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所有此等见 而为遍住者

“唯此为真理” 必为诤论者

 彼等之一切由 由[他]蒙毁訾

 但彼[自派]中 而则受赏赞

(八九五)

“所有此等见,而为遍住者”[之句中],“所有”者,是普遍一切,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此之“所有”者,是遍取之语。“见之遍住者”,或有恶见之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彼取六十二见中之任何一恶见、把取、执、执取、住着、住各自之见,共住、居住、遍住。譬如在家者住于家中,有罪者住于罪中,有烦恼者住于烦恼中,如斯有恶见之一类沙门、婆罗门,彼于六十二恶见中取任何之恶见,把取、执、执取、住着而住、住于各自之见,共居住、遍住。此是“所有此等见,而为遍住者”[之义]。

“只此为真理”必为诤论者,是说“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而语、话、说明、言说者。说“世间是无常……乃至(五〇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而语、说明、言说者。此是“唯此是真理,必为诤论者”[之义]。

所谓“彼等之一切,由[他]蒙毁訾”,彼等沙门、婆罗门蒙受“一切之毁訾”,蒙叱责,蒙贬称,蒙恶评。一切被毁訾,被叱责,被贬称,被恶评。此是“彼等之一切,由[他]蒙毁訾”[之义]。

“但彼自派中,而则受赏赞”,于彼[自派]之中,自己之见中,于自己之忍(智)中,于自己之意欲中,于自己之主张中,受赏赞、赞叹、称誉、赞说、获得、得达、领有。此是“但彼自派中,而则受赏赞”[之义]。故彼化人言:

 所有此等见 而为遍住者

“唯此为真理” 必为诤论者

 彼等之一切由 [他]蒙毁訾

 但彼自派中 而则受赏赞

 赏赞为鄙小 而不赴于寂

 诤论之结果 我言[毁誉]二

 见无诤论地 如斯成安稳

 我且观[汝等] 不可为诤论

(八九六)

“赏赞是鄙小,而不赴于寂”[之句中],此为鄙小者,乃此是鄙小,此是下劣,此是仅小,此是鄙贱,此是劣小,此是小。此是“鄙小”“不赴于寂”者乃不赴贪之寂、瞋之寂、痴之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止寂、寂灭、消灭、舍遣、安息也。此是“赏赞为鄙小,而不赴于寂”[之义]。

“我言诤论之结果为二”者,乃于见争斗、见口论、见异执、见诤论、见确执而有二果。[即]为胜与败,利得与不利得,名声与不名声,毁訾与赏赞,乐与苦,喜与忧,好与不好,亲睦与瞋恨,得意与失意,顺境与逆境。我言、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或又此之业使至地狱,使至畜生界,使至饿鬼界。此是“诤论之结果,我言[毁誉]二”[之义]。

“如斯见之者,不可为诤论”[之句中],“如斯见”者,是见争斗、见口论、见异执、见诤论、见于确执中而见有此之过患,而观、考量、度知、辨知而明了。此是“如斯见之者。”“不可为诤论”者,不可为争斗,不可为口论,不可为异执,不可为诤论,不可为确执。争斗、口论、异执、诤论、确执,应舍断、应除去、应灭除、应使灭无。争斗、口论、异执、诤论、确执,应远离、应离、应离去、应出离、应舍遣、应离脱、应离缚、应于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如斯见之者,不可为诤论”[之义]。

“观无诤论地,如斯成安稳”[之句中],无诤论地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灭、涅槃。以此无诤论地者是安稳、救护所、避难所、归依所、无畏、无死、不死、涅槃而“观”、见、眺、省思、普观。此是“观无诤论地,如是成安稳”[之义]。故世尊宣示:

 赏赞为鄙小 而不赴于寂

 诤论之结果 我言[毁誉]二

 见无诤论地 如斯成安稳

 我且观[汝等] 不可为诤论

 所有如此等 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 智者无近事

 对于见与闻 不为忍(爱着)

 彼不近著者 何将至近着

(八九七)

“所有如此等,世俗凡俗物”[之句中],“所有”者,是普遍一切,一切之一切,无残无余。此之所有是遍取语。世俗者,是六十二恶见谓世俗。“凡俗”者,是由凡夫所生故,彼之世俗谓凡俗。又由广多之人人所生,故彼之世俗谓凡俗。此是“所有如此等,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智者无近事”者,是知者、明解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彼等一切之见不至于世俗,不近,不近寄,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彼等之一切,智者无近事”[之义]。

“彼不近著者,何将至近着”[之句中],近著者,是爱近着与见近着之二近着……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近着……乃至……此是见近着。彼[不近著者]以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以舍断爱近着、舍遣见近着故,不近著者何以言“我之我”而近于色、接近、执、执取而为住着。何于受,何于想,何于行,何于识,何于趣,何于生起,何于结生,何于有,何于近轮回,接近、执、执取而为住着。此是“彼不近著者,何将至近着”[之义]。

“对于见与闻,不为思爱着”者,是对闻与闻净、觉与觉净不为思,不为欲,不为爱,不为贪,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对于见与闻,不为忍爱着。”故世尊宣示:

