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卷六十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一

职官考

诸路将官

【臣】等谨按马端临考诸路将官有都统副都统统制都总管副总管都副钤辖兵马都监州都监等既详载之矣今考都副总管等详总管门余从职官志补其所未详者具列於左

宋哲宗绍圣三年诏诸路将副序位在路分都监之下徽宗大观三年诏帅府无路分钤辖望都无路分都监者许置一人其余添置处任满不差人宣和二年?州添置都监一人高宗建炎初分置帅府以诸路帅臣兼要郡守带兵马钤辖次要郡带兵马都监并以武臣为之【马端临考作建炎三年事所载亦小异】副称副总管副钤辖副都监许以便宜行军马事辟置僚属依帅臣法屯兵皆有等差

辽北面边防官

诸军都虞候司有都虞候奚王府【见部族官】大特哩衮司大国舅司大详衮司【俱见帐官】五院司六院司【俱见部族官】塔斡尔司【未详】

诸部署有兵马都部署副部署都监判官诸军指挥使有都指挥使副使都监诸统军司有都统军使副使都监等官【东京兵马都部署司 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 东京都统军使司东京都详衮司 保州都统军司 汤河详衮司双寛司 金吾营属南面 铜州北兵马指挥使】

【司 涞州南兵马指挥使司】

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一作都监署司】黄龙府铁骡军详稳司咸州兵马详稳司有知咸州路兵马事同知兵马事咸州乣将东北路都统军使司有掌法官【道宗大安六年置 按字书无乣字考续弘简録乣音杳辽东军也】

南京都元帅府凡南京诸司并隶之

西南面安抚使司都招讨司五押招讨司巡察司【详安抚司门】西南边大详衮司西南路详衮司西南面伊喇详衮司山北路都部署司【又有知山北道边境事官】金肃军都部置司南王府北王府王府山金司【一作山隂司署在金山之北】西北路招讨司戍长司【详安抚司门】西北路管押详衮司总领司【有总领西北路军事官】领西北路十二班军使司契丹军托欢军舒噜军禁军奚王府鍚里军大小两军北王府军图们军羣牧军宫分军各详衮司西北路金吾军西北路兵马都部署司凖都部署司统军司禁军都统司西北部镇抚司【兼掌西北诸部军民有镇抚西北部事官】黑水河提辖司【在中京黔州置】

东北路兵马详衮司监军马司使【有管押东北路军马事官】东北路女直详衮司北女直兵马司【在东京辽州置】

东路兵马都总管府【详总管府门】东路都统军使司遥里等十军都详衮司又九水诸夷安抚使【见安抚使门】西南面节制司有节制西南诸军事又有都统军司西路招讨使司【见安抚司门】倒塌岭塌西塌母城三节度使司【详节度使门】山西兵马都统军司西边大详衮司四番都军所【圣宗统和四年置授李继冲】夏州管内番落使【统和四年置授李继迁】倒塌岭统事司

【臣】等谨按辽史百官志诸京都虞候司各官乃上京路诸司控制诸奚者也诸部署各官乃辽阳路诸司控扼高丽者也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各官乃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者也南京都元帅府【详元帅府门】乃备御宋国者也西南面安抚使司各官乃西京诸司控制西夏者也西北路招讨司各官乃西北路诸司控制诸国者也东北路兵马详衮司各官乃东北路诸司也东路兵马都总管府各官乃东路诸司也西南面节制各官乃西南边诸司也西路招讨使司各官乃西路诸司也概称为北面边防官史称其东接高丽南与梁唐晋汉周宋六代为勍敌北隣凖卜珠巴克大国以十数西制西夏党项吐浑囘鹘等强国以百数居四战之区虎踞其间莫敢与撄观边防官而制胜之雄图可见矣

又行军官【详行枢密院】

南面边防官

易州飞狐招安使兵马司招抚司西南面招安使司【俱详安抚司】五州都总管【互见总管府门】又有山後五州都管司又五京都虞候司各有都虞候

【臣】等谨按百官志五京都虞候称为京官今以北面边防内有此官名故附载之

金诸边将掌提控部保将轮番巡守边境正将副将部将各一人又有队将

鄜延九将庆阳十将临洮十四将凤翔十六将河东三将并依此置

京东西南三路检察司【宣宗兴定四年置】掌检察支散军粮验军户实给均军户差役劝农种毋犯私杀马牛私盐酒麴官有使副使

统军司【河南山东陕西益都】督领军马镇摄封陲分营卫视察奸使一人纪纲庶务签判司事副统军判官各一人【世宗大定九年置】又知事一人知法二人女直汉人各一【山东不设判官知法以益都府知法益之】

