文】

孔子说:“明智者不疑惑,仁德者不忧愁,勇敢者不畏惧。”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何晏《论语集解》:“虽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何晏《论语集解》:“虽能有所立,未必能权量其轻重之极。”

【译文】

孔子说:“能与之共同学习的,不一定能与之抵达大道;能与之抵达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坚守不移;能与之坚守不移的,不一定能与之通权达变。”

【原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何晏《论语集解》:“逸诗也。唐棣,栘也,华反而后合。赋此诗者,以言权道反而后至于大顺。思其人而不得见者,其室远也。以言思权而不得见者,其道远也。”朱熹《四书集注》:“唐棣,郁李也。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言华之摇动也。而,语助也。此逸诗也,于六义属兴。上两句无意义,但以起下两句之辞耳。其所谓尔,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朱熹《四书集注》:“夫子借其言而反之,盖前篇‘仁远乎哉’之意。”

【译文】

“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摆动。难道不思念吗?因为住得遥远。”孔子说:“是未曾思念啊,这有什么遥远的呢?”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名家批注论语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