 所有如此等 世俗凡俗物

 彼等之一切 智者无近事

 对于见与闻 不为忍爱着

 彼不近著者 何将至近着

 戒为最上者 言“由自制净”

 受持诸种务 而是为着在

“兹(自见)为学 当可有清净”

 为有所牵引 [彼等]说其善(八九八)

“戒为最上者,言由自制净”者,有一类之沙门、婆罗门说戒为最上,彼等唯由戒,唯由自制,唯由律仪,唯由不犯,言、说、语、话、说明、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沙门文荼子如斯言:“汝工匠!我令具备四法者以具足善,有第一之善,达最上之得达而不能胜之沙门。四者云何?汝工匠!于此处以身不行恶业,不语恶语,不思惟恶思惟,不生活恶命。汝工匠!我令具备此等四法者,以具足善,有第一善,达最上之得达而不能胜之沙门。”有如斯以戒为最上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彼等说、语、话、说明、言说,唯有由戒,唯有由自制,唯有由律仪,只有由不犯而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

“受持诸种务,已使为着在”[之句中],务是象务、马务、牛务、鸡务、鸦务、世天务、力天务、满贤[夜叉]务、火务、龙务、金翅鸟务,夜叉务、阿修罗务、捷达婆务、大王务、月务、太阳务、帝释务、梵天务、天务、方务。以持[务]为“受持”、取、正取、执、执取,住着而使着在、现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受持诸种务为着在”[之义]。

“兹自[见]为学,当可有遍净”[之句中],兹者,是自之见、自己之忍、自己之意欲、自己之主张。“为学之”是行,正行,受持而行。此是“兹自[见]为学。”“可有净”,是应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也。此是“兹自[见]为学,当可有遍净”[之义]。

“为有所牵引,[彼等]说其善”[之句中],“为有所牵引”者,是被有之牵引,近于有,缚著于有,信解于有。此是为有所牵引。“说其善”说其善是自己之主张,贤说、坚固说、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说。此是“为有所牵引,彼等说其善。”故世尊宣示:

 戒为最上者 言由自制净

 受持诸种务 而是为着在

 兹(自见)为学 当可有清净

 为(有)所牵引 彼等说其善

 若使戒与务 [一旦]被亡失

 违背[戒务]业 彼将生怖动

 彼所冀求者 [冀求]热望净

 出家离队商 如[求家队商]

(八九九)

“若使戒与务,一旦被亡失”,由二原因而戒、务亡失。[即](一)由他之中伤而亡失。又(二)不能[成就]而亡失。

(一)由他之中伤而亡失者云何?他人如斯中伤:“彼之师不是一切知者,法不是善说,众不善行道者,见非贤善,行道不善施设,道无出[轮回]之事。于此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于此处无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彼]是劣、是贱劣、是下劣、是卑贱、是劣小、是小”也,如斯中伤。如斯他人中伤,如斯被中伤而师亡失,亡失法说,众亡失,见亡失,行道亡失,道亡失。如斯由他中伤而亡失。

(二)不能[成就]而亡失者云何?不能[成就]戒而亡失戒,不能[成就]务而亡失务,不能[成就]戒与务而亡失戒与务。如斯不能[成就]而亡失。此是“若使戒与务,一旦被亡失”[之义]。

“违背戒务业,彼将生怖动”[之句中],“彼将生怖动”者,谓为怖动、悚怖、震骇“我是戒、务耶,已使违背、背反”,由此误失、落失,“我完全知违背”而布动、悚动、震骇。此是“违背戒务业,彼将生怖动”[之义]。

“彼所冀求热望净”[之句中],“热望”者,是热望戒,热望务,热望戒与务,切望,翘望。此“彼热望”[之义]。望冀求净者是冀求戒净,冀求务净,冀求,希望,热望戒务净。此是“彼所冀求热望净”[之义]。

所望出家离队商,如[求家队商],譬如人出家而与队商共住,如离队商者而追求彼之队商,又归自己之家,如斯彼恶见者,取一师又取他师,取一法说又取他法说,取一众又取他众,取一见又取他见,取一行道又取他行道,取一道又取他道,而执取、住着。此是“出家者离队商,如[求家队商]。”故世尊宣示:

 若使戒与务 一旦被亡动

 违背[戒务]业 彼将生怖望

 彼所冀求者 [冀求]热望净

 出家离队商 如[求家队商]

 一切戒与务 舍断[成灭无]

 有罪与无罪 亦[舍]此之业

 [所谓]净不净 [此]无所冀求

 不取著于寂 应行离去贪

(九〇〇)

“一切戒与务,舍断[成灭无]”者,乃舍一切之戒净,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舍一切之务净,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舍一切戒务净,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一切戒与务,亦舍断。”

“有罪与无罪,亦[舍]此之业”[之句中],有罪业者,是黑而有黑报[业]。无罪业者是白而有白报[业]。有罪业或无罪业亦舍之,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有罪与无罪,亦[舍]此之业”[之义]。