【臣】等谨按帝纪宣宗贞佑元年十月置招贤所四年十月置官领招贤所事命内外官采访有才识勇略能区画防城者具以闻得实超任仍赏举主内员长才不为人所知者听赴招贤所自陈十一月谕皇太子京城提控官有以文资充者彼岂知兵其速易之兴定元年二月罢招贤所盖其时军旅倥偬或置或罢俱非定制又百官志者宣宗尝置经略司考帝纪贞佑二年八月罢经略司而前此不载置於何时殆亦军官而史臣失於踈耳

元诸路万户府为管军官分上中下俱有达噜噶齐万户副万户各一人

上万户府管军七千以上中万户府管军五千以上下万户府管军三千以上其官皆世袭有功则升之每府设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

其属镇抚司镇抚二人蒙古汉人参用上千户所管军七百以上中千户所管军五百以上下千户所管军三百以上俱有达噜噶齐千户副千户各一人又弹压二人蒙古汉人参用上百户所百户二人【蒙古汉人各一人】下百户所百户一人

元史百官志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已详转运司门

明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

凡总兵副总兵率以公候伯都督充之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前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辽东曰征虏前将军宣府曰镇朔将军甘肃曰平羌将军宁夏曰征西将军交址曰副将军延绥曰镇西将军【诸印仁宗洪熙元年制颁】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儧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宗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世宗嘉靖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神宗万历间又增设於临洮山海熹宗天启间增设登莱至庄烈帝崇祯时益纷不可纪而位权亦非复当日盖明初虽参将游击把总亦多有充以勲戚都督等官至後则非然矣

镇守蓟州总兵一人【旧设穆宗隆庆二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驻三屯营】协守副总兵三人【东路副总兵隆庆三年添设驻建昌营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塞山海关四路 中路副总兵万历四年改设驻三屯营带管马兰峪松棚峪喜峯口太平塞四路 西路副总兵隆庆三年添设驻石匣营管理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岭四路】分守参将十一人【曰通州参将曰山海关参将曰石门寨参将曰燕河营参将曰台头营参将曰太平寨参将曰马兰峪参将曰墙子岭参将曰古北口参将曰石塘岭参将曰喜峯口参将】游击将军六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坐营官八人守备八人把总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镇守昌平总兵官一人【旧设副总兵又有提督武臣嘉靖三十八年裁副总兵以提督改为镇守总兵驻昌平城聼总督节制】分守参将三人【曰居庸关参将曰黄花镇参将曰横岭口参将】游击将军二人坐营官三人守备十人提调官一人

镇守辽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广宁隆庆元年令冬月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调度防御应援海州潘阳】协守副总兵一人【辽阳副总兵旧为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为协守驻辽阳城节制闻原海州险山渖阳等处】分守参将五人【曰开原参将曰锦义右参将曰海盖右参将曰宁远参将曰寛奠堡参将】游击将军八人守备五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备御十九人

镇守保定总兵官一人【孝宗弘治十八年初设保定副总兵後改为参将武宗正德九年复为分守副总兵嘉靖二十年改为镇守三十年改设镇守总兵官万历元年令春秋两防移驻浮图峪遇有警移驻紫荆关以备入援】分守参将四人【曰紫荆关参将曰龙固二关参将曰马水口参将曰倒马关参将】游击将军六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守备七人把总七人忠顺官二人

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宣府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副总兵旧亦驻镇城嘉靖二十八年移驻永宁城】分守参将七人【曰北路独石马营参将曰东路怀来永寜参将曰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曰南路顺圣蔚广参将曰中葛峪堡参将曰下西路柴沟堡参将曰南山参将】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万历八年革】

镇守大同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大同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旧为左副总兵万历五年去左字驻左卫城】分守参将九人【曰东路参将曰北东路参将曰中路参将曰西路参将曰北西路参将曰井坪城参将曰新坪堡参将曰总督标左掖参将曰威远城参将万历八年革】游击将军二人入卫游击四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九人

镇守山西总兵官一人【旧为副总兵嘉靖二十年改设驻寜武国防秋移驻阳方口防冬移驻偏关】协守副总兵一人【嘉靖四十四年添设初驻偏关後移驻老营堡】分守参将六人【曰东路代州左参将曰西路偏□关右参将曰太原左参将曰中路利民堡右参将曰河曲县参将曰北楼口参将】游击将军一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守备十三人操守二人

镇守延绥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定边右副总兵嘉靖四十一年添设分守安定镇靖等处提调大墙及墙口等处】分守参将六人【曰孤山参将曰东路右参将曰西路左参将曰中路参将曰清平参将曰榆林保宁参将】游击将军二人入卫游击四人守备十一人坐营中军官一人