“净不净无所冀求”[之句中],(一)冀求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净是冀求五种欲。(二)冀求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种欲也,冀求净是冀求六十二恶见。(三)冀求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种欲,冀求六十二恶见。冀求净是冀求三界之善法。(四)冀求不净是冀求不善法,冀求五种欲,冀求六十二恶见,冀求三界之善法。冀求净,是善凡夫决定跳入冀求,有学冀求最高法之阿罗汉位。达阿罗汉位时,阿罗汉亦不冀求不善法,亦不冀求五种欲,亦不冀求六十二恶见,亦不冀求三界之善法,亦不决定之跳入冀求,亦不冀求最高法之阿罗汉位。阿罗汉是超越冀求,离越增灭。彼梵行已成,[所作]已办……乃至……对彼无再有。此是“净不净无所冀求”[之义]。

“不取著于寂,应行离去贪”[之句中],离贪是远离净、不净、离、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离贪”。应行者,是应住,应动作,应行动,应护持,应持续,应维持。此是“应行离去贪”[之义]。不取著于寂——“寂”者六十二恶见——是不执于见寂,不执取,不住着。此“不取著于寂,应行离去贪”[之义]。故世尊宣示:

 一切戒与务 舍断[成灭无]

 有罪与无罪 亦[舍]此之业

 [所谓]净不净 [此]无所冀求

 不取著于寂 应行离去贪

 或彼之可厌 近依于[苦行]

 近依见闻觉 举声称说净

 对种种之有 为不离渴爱

(九〇一)

“或彼之可厌,近依于[苦行]”者,可厌说苦行,紧要之苦行一类沙门、婆罗门,可厌于依苦行、依止、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或彼之可厌近依”[之义]。

“或又为住着,[近依]见、闻、觉”依见或见净,闻或闻净,觉或觉净,而近依、执、执取、住着。此是“或又为住着,近依见、闻、觉。”

“举声称说清净者”者,是有举声而说之一类沙门、婆罗门。彼等沙门、婆罗门如何举声而说耶?究竟净者、轮回净者、不作见者、常说者之彼等沙门、婆罗门如何而举声说耶?究竟净者、轮回净者、不作见者、常说者之此等沙门、婆罗门由此轮回而称说、说、语、话、说明、言说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举声称说清净者”[之义]。

“对种种之有,为不离可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对种种之有”者是对业有、再有。[即]于欲有对业有,于欲有对再有。于色有对业有,于色有对再有。于无色有对业有,于无色有对再有。是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对身体发生。“不离可爱”者,是不离渴爱,不去渴爱,不舍可爱,不唾弃渴爱,不脱渴爱,不舍断渴爱,不舍遣渴爱。此是“对种种之有,不离渴爱”[之义]。故世尊宣示:

 或彼之可厌 近依于[苦行]

 近依见闻觉 举声称说净

 对种种之有 为不离渴爱

 且有冀求者 有诸之热望

 又有遍计时 [破损]有骇怖

 此无死生者 何布何热望

(九〇二)

“且有冀求者,有诸之热望”[之句中],异求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一~一二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且有冀求者,是且有冀求者、欲求者,且有乐者、希望者、热望者。此是“且有冀求者。”“有诸之热望”[之句中],热望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贪欲、贪、不善根。此“且有冀求者,有诸之热望”[之义]。

“又有遍计时,破损有骇怖”[之句中],遍计者是爱遍计、见遍计之二遍计……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遍计……乃至……此是见遍计。防事物将夺去而怖动,夺去时亦怖动,夺去后亦怖动。防事物变易而怖动,变易时亦怖动,变易之后亦怖动、悚怖、震骇。此是“又有遍计时,破损有骇怖”[之义]。

“此无死生者,何布何热望”[之句中],“者”是阿罗汉、漏尽者。[于彼]之来、去、去来、时、趣、有、无有、死、生、生起、发生、破坏、生、死亦无有。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此是“此无死生者。”

“彼何布动何热望”?是彼何有贪染着而怖动?何有瞋怒而怖动?何有痴昏昧而怖动?何有慢结缚而怖动?何有见执取而怖动?何有掉举散乱而怖动?何有疑不决定而怖动,何有随眠强力而怖动。彼等诸行已舍断,诸行舍断之故,[已无]“为地狱有情”、“畜生”、“饿鬼”、“人”、“天”、“有想者”、“无想者”、“非想非非想者。”何有由趣而怖动、悚怖。可怖动、悚怖、震骇之彼无因、无缘、无原因。此是“彼何怖动”[之义]。“何热望?”者,是热望、切望、翘望何处?此是“彼何怖动何热望”[之义]。故世尊宣示:

 旦有冀求者 有诸之热望

 又有遍计时 [破损]有骇怖

 此无死生者 何布何热望

 或有之人人 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 乃是卑劣者

 彼等之一切 皆说[自见]善

 彼等任何说 果是真理耶

(九〇三)