镇守宁夏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亦旧设同驻镇城】分守参将四人【曰东路右参将曰西路左参将曰灵州左参将曰北路平虏城参将】游击将军三人入卫游击一人【万历八年革】守备三人备御领班二人【万历九年革】坐营中军官二人管理镇城都司一人领班都司二人【万历九年革】管理水利屯田都司一人

镇守甘肃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甘肃左副总兵旧设嘉靖四十四年移驻高台防御隆庆四年囘驻镇城】分守副总兵一人【凉州右副总兵旧设】分守参将四人【曰庄浪左参将曰肃州右参将曰西宁参将曰镇番参将】游击将军四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守备十一人领班备御都司四人

镇守陕西总兵官一人【旧驻会城後移驻固原】分守副总兵一人【洮岷副总兵万历六年改设驻洮州】分守参将五人【曰河州参将曰兰州参将曰靖虏参将曰陕西参将曰皆文西固参将】游击将军四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八人

镇守四川总兵官一人【隆庆五年添设驻建武所】分守副总兵一人【松潘副总兵旧设】协守参将二人【曰松潘东路左参将曰松潘南路右参将】游击将军二人守备六人

镇守云南总兵官一人【旧设驻云南府】分守参将三人【曰临元参将曰永昌参将曰顺蒙参将】守备二人巡抚中军坐营官一人镇守贵州总兵官一人【旧设嘉靖三十二年加提督麻阳等处地方职衔驻铜仁府】分守参将二人【曰提督清浪右参将曰提督川贵迤西左参将】守备七人巡抚中军官一人

镇守广西总兵官一人【旧为副总兵嘉靖四十五年改设驻桂林府】分守参将五人【曰浔梧左参将曰柳庆右参将曰永寜参将曰思恩参将曰昭平参将】守备三人坐营官一人

镇守湖广总兵官一人【旧设嘉靖十年罢十二年复设万历八年又罢十二年仍复设驻省城】分守参将三人【曰黎平参将曰镇筸参将曰郧阳参将】守备十一人把总一人

镇守广东总兵官一人【旧为征蛮将军两广总兵官嘉靖四十五年分设驻潮州府】协守副总兵一人【潮漳副总兵万历三年添设驻南澳】分守参将七人【曰潮州参将曰琼崖参将曰雷廉参将曰山东参将曰西山参将曰督理广州海防参将曰惠州参将】总兵游击将军一人守备五人坐营中军官二人把总四人

提督狼山副总兵一人【嘉靖三十七年添设驻通州】镇守江南副总兵一人【旧系总兵官驻福山港後移驻镇江仪真二处嘉靖八年裁革十九年复设二十九年仍革三十二年改设副总兵驻金山卫四十三年移驻吴淞】分守参将二人【曰徐州参将曰金山参将】游击将军一人守备六人凤阳军门中军官一人把总十三人

镇守浙江总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设总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镇守浙直四十二年改镇守浙江旧驻定海县後移驻省城】分守参将四人【曰杭嘉湖参将曰宁绍参将曰温处参将曰金台严参将】游击将军二人总捕都司一人把总七人

分守江西参将一人【曰南贑参将嘉靖四十三年改设驻会昌县】守备四人把总六人

镇守福建总兵官一人【旧为副总兵嘉靖四十二年改设驻福寜州】分守参将一人【曰南路参将】守备三人把总七人坐营官一人镇守山东总兵官一人天启中增设总督备倭都司一人领蓟镇班都司四人又河南守备三人领蓟镇班都司四人

总督漕运总兵官一人【成祖永乐二年总兵副总兵统领官运海运後海运罢尃督漕运英宗天顺元年又令兼理河道】协同督运参将一人【天顺元年设】把总十二人【南京二江南直隶二江北直隶二中都一浙江二山东一湖广一江西一】

都指挥使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於五府而听於兵部都指挥使一人同知二人佥事四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指挥使司同

其属经历司经历都事断事司断事副断事吏目各一人司狱司司狱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凡都司并流官或得世官岁抚按察其贤否五岁考选军政而废置之都指挥使及同知佥事常以一人统司事曰掌印一人练兵一人屯田曰佥书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御诸杂务并选充之否则曰带俸凡备倭守备行都指挥事者不得建牙陞公座凡朝廷吉凶表笺序衔布按二司上经历都事典文移断事理刑狱

明初置各行省行都督府设官如都督府又置各都卫指挥使司洪武四年置各都卫断事司以理军官军人词讼又以都卫节制方面职系甚重从朝廷选调不许世袭七年置西安行都卫指挥使司於河州八年十月诏各都卫并改为都指挥使司凡改设都司十有三【燕山都卫为北平都司西安都卫为陕西都司太原都卫为山西都司杭州都卫为浙江都司江西都卫为江西都司青州都卫为山东都司成都都卫为四川都司福州都卫为福建都司武昌都卫为湖广都司广东都卫为广东都司广西都卫为广西都司定辽都卫为辽东都司河南都卫为河南都司】行都司三【西安行都卫为陕西行都司大同都卫为山西行都司建宁都卫为福建行都司】十五年置贵州云南二都司後以北平都司为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改为大宁都司宣德中增置万全都司计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有辽东大寜万全三都司】又於建昌置四川行都司於郧阳置湖广行都司计天下行都司凡五

明初又於各行省置都镇抚司设都镇抚副镇抚知事【吴元年改知事为提控案牍省注】洪武六年罢

卫指挥使司设官如京卫

外卫各统於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率世官或有流官凡袭替陞授优给优养及属所军政掌印佥书报都指挥使司达所隶都督府移兵部每岁抚按察其贤否五岁一考选军政废置之凡管理卫事惟属掌印佥书不论指挥使同知佥事考选其才者充之分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备御出哨入卫戍守军器诸杂务曰见任管事不任事入队曰带俸差操征行则率其属听所命主帅调度

所千户所正千户一人副千户镇抚各二人

其属吏目一人所辖百户所凡十共百户十人总旗二十人小旗百人

其守御千户所军民千户所设官并同凡千户一人掌印一人佥书曰管军千户百户有试有实授其掌印恒以一人兼数印凡军政卫下於所千户督百户百户下总旗小旗率其卒伍以听令镇抚无狱事则管军百户缺则代之其守御千户所不隶於卫而自达於都司凡卫所皆隶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五军都督府【浙江山东辽东都司隶左军都督府 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都司陕西四川行都司隶右军都督府 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隶中军都督府兴都留守司湖广福建江西广东都司湖广福建行都司隶前军都督府 大宁万全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隶後军都督府】

明初置千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又立各万户府设正万户副万户知事照磨寻以名不称实遂罢万户府而设指挥使及千户等官核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使千人者为千户百人者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洪武二年置刻期千户所选能疾行者二百人以百户领之】七年申定卫所之制先是内外卫所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至是更定其制每卫设前後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二十年始命各卫立掌印佥事专职理事以指挥使掌印同知佥事各领一所士卒有武艺不娴器械不利者皆责所领之官二十三年又设军民指挥使司军民千户所计天下内外卫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自卫指挥以下其官多世袭其军士亦父子相继为一代定制

诸府官

【臣】等谨按马端临考有京尹留守都厢郡太守尉丞等官今以留守详留守司门都厢详镇戍关市等官门余从各史志辑録如左

宋南渡後置临安府尹有知通签推判官

府旧为杭州领浙西兵马钤辖建炎三年诏改为临安府其守臣令带浙西同安抚使时置帅在镇江府绍兴驻驆临安遂正称安抚使置知府一人通判二人签书节度判官?公事节度推官观察推官观察判官録事参军左右司理参军司户司法参军各一人本府掌畿甸之事籍其户口均其赋役颁其禁令城外内分南北左右厢各置厢官以听民之讼欣【厢官许奏辟京朝官亲民资序人充後以臣僚言罢城内两厢官惟城外置焉】分使臣十人以缉捕在城盗贼立五酒务置监官以裕财分六都监界分差兵一百四十八铺以巡防烟火置两总辖承就御前朝旨文字凡衔宝御批实封有所收索则供进凡省台寺监监司符牒及管下诸县及仓场等申到公事则受而理之凡大礼及国信随事应办祠祭共其礼料会聚陈其幄帟人使往来办其舟楫皆先期饬於有司领县九分士户仪兵刑工六案内户案分上中下案外有免役案常平案上下开折司财赋司大礼局国信司排办司修造司各治其事孝宗乾道七年皇太子领尹事置少尹一人日受民词以白太子间日率僚属诣宫禀事置判官二人推官三人九年皇太子解尹事临安府知通签判推判官并依旧置既据保义郎赵礼之状临安府依条合置兵马监押一人经任监当四人初任监当阙一人昨皇太子领府尹更不差注今既辞免乞将宗室添差员阙依旧从之淳熙三年诏罢备摄官惟缉捕使臣十二人听候差使六人许令辟置宁宗嘉泰四年诏临安府添差不厘务总管路钤二十人州钤辖路分都监副都监二十人正副将十五人安抚司凖备将领十五人州都监以下十人共以八十人为额寻减总管路钤五人开禧三年复省罢总管路分共六人【臣】等谨按宋史职官志又载河南应天府官有收尹少尹司録户曹法曹士曹尹以下掌同开封府尹阙则置知府事一人【以郎中以上充二品以上曰判府次府及节度州凖此】通判一人【以朝官充】判官推官各一人【或以京朝官签书】使院牙职左右军巡悉同开封而主典以下差减其数户曹通掌府院户籍考课税赋法曹专掌谳议士曹或?叙起家不常置【诸州府同至道初罢司理院州置司士取官吏强慢者为给簿尉奉】助教有特恩而受者不厘务盖指南渡以前言之故马端临考亦略而不详又有次府牧尹少尹司録户曹法曹士曹司理文学助教牧尹以下所掌并同开封【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以楚王为兴元牧其後又为京兆江陵牧自余无为者】尹阙则知府事一人【以朝官及刺史以上或诸司使充】通判一人【以京朝官充太祖乾德初置统冶军州之政事得专达与长史均礼大藩或置两人户少事简有不置者正刺史以上州知州虽小处亦特置】使院牙执事并同前不知马端临考何以不载特附録於此