“或有之人人,所言第一法”者,是某沙门、婆罗门如斯言“此是第一、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也”,而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所说之法、见、行道、道。此是“或有之人人,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乃是卑劣者”,他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如斯言彼法、见、行道、道“此是劣,此是贱劣,此是下劣,此是卑贱,此是劣小,此是小”而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彼言他之人,乃是卑劣者”[之义]。

“彼等任何说,果是真理耶?”彼等沙门、婆罗门之任何说果是真实耶?如理耶?如实耶?事实耶?事实耶?不颠倒耶?此是“彼等任何说,果是真理耶?”[之义]。

“彼等之一切,皆是[自见]善”,此等沙门、婆罗门,说自己之一切主张是善,说是贤,说是贤固,说是真理,说是有因,说是有相,说是有理由,说是有道理。此是“彼等之一切,皆说[自见]善”[之义]。故彼化人言:

 或有之人人 所言第一法

 彼言他之人 乃是卑劣者

 彼等之一切 皆说[自见]善

 彼等任何说 果是真理耶

一〇

 言自己之法 [主张]是完全

 而言他之法 [完全]是卑劣

 如斯之[言说] 异执而诤论

 各自之假俗 言之为真理

(九〇四)

“言自己之法,[主张]是完全”某沙门、婆罗门言自己之法、见、行道、道“此是完达、完全、高贵”,而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言自己之法,[主张]是完全”[之义]。

“而言他之法,[完全]是卑劣”,某沙门、婆罗门如斯言他之法、见、行道、道“此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而如斯语,如斯话,如斯说明,如斯言说。此是“而言他之法,[完全]是卑劣”[之义]。

“如斯之[言说],异执而诤论”,如斯取、执、执取,住着谓“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四五页参照)……若能者则显论之”而诤论、争斗、为口论、为异执,为诤论,为确执。此是“如斯之[言说],异执而诤论”[之义]。

“各自之假俗,言之为真理”,说“世间是常……乃至(五〇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言各自之假俗,言之为真理。故世尊宣示:

 言自己之法 [主张]是完全

 而言他之法 [完全]是卑劣

 如斯之[言说] 异执而诤论

 各自之假俗 言之为真理

一一

 若被他轻贱 而为是卑劣

 于此诸法中 无一可为胜

 一般人且论 坚持自己[道]

 言说他之法 乃是劣贱者

(九〇五)

所谓“若被他轻贱,而为是卑劣”者,若为他所轻贱,为毁訾,为叱责,为诽谤是愚、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者。此“若被他轻贱,而为是卑劣”[之义]。

“于此诸法中,无一可为胜”者,于诸法中无一可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者。此“于此诸法中,无一可为胜”[之义]。

“一般人言说他之法是劣贱”者,甚多之人说甚多人之法“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而诽谤,叱责。甚多人又说一人之法“是劣、贱劣、下劣、卑贱、劣小、小”,而诽谤,叱责。一人又说甚多人之法“是劣、劣贱、下劣、卑贱、劣小、小”,而诽谤,叱责。此是“言说他之法,乃是劣贱者”[之义]。

“且论坚自[道]”,[之句中][自己之]法乃自己之道。(自己之)见是自道。[自己之]行道是自道。(自己之)道是自道。坚论自道,坚固论,坚强论,确立论。此是“且论,坚自道。”故世尊宣示:

 若被他轻贱 而为是卑劣

 于此诸法中 无一可为胜

 一般人且论 坚持自己[道]

 言说他之法 乃是劣贱者

一二

 而且如赏赞自道 若如是敬重自法

 一切议论可如真 彼等各自皆清净

(九〇六)

“而如是敬重自法”[之句中],敬重自法者云何。以自己之师:“此师是一切知者”而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此是“敬重自法。”以自己之法说、自己之众、自己之见、自己之行道、自己之道,“此道可令出脱”,而恭敬、尊重、尊敬、奉事、敬重。此“敬重自法者。”“而如是,敬重自法”如是、如理、如实际、如真、不颠倒敬重自法。此是“而如是,敬重自法者”[之义]。

“而且如是赏赞自道”[之句中],[自己之]法是自道。[自己之]见是自道。自己之行道是自道。[自己之]道是自道。以赏赞、赞叹、称誉、赞说自道。此是“而且如是赏赞自道”[之义]。

“一切议论可如真”者,一切之议论是可如实、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此是“一切议论可如真”[之义]。

“彼等各自皆清净”者,于彼等沙门、婆罗门,各自有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彼等各自皆清净”[之义]。故世尊宣示:

 而且如实赞自道 若如是敬重自法

 一切议论可如真 彼等各自皆清净

一三

 于婆罗门[佛] 无受于他导

 在此诸法中 决定无执取

 故彼是因缘 超越诸诤论

 对于他之法 不见是最胜

(九〇七)

“于婆罗门[佛],无受于他导”(之句中),“无”者,是否定。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即拒外有身见,拒外疑,拒外戒禁取,拒外贪,拒外瞋,拒外痴,使拒外慢。]彼于拒外杂染之赍再有、不安、苦报、赍于未来生死之诸恶不善法。

世尊宣示:“萨毗耶!