辽南面大蕃府官有知府事同知府事府判官

辽史百官志止载黄龙兴中两府有之

金诸府【谓非兼总管府事者其兼领总管府者已详都总管门】尹同知少尹各一人府判一人掌纪网衆务分判吏户礼案事专掌通检推排簿籍推官一人掌同府判兵刑工案事又有知法一人

元散府【其大路都总管府即京尹之职已详都总管门】达噜噶齐一人知府或府尹一人领劝农鄂罗与路同同知判官推官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

所在有隶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隶省部者有统州县者有不统州县者其制各有差等

诸州【世祖中统五年并立州县未有差等至元三年定一万五千户之上者为上州六千户之上者为中州六千户之下者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万户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於是升县为州者四十有四县户虽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达噜噶齐尹同知判官中下州达噜噶齐知州同知判官兼捕盗之事参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中州吏目提控案牍各一人下州吏目一人【或二人】

诸军唯边远之地有之各统属县其设官如下州明顺天府府尹府丞治中各一人通判六人推官儒学教授训导各一人其属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所照磨检校各一人所辖宛平大兴二县知县各一人县丞二人主簿无定员典史司狱司司狱都税司大使副使各一人宣课司【凡四正阳门外正阳门张家湾卢沟桥】税课司【凡二安定门外安定门】各大使税课分司【凡二崇文门德胜门】各副使一人递军所批验所各大使各一人

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劝农问俗均贡赋节征徭谨祭祀閲实户口纠治豪强隐恤穷困疏理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岁立春迎春进春祭先农之神月朔望早朝奏老人坊厢听宣谕孟春孟冬率其僚属行乡饮酒礼凡勲戚家人文引每三月一奏市易平其物价遇内官监徵派物料虽有印信揭帖必补牍面奏若天子耕耤行三推礼则奉青箱播种於後礼毕率庶人终亩府丞贰京府兼领学校治中参理府事以佐尹丞通判分理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堤涂之事推官理刑名察属吏二县职掌如外县以近涖辇下故品秩特优

顺天府即旧北平府洪武二年置北平行省九年改为北平布政司皆以北平为会府永乐初改为顺天府十年升为府尹设官如应天府【顺天府通判旧六人内一人管粮一人管马一人清军一人管匠一人管河一人管柴炭嘉靖八年革管河管柴炭二人万历九年革清军管匠二人十一年复设一人兼管军匠】

应天府府尹府丞治中各一人通判二人推官一人经历知事照磨检校各一人

洪武三年改应天府知府为府尹赐银印

府知府一人同知通判无定员推官一人其属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所照磨检校司狱司司狱各一人【所辖别见】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每三岁察属吏之贤否上下其考以达於省上吏部凡朝贺吊祭视布政使司直隶府得专达凡诏赦例令勘劄至谨受之下所属奉行所属之政皆受约束於府剂量轻重而令之大者白於抚按布按议允乃行凡宾兴科贡提调学校修明祀典之事咸掌之若籍帐军匠驿递马牧盗贼仓库河渠沟防道路之事虽有专官皆总领而稽核之同知通判分掌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事无常职【各府所掌不同如延安延绥同知又兼牧民余不尽载】无定员【边府同知有增至六七员者】推官理刑名赞计典【各府推官洪武三年始设】经历照磨检校受发上下文移磨勘六房宗卷

明初改诸路为府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七年减北方府州县官三百八人十三年选国子学生二十四人为府州县官六月罢各府照磨二十七年复置自宣德三年弃交址布政司计天下府凡一百五十有九

州知州一人同知通判无定员【里不及三十而无属县裁同知判官有属县裁同知】其属吏目一人【所辖别见】

知州掌一州之政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则同同知判官俱视其州之事繁简以供厥职计天下州凡二百三十有四诸县官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诏两经作令满替者实历九考有政声无过犯举员及格改官人特免再作知县许受签判彧干官以当知县履历

县丞【详马端临考】主簿【凡批销必亲书押不许用手记仍不许差出以防销注】尉【嘉定十三年诏极边县尉获盗酬赏班改咸以二人为额】

辽县官有令丞主簿尉

辽史百官志曰五京诸州属县见地理志

金赤县【谓大兴儿平】令一人掌养百姓按察所部宣导风化劝课农桑平理狱讼捕除盗贼禁止游惰兼管常平仓及通检推排簿籍总判县事丞一人掌贰县事主簿一人掌同县丞尉四人专巡捕盗贼余县置四尉者同此次赤县【又曰剧县】令丞主簿尉各一人诸县设官同

凡县二万五千户以上为次赤为剧二万以上为次剧在诸京倚郭者曰京县自京县而下以万户以上为上三千户以上为中不满三千为下中县而下置丞以主簿与尉通领巡捕事下县则不置尉以主簿兼之

金史百官志曰宣宗兴定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辟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六事俱备为上等升职一等兼四事者为中等减二资历其次为下等减一资历否则为不称截罢而降之平常者依本格

元诸县【至元三年合并江北州县六千户之上者为上县二千户之上者为中县不及二千户者为下县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上县达噜噶齐尹丞簿尉各一人典史二人中县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置官如中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後又别置尉尉主捕盗之事别有印典史一人宛平县达噜噶齐尹各一人丞主簿各三人尉一人典史三人

大兴县达噜噶齐尹丞各一人主簿二人尉一人典史三人

至元十一年置宛平治大都丽正门以西大兴治大都丽正门以东

元史百官志宛大二县属管领诸路打捕鹰房总管府

明县【大兴宛平二县已见前】知县县丞主簿各一人其属典史一人【所辖别见】

知县掌一县之政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以丁产为差赋有金谷布帛及诸货物之赋役有力役雇役借债不时之役皆视天休咎地理丰耗人力贫富调剂而均节之岁歉则请於府若省蠲减之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若山海泽薮之产足以资国用者则按籍而致贡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无县丞或无主簿则分领丞簿职【县丞主簿添革不一若编户不及二十里者并裁】

吴元年定县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六万石以下为中县三万石以下为下县凡新授郡县官给道里费洪武元年徵天下贤才为府州县职敕命厚赐以励其亷耻又勅谕之至於再三十七年定府州县条例八事颁示天下永为遵守是时天下府州县官亷能正直者必遣行人齎勅往劳增秩赐金仁宣之际犹然英宪而下日罕自後益重内轻外此风絶矣计天下县凡一千一百七十有一

诸学校官

辽南面五经学官博士助教各一人

道宗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官如上百官志上京中京学俱别有国子监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东西京则第曰学而已

大蕃府学【黄龙兴中两府各有学】各州学【或属观察使或属团练使或属防御使或属州刺史】各县学皆有博士助教

金诸府教授一人

诸节镇州教授一人

诸防御州州教授一人

元儒学提举司【各处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着述文字每司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又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同提举各一人至元十八年置惟江浙湖广江西三省行之余省不置

大都路提举学校所提举一人教授学正各二人学録一人

左都威卫使司教授二人【仁宗延佑二年置】

右都威卫使司儒学教授一人【延佑二年置】蒙古教授一人【四年增】

右钦察卫儒学教授一人【武宗至大四年置】蒙古教授一人【延佑四年置】

左钦察卫教官儒学教授一人

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人儒学教授一人

诸路学校官路设教授学正学録各一人散府及上中州教授一人下州学正一人县教谕一人书院山长一人

【臣】等谨按元史选举志谓世祖中统二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师儒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命於礼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学録教谕山长而百官志失载今补之

明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

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训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凡生员廪膳增广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附学生无定数儒学官月课士子之艺业而奬励之凡学政遵卧碑咸听於提学宪臣提调府听於府州听於州县听於县其殿最视乡举之有无多寡

明初置儒学提举司洪武二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三十一年诏天下学官改授旁郡州县正统元年始设提督学校官有都司儒学【洪武十七年置辽东始】行都司儒学【洪武二十三年置北平始】卫儒学【洪武十七年置岷州卫二十三年置大寜等卫始】以教武臣子弟俱设教授一人训导二人河东又设都转运司儒学制如府其後宣慰安抚等土官俱设儒学

武学京卫武学教授训导各一人卫武学教授一人训导二人或一人掌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而听於兵部其无武学者凡诸武生则隶儒学