 斥一切诸恶 远离诸尘垢

 而自己住立 善心为等持

 超越诸轮回 一切[有功德]

 无有依止者 此言婆罗门”

“于婆罗门无受于他导”者,于婆罗门当无受他导。[即]婆罗门“一切行是无常”不由他导,不由他达,不以他为缘,无他之系缚而行,[自]知、见、不蒙昧,有正知,有念虑。此是“于婆罗门无受于他导”[之义]。婆罗门“一切行是苦……乃至……所有集法者皆此灭法”不由他导,不由达,不以他为缘,无他之系缚而行,[自]知、见、不蒙昧,有正知,有念虑。此是“于婆罗门无受于他导”[之义]。

“在此诸法中,决定无执取”[之句中],于诸法中者,是于六十二恶见中。决定者,是决定、确定、决择、简择、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执取]者,是制限取、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此是真实、如实、知理、事实、如真、不颠倒”谓之执、执取、住着、缚着、无有信解、不存在、不能得、拾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此是“在此诸法中,决定无执取”[之义]。

“故[彼是因缘],超越诸诤论”[之句中],“故”者,是故,是具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而超越、超、正越、离越见争斗、见口论、见异执、见诤论、见确执。此是“故[彼是因缘],超越诸诤论”[之义]。

“对于他之法,不见是最胜”者,是于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力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之他师、法说、众、见、行道、道,不见、不睹、不眺、不省思、不普观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此是“对于他之法,不见是最胜”[之义]。故世尊宣示:

 于婆罗门[佛] 无受于他导

 在此诸法中 决定无执取

 故[彼是因缘] 超越诸诤论

 对于他之法 不见成最胜

一四

“我知与我见 唯此是如真”

 或由人人见 理解为清净

 若由彼见者 自所见者何

 由他越[正见] [彼等]说是净(九〇八)

“我知与我见,唯此是如真”[之句中],我知者,是以他心智而我知,又以宿住随念智而我知。我见者,以肉眼而我见,又以天眼而我见。“唯此是如真”者,此是如实、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此是“我知与见,唯此是如真”[之义]。

“或由人人见,理解为清净”某沙门、婆罗门由彼之见“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而理解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某沙门、婆罗门由彼之见“世间是无常……乃至(五〇页参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而理解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或由人人见,理解为清净”[之义]。

“若由彼见者,自所见者何”[之句中],“见”者,由他心智而见,又由宿住随念智而见,又由肉眼而见,又由天眼而见。此是“若由彼见者。”“由彼自所见者何?”于彼由其见,而云何耶?有苦之遍知耶?[或否]。无集之舍断,无道之修习,无果之作证,无贪之正断舍断,无瞋之正断舍断,无痴之正断舍断,无烦恼之正断舍断,无轮回、轮转之正断舍断。此是“若由彼见者,自所见者何”[之义]。

“由他越[正见],[彼等]说是净”者,彼等外学乃越、超越、离越、净道、清净道、遍净道、遍白道,说语、话、说明、言说。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方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之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如斯“越度而由他说净”。或又佛、佛弟子、辟支佛(缘觉)是超、超越、离越彼等外学之不净道、不清净道、不净白道、不遍白道,而由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说语、话、说明、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如斯是“由他越[正见],[彼等]说是净。”故世尊宣示:

“我知与我见 唯此是如真”

 或由人人见 理解为清净

 若由彼见者 自所见者何

 由他越[正见] [彼等]说是净

一五

 且有见之人 将以见名色

 彼已见[名色] 将知[常乐等]

 或多或者少 任之见[名色]

 由此诸善巧者 [由彼]不说净

(九〇五)

“且有见之人,将以见名色”[之句中],且有见之人,是以他心智之有见者,又以宿住随念智有见者,又以肉眼有见者,又以天眼有见者。以“名色”是常,是乐,是我“见。”彼等应未见诸法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此是“且有见之人,将以见名色”[之义]。

“彼已见名色,将知[常乐等]”[之句中],已见者,是以他心智已见,又以宿住随念智已见,又以肉眼已见,又以天眼已见。见已而知名色是常,是乐,是我。彼等应不知诸法之集、灭没、乐味、过患。此是“彼已见[名色],将知[常乐等]”[之义]。

“或多或者少,任之见”者,虽见多之名色,又少之[名色]是常,是乐,是我。此是“或多或者少任见”[之义]。

“由此诸善巧者不说净”[之句中],诸善巧者是蕴善巧者、界善巧者、处善巧者、缘起善巧者、念处善巧者、正勤善巧者、神足善巧者、根善巧者、力善巧者、觉支善巧者、道善巧者、果善巧者、涅槃善巧者。彼等诸善巧者以他心智、宿住随念智、肉眼、又天眼而见名色。“不说”,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此是“由此诸善巧者不说净”[之义]。故世尊宣示:

 且有见之人 将以见名色

 彼已见[名色] 将知[常乐等]

 或多或者少 任之见[名色]

 由此诸善巧 [由彼]不说净

一六

 执着之论者 调伏为不易

 彼等且重视 遍计[之执]见

 依止彼师等 其处而说净

 彼之净说者 其处见如真

(九一〇)