建文四年始置京卫武学设教授一人启忠等十斋各训导二人永乐中罢正统六年复设後渐置各卫武学设官如儒学之制

巡检

宋都巡检使有都巡检巡检州县巡检等官

南渡後分置【余详马端临考】

辽北面边防官西南面巡检司官有巡检同巡检西北路亦有巡检司

南面边防官有巡检使司官有使

景宗保宁中见耶律和卓为巡检司

金中都都巡检司

东北一人通州置司分管大兴漷隂昌平通顺蓟盈州界盗贼事西南一人良乡县置司分管良乡宛平安次永清县并涿易州界盗贼事

诸州都巡检使副都巡检使各一人

右宿泗唐邓蔡亳陈颍德华河陇泰等州并西北路依此置余不加使字

散巡检【内泗州以管勾排岸兼之】皆设副巡检一人为之佐

右地险要处置司【唐邓宿泗颍夀蔡等州及缘边二十五处置大定二十二年广寜府大斧山置巡检司章宗明昌五年升蔡州刘辉村置巡检】

【臣】等谨按宣宗纪元光二年八月遣官分行蔡息陈亳唐邓裕诸州凡民丁相聚立砦避兵与各处检相依者五千户以上置砦长一人万户增副一人仍先迁一官能安民弭盗劝农者论功注授乃一时所特设也

元大都东关厢巡检司掌巡捕盗贼奸宄之事巡检三人

至元二十一年置西北南关厢巡检司设置并同又有香河等处巡检司【详尚供总管府内】

诸巡检司巡检一人

明巡检司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凡在外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巡检副巡检俾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洪武二年以广西地接猺獞始於关隘冲要之处设巡检司以警奸盗後遂增置各处十三年二月特赐勅谕之寻改为杂职

明史职官志曰巡检设官各府州县有无多寡不同

镇戍关市官

宋置镇砦官

诸镇置於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砦置於险扼控御去处设砦官招收士军閲习武艺以防盗贼

以上所载与马端临考所载镇戍关市官正同而此较详焉故録之

金诸知镇知城知堡知寨

潼关关使兼讥察官掌关禁讥察奸伪及管钥启闭副讥察掌任使之事

居庸紫荆通会会安四关及他关皆设使

大庆关管勾河桥官兼讥察事一人掌解系浮桥济渡舟楫巡视河道修完埽岸兼率埽兵四时功役裁植榆柳预备物料讥察奸伪等事同管勾一人

【臣】等谨按百官志又有九鼎大阳津渡惟置讥察官一人孟津渡讥察一人掌讥察奸伪副讥察一人又有管勾泗州兼排岸巡检【互见巡检门】附録於此

提举讥察使副使【陕西一人河南一人】

南迁後陕西置於秦州河南置於唐邓息夀泗五州又有沿淮讥察使

【臣】等谨按哀宗纪天兴二年六月帝入蔡州八月设四隅讥察官亦一时特设耳

提举秦蓝两关提举同提举又有提举三门集津南北岸

俱南迁後置

市令司掌平物价度量权衡之违式百货之估直惟中都置令一人【南迁後以左右警使兼】丞一人

元各处托克托和斯掌辨使臣奸伪正副各一人明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禂帐视使客之品秩仆夫之多寡而谨供应之支直於府若州县而籍其出入

各府州县有无多寡不同

部族属国官

【臣】等谨按马端临考不列部族属国官今考辽史云古者天子巡守方岳五服之君各述其职辽之部族官似之则此官之系於辽者綦重也金亦有部族官具如左

辽北面约尼九帐大常衮司掌约尼可汗九世宫分之事有大常衮【亦曰】约尼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侍中【一作世烛太宗会同元年置】又有敞史知事

太祖受位於约尼以九帐【温汗苏尔威汗和拉汗汗苏克汗森济汗兆古汗伊兰汗巴拉汗□陶津汗凡九世】居皇族一帐之上设常衮司以奉之有司不与焉

又约尼帐节度司【详节度使司门】约尼乣详衮司官有约尼乣详衮都监将军小将军又约尼尅官名未详【臣】等谨按百官志谓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约尼氏尊九帐於御营之上【辽俗东向而尚左御营东向约尼九帐南向故云】一也灭渤海国存其族帐亚於约尼二也并奚王之衆抚其帐部拟於国族三也又谓凡十二宫五京皆太祖以来征讨所得非受之於约尼而待先世之厚有如此

渤海帐司官制未详有渤海宰相太保塔玛近侍详衮司

奚王府伊实王府

并见部族官

部族官

大部族有大王【本名额尔奇木】左右宰相太师太保太尉司徒【本名特哩衮】节度使司【详节度使门】详衮司有详衮都监将军小将军锡里【县也】有锡里额尔奇木锡里玛尔布【亦曰马步本名锡里达尔罕】锡里伊埒穆尔【乡也】有锡衮【本曰穆特布】小部族有司徒府司徒司空又节度使司【见节度使门】详衮司又锡里有令衮玛尔布伊埒穆尔有锡衮五院部【即北大王院】有知五院事六院部【即南大王院】有知六院事伊实部【郎伊实王府】有伊实府都右棱节度使司奚六部【即奚王府】有二详衮二宰相又有托里太尉有奚六部汉军详衮有奚伊喇详衮有先离达兰官