“执着之论者,不易为调伏”[之句中],言:“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妄”是执著论者。言:“世间是无常……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为虚妄”是执著论者。“调伏不易”者,执著论者是难调伏、难教化,难省思,难令观知,难令信乐。此是“执着之论者,调伏为不易”[之义]。

“且重视遍计见”者,重视、前置而行、为幢幡见、为旗帜见,以见为主,从见而行遍计、行作、设立见。此是“且重视遍计见”[之义]。

“依止彼师等,其处而说净”[之句中],“依止彼”者,是依止彼之师、法说、众、见、行道、道、止着,系着,近着,缚着,信解,此是“依止彼”。“其处”者,是于自己之见中,于自己之忍中,于自己之意欲中,于自己之主张中。“说净”者,是以自己之主张说净,说净妙,说贤,说坚固,说真理,说有固,说有相,说有理由,说有道理。此是“依止彼于其处而说净”[之义]。

“彼之净说者,其处见如真”[之句中],“净说者”者,是净说者、清净说者、遍净说者、净白说者、遍白说者。或又是净见者、清净见者、遍净见者、净白见者、遍白见者。此是“净说者。”“其处”者,是于自己之见中,于自己之忍中,于自己之意欲中,于自己之主张中也。“彼于其处见如真”者,是见、睹、观、通达如实、如理、事实、如真、不颠倒也。此是“彼之净说者,其处见如真”[之义]。故世尊宣示:

 执着之论者 调伏为不易

 彼等且重视 遍计[之执]见

 依止彼师等 其处而说净

 彼之净说者 其处见如真

十七

 婆罗门(佛)正察 不至妄分别

 不赴[诸恶]见 以智不亲[见]

 彼知[诸恶]见 之假俗凡俗

 他人人舍置 取着[之诸]见

(九一一)

“婆罗门正察,不至分别”[之句中],“不”者是否定。婆罗门者,是拒外之七法故乃为婆罗门……乃至(九〇页参照)……无依止者,言此是婆罗门。分别者,是爱分别、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此是见分别。正察者,是智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七页参照)……不痴、择法、正见。“婆罗门正察不至分别”者,是婆罗门正察为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即]“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乃至(二二页参照)……“所有之集法,此皆是灭法”,而正察、知、考量、度知、辨知、明了,爱分别又不至于见分别,不接近、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婆罗门正察不至分别”[之义]。

“不赴于见又不亲智”者,彼舍断六十二恶见、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不由见而行,不被导,不被运,不被带去,又不解、不见做坚实之恶见。此是“不赴见”[之义]。“又不亲智”者是不依八等至智、又五神通智、又邪智不与爱之亲缚、见之亲缚,不令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赴见,又不亲智”[之义]。

“彼知诸假俗、凡俗”[之句中],“知”者,是知、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即],“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乃至……“所有集之法,此皆是灭法”而知,识,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彼知也。”假俗者,是六十二恶见,凡俗者,是凡夫所生之彼假俗亦是凡俗。又一般人人所生之彼假俗亦是凡俗。此是“彼知诸,假俗、凡俗”[之义]。

“他人人舍置,取着[之诸]见”者,他之人人由爱、见而执,执取,住着[见],阿罗汉舍置,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他人人舍置,取着[之诸]见”[之义]。故世尊宣示:

 婆罗门(佛)正察 不至妄分别

 不赴[诸恶]见 以智不亲[见]

 彼知诸[恶见] 之假俗凡俗

 他人人舍置 取着[之诸]见

一八

 兹牟尼所遣 世间诸系缚

 已生诸诤论 于[此]不加入

 彼[已于静]寂 无关诸不寂

 他人之取着而 [自]不取着

(九一二)

“兹牟尼所遣,世间诸系缚”[之句中],“系缚”者,是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真实住着身系之四系缚。对自己之见贪是贪欲身系。对他语瞋害、不喜欢是瞋恚身系。取着自己之戒又务,取着戒与务是戒禁取身系。自己之见此是真实之住着,是真实住着身系。“遣”者,是遣、弃遣[四]系缚。或又被系,被系缚,被缚,被结缚,缚着,悬着,碍着,是遣、振落[四]系缚。譬如着轭之驾车、荷车、战车以离轭、破弃,如斯是遣、弃遣四系缚,又被系,被系缚,被缚,被结缚,缚着,悬,悬着,碍着是遣、振落[四]系缚。“牟尼”者,是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六~一〇七页以下参照)……超越着与网此是牟尼。“兹”者,是于此之见[于此之忍,于此之意欲,于此之主张,于此之法,于此之律,于此之法、律,于此之宣说,于此之梵行,于此之师教,于此之身体],于此人界。此是“兹牟尼所遣,世间诸系缚”[之义]。

所谓“已生诸诤论,于[此]不加入”者,虽于生、发生、起、生起、于现前诸诤论之中,虽至欲趣人人之中,虽至于瞋趣人人之中,虽至痴趣人人之中,虽至怖畏趣人人之中,虽不至欲趣,不至瞋趣,不至痴趣,不至怖畏趣,不至由贪,不至瞋,不至痴,不至慢,不至见,不至掉举,不至疑,不至随眠,不行不和合之诸法,不被导,不被运,无被带去。此是“已生诸诤论,于[此]不加入”[之义]。