【臣】等谨按以上四大王府乃所为大部族也若以下诸部凡五十具如左

又有丕勒部卓特部威部聂哷部图噜卜部图吉部图噜卜室韦部纳喇诺观部德哷勒逹勒逹部伊实阿尔威部卓特阿尔威部丕勒达噜噶部乌尔古聂哷部图噜部萨拉噶部扬珠部诺延昭部鄂博库部特哩特默部刷部哈凖部约罗部伯特部绰里特部敖拉部南尅部北尅部乌延突厥部阿雅突厥部纳喇永安部阿雅女直部伊德女直部额图珲乌古部达鲁特廸里部室韦部珠展达噜噶部默古斯部吉达部北廸里部鼐奇特唐古部北唐古部南唐古部和拉唐古部河西部色克图部巴尔斯布古德部塔玛布古德部五国部

【臣】等谨按辽史营卫志太祖析九帐三房之族更列二十部则自图噜部以上十四部并四大王府及巴哩伊实已二国舅帐是也圣宗分置十有八即五国部以上三十四部是也并旧为五十四部而百官志所载则以约罗伯特绰里特敖拉南尅北尅六部列於纳喇部之次又多一托辉部其室韦部则分大黄小黄二志之不同如此今从营卫志纂辑

属国属部官

其制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仍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考其可知者具如左

属国有大王于越左右相特哩衮【亦曰司徒】太师太保司空【本名达林】诸部节度使司有使副使诸国详衮司有详衮都监将军小将军

【臣】等谨按百官志大部职名并同属国诸部职名并同部族其以诸国称者则曰王府大王府单于府郡王西平王府凡七十有八以大部称者皆曰大王府凡八以诸部称者但曰部凡六十有一云

金诸部族节度使【详节度使门】

诸乣详衮掌守戍边堡余同穆昆有详衮一人百官志曰皇统八年六月设本班左右详衮默济格一人掌贰详衮

诸额尔奇木司分掌部族村寨事有额尔奇木一人诸图哩掌部落词讼访察违背等事有图哩一人僧道官

【臣】等谨按马端临考无所谓僧道官考宋史僧志言等道贺兰栖真等见方伎传非官也职官志有云旧制五岳四渎东海南海诸庙各置令丞庙之政令多统於本县命京朝知县者称管勾庙事或以令録老耄不治者为庙令判司簿尉为庙簿掌葺治修饰之事【凡以财施於庙者籍其名数而掌之】似近於今神乐观之提点知观然非僧道也辽史内并不见有释道其可见者惟契丹国志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僧尼道士行城为乐而已金史礼部内附载凡僧尼道士女冠三年一试所差之官有僧官二人道官一人亦不详僧道官之制度员数也若元史释老传则僧八思巴等尊为帝师道张宗演等尊为天师而设官之制亦未详考百官志其有僧俗并用者已见於宣政院门惟文宗纪有广教总管府具列於左

元文宗至顺二年二月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总官则僧为之

府凡十六所【一京畿山後道一河东山右道一辽东山北道一河南荆北道一两淮江北道一湖北湖南道一浙西江东道一浙东福建道一江西广东道一广西两海道一燕南诸路一山东诸路一陕西诸路一甘肃诸路一四川诸路一云南诸路】设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人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惟总管则以僧为之

【臣】等谨按百官志顺帝元统二年革罢广教总管府一十六处别置行宣政院於杭州则亦不踰两年而遂废矣

明僧道録司掌天下僧道在外府州县有僧纲道纪等司分掌其事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

僧録司左右善世阐教讲经觉义各二人道録司左右正一演法至灵元义各二人府僧纲司都纲副都纲各一人州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僧会司僧会一人府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各一人州道正司道正一人县道会司道会一人

洪武元年立善世元教二院四年革五年给僧道度牒十五年始置官如上僧凡三等曰禅曰讲曰教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隶礼部二十四年清理释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观但存寛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其後释氏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道士有大真人高士等封号赐银印蟒玉加太常卿礼部尚书及宫保衔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时宠幸非制也

神乐观掌乐舞以备大祀天地神祗及宗庙社稷之祭隶太常寺与道録司无统属有提点知观各一人洪武十一年建神乐观於郊祀坛西设官如上嘉靖中革知观

又龙虎山正一真人一人【洪武元年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之号封为真人世袭隆庆间革真人止称提点万历初复之】法官赞教掌书各二人阁皁山三茅山各灵官一人太和山提点一人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一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续文献通考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