“彼寂无关诸不寂”[之句中],“寂”者,贪之寂故是寂,瞋之寂故是寂,痴之寂故是寂……乃至(七一页参照)……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寂止、寂灭、消灭、安息、此是“寂”也。“诸不寂”者,是诸不寂、不寂止、不寂灭、不消灭、不安息。此是寂而诸不寂。“无关”者,是阿罗汉已具备六分舍。[即]以眼见色亦不喜、不忧、有舍、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闻声亦……乃至(前卷二八三页以下参照)……修习而待时者,此是调御者。此“彼寂无关诸不寂”[之义]。

谓“其他人人之取着而不取着”他之人人由爱、由见而执、执取、住着,阿罗汉舍置、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其他人人之居着而不取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兹牟尼所遣 世间诸系缚

 已生诸诤论 于[此]不加入

 彼[已于静]寂 无关诸不寂

 他人之取着 而[自]不取着

一九

 舍以前诸漏 不作新[诸漏]

 不至[一切]欲 不为执论者

 彼之诸贤者 解脱诸恶见

 不著于世间 自无可呵责

(九一三)

“舍以前诸漏,不作新[诸漏]”[之句中],以前之诸漏是过去之色、受、想、行识。于过去之诸行可生起诸烦恼。舍之、弃之、遍弃、舍断、除去、灭除、使此等诸烦恼灭无。此是“舍以前之诸漏。”“不作新[诸漏]”[之句中],“新”者,是现在之色、受、想、行、识。于现在之诸行不作欲,不作爱,不作贪,不生,不使发生,不起,不使生起。此是“舍以前诸漏,不作新[诸漏]”[之义]。

“不至[一切]欲,不为执论者”[之句中],不至欲者,是不至于欲趣,不至于瞋趣,不至于痴趣,不至于怖畏趣,由贪而不行,由瞋而不行,由痴而不行,由慢而不行,由见而不行,由掉举而不行,由疑而不行,由随眠而不行,由不和合之诸法而不行,不被导,不被运,不被带去。此“不至[一切]欲”[之义]。又“不为执者论者”[之句中],言:“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而为执著论者。言:“世间是无常,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乃至……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实,其他是虚妄,而为执著论者。此是“不至[一切]欲,不为执者论者”[之义]。

“彼之贤者解脱诸恶见”者,彼舍断、正断、使寂灭、安息、不得使六十二恶见生起,以智火烧之。彼解脱,离缚诸恶见,不以限定之心而住。贤者者,乃是贤者、学者、具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彼之贤者解脱诸恶见。”

“不著于世间,自无可呵责”[之句中],“着”者,是爱着、见着之二着……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着……乃至……此是见着。彼舍断爱着,舍遣见着。舍断爱着,舍遣见着故,不染着而不著于恶趣世间,不著于人世间,不著于天世间,不著于蕴世间,不著于界世间,不著于处世间,不附着,不染着,不着,不附着,不染着,出离,遣弃,离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著于世间”[之义]。“自无可呵责”,由作与不作之二理由呵责自己。

作与不作之故呵责自己者云何?言:“我身作恶行,我身不作善行”而呵责自己。言:“我作语恶行,我不作语善行”而呵责自己。言:“我作意恶行,我不作意善行”而呵责自己。言:“我作杀生[我不作离杀生……偷盗……邪欲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我作邪见,我不作离邪见”而呵责自己。如斯“作与不作”故呵责自己。又言“我不圆满诸戒”而呵责自己。言:“我不护诸根门”而呵责自己。言:“我不知食之量”而呵责自己。言:“我不励行警寤”而呵责自己。言:“我不具备念、正知”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四念处”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四正勤”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四神足”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五根”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五力”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七觉支”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八支圣道”而呵责自己。言:“我不遍知苦”而呵责自己。言:“我不舍断集”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修习道”而呵责自己。言:“我不作证灭”而呵责自己。如斯“作不作故而呵责自己。”不自呵者,如斯不应行自呵业,令不生,令不发生、不起、令不生起。此是“不著于世间,自无可呵责”[之义]。故世尊宣示:

 舍以前诸漏 不作新[诸漏]

 不至[一切]欲 不为执论者

 彼之诸贤者 解脱诸恶见

 不著于世间 自无可呵责

二〇

 彼所有一切 之见闻觉[等]

 于一切诸法 能破[烦恼]军

 彼之[智]牟尼 解脱卸重担

 无分别爱染 亦无有冀求

(九一四)

如斯世尊宣示。

“彼所有一切之见闻觉于一切诸法破军”[之句中],军者,是魔军。即身恶行是魔军,语恶行是魔军,意恶行是魔军,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是魔军。即世尊如是说:

 欲是汝之第一军 第二[之军]言不乐

 汝第三[之军]是饥渴 第四[之军]言可爱

 惛沈随眠第五[军] 第六[之军]言怖畏

 汝之第七[军]是疑 覆与强情第八[军]

 利得名誉与恭敬 获得名声以邪[行]

 又对自己行赏扬 贬下他人障解脱

 汝之黑[魔]军势 无有勇者不胜彼

 勇者战胜已得乐

由四[沙门]道,打胜、胜一切魔军、一切之敌对烦恼,破[此]摧毁、摧破、使之溃走故,言彼[佛]是破魔军者。彼于见破军,于闻、于觉、于识破军。此是“彼之一切见、闻、觉,于一切诸法破[烦恼]军”[之义]。

“彼之牟尼卸重担而解脱”[之句中]重担者,是蕴重担、烦恼重担、行重担之三重担。

(一)蕴重担者云何?由结生色、受、想、行、识是此蕴重担。

(二)烦恼重担者云何?贪、瞋、痴、……乃至(一〇五页参照)……一切不善行是此烦恼重担。

(三)行重担者云何?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是此行重担。

舍断、根绝蕴重担、烦恼重担、行重担,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彼是卸重担、落重担、取除重担、取去重担、放下重担、轻安重担。

“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即是所有慧、知解、思择、简择、择法、观察、思察、省察、贤明、善巧、巧妙、辨别、思念、普观、广[慧]、慧、导者、观(毗钵舍耶)正知、鞭、慧、慧根、慧力、慧剑、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不痴、择法、正见也。具备彼其智,达牟那者是牟尼也。

有(一)身牟尼、(二)语牟尼、(三)意牟尼之三牟尼。(一)身牟尼者云何?舍断三种身恶行是身牟尼。三种身善行是身牟尼。以身为所缘智是身牟尼。身之遍知是身牟尼。伴随遍知道是身牟尼。对身舍断欲贪是身牟尼。身行之灭第四禅定是身牟尼。此是身牟尼。

(二)语牟尼者云何?舍断四种语恶行是语牟尼。四种之语善行是语牟尼。以语为所缘智是语牟尼。语之遍知是语牟尼。伴随遍知道是语牟尼。对语舍断欲贪是语牟尼。语行之是灭第二禅定是语牟尼。此是语牟尼。

(三)意牟尼者云何?舍断三种意恶行是意牟尼。三种之意善行是意牟尼。以心为所缘智是意牟尼。心之遍知是意牟尼。伴随遍知道是意牟尼。对心舍断欲贪是意牟尼。心行灭之是想受灭定是意牟尼。此是意牟尼。

 无漏身牟那 语与意牟尼

 一切舍断者 具足此牟尼

 无漏身牟耶 语与意牟尼

 恶之洗除者 具足此牟尼

具备此三牟尼法者,有(一)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三)有学牟尼、(四)无学牟尼、(五)辟支牟尼、(六)牟尼牟尼之六牟尼。(一)在家牟尼者云何?为在家者而见(涅槃)句,识教之人人,此是在家牟尼。(二)非家牟尼者云何?为出家者而见涅槃句,识教之人人,此是非家牟尼。(三)七有学是有学牟尼。(四)阿罗汉是无学牟尼。(五)辟支佛是辟支牟尼。(六)如来、阿罗汉、等正学者是牟尼牟尼。

 愚昧无明智者 由寂默而非牟尼

 如但用秤为[取舍] 回避诸恶取胜业

 贤者如此是牟尼 由此彼等成牟尼

 测内外两世间者 [由此]称彼为牟尼

 于内外一切世间 应知善与不善法

 值受天人之供养 超越着网是牟尼

“解脱”者,是牟尼之心乃由贪脱、解脱、善解脱。[牟尼之]心由瞋、[牟尼之]心由痴而脱、解脱、善解脱……乃至(一〇五页参照)……[牟尼之]心由一切不善行而脱、解脱、善解脱。此是“彼牟尼,卸重担而解脱”[之义]。

“无分别无爱染亦无冀求”。如斯世尊(已宣)[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二五五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此是见分别。彼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爱分别见分别亦不分别、不生、不令发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无分别”[之义]。无爱染者,是一切之愚凡夫是染贪。善凡夫并七有学为得未得,为到达未到达,为作证未作证,由诸烦恼远、离、离去。阿罗汉[由诸烦恼]已远、离、离去、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无分别,无爱染”[之义]。“无有冀求”[之句中],冀求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八页参照)……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之冀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所者,言“无有冀求者。”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颁布法宝者故是世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修习身,条习成,条习心,修习慧故是如来。或世尊在阿练若[林野]森林之边鄙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光景、隐人而住,于禅思而用适当之卧座所故是世尊。又世尊是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味、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想修习、十遍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尊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之此名非由母所作,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缘者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云此世尊之[名]是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解脱之后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无分别,无爱染,无有异求。如斯是世尊[宣示]”[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所有一切 之见闻觉[等]

 于一切诸法 能破[烦恼]军

 彼之[智]牟尼 解脱卸重担

 无分别爱染 亦无有冀求

 如斯世尊[宣示]

第十三 大集积经释毕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义释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