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汉语古籍 传承国粹精华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若论此品之来源。总由世尊。上来因菩萨之受命弘经。乃即现乎十种神力。结于五种纲要。以为付嘱流通此经。以一手同时三摩无量菩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菩提之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一心流布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所谓学于苦行。学于神力。若苦行则已如上所明。今欲发明神力。故有此妙音神力弘经一品之文也。言妙音者。约其所见之理。所修之行。所通之教。皆可名为妙音。所见之理者。以其能达诸法实相。则法法俱真。相相皆实。即其所有音声。了达全体。便是法界。故就其所见之理。名之为妙音也。所修之行者。由其过去因中。以十万种伎乐。八万四千宝钵。奉供云雷音王如来。故感今日流通此经。则多诸眷属。以为围绕。有诸道器。以为侍从。故就其所修之行。亦得名为妙音也。所通之教者。由其能以神通之力。在于此界他方。现十界身。弘此妙经。令一切众生闻其所说。各得解知如来知见长远寿命。故约其所通之教。又得名为妙音也。菩萨者。自既能依理起行。而通于教。亦令一切众生依理起行通教。则是自利利他。故称菩萨也。

△品分文为六。初释迦光照。二妙音远来。三神力通经。四彼此得益。五还归本国。六闻品增道。初二。初放光。

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间白毫相光。

放大人相肉髻光明者。由我如来因中。能承顺师长。故今果上。能感肉髻之中有大光明。此乃是大觉圣人之相。故言放大人相肉髻光明。今放此光者。欲彼菩萨。承顺我如来所有之命。而在在流通此经故也。及放眉间白毫相光者。前迹门欲发起此中道实相之经。故放此光。今欲彼菩萨。流通此中道实相之经。故又放此光也。

△二正照二。初照国。二照身。初二。初总照诸土。

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遍照东方者。东为群动之首。故举之而摄余九方。其遍照十方也。

△二别照一国。

过是数已。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无量无边菩萨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世界名净光庄严者。由彼世界之佛。惑无不破。而有断德。智无不显。而有智德。以此二德。而为庄严。故即名其世界。为净光庄严也。佛号净华宿王智者。以彼佛宿世因中。能修七觉净华之因。故至果时。能得一心三智。而自性照空。则一切俱空。照有则一切俱有。照中则一切俱中。而得大自在。得此之果。由能修因。当知因不离果。果不离因。因果虽殊。同一妙智。故名净华宿王智也。

△二照身三。初出名。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

△二叹德。

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言植众德本者。即是修慧也。以慧乃众德之本。万行之基故也。言供养诸佛者。即是修福也。所以植众德本。而无慧不修。故能成就甚深智慧。一心三智。照空一切空。照有一切有。照中一切中。故知甚深智慧。而释成植众德本也。次下得妙去。释成供养。乃至百千等。以其供养诸佛。无福不修。故能得于诸大三昧也。

得妙幢相三昧。

三昧此云正受。不受诸受。是名正受。三昧言妙幢相者。幢即摧邪表正为义。则无邪不摧。无正不表。而言妙者。即邪而正。正不离邪。非离邪外而别有正。故言妙幢相三昧也。

法华三昧。

法华者。自能了达一切诸法。悉皆实相。法法皆真。相相皆实故也。

净德三昧。

净德者。无惑不破故言净。无智不显故言德。如是净之与德。皆由此三昧而得故也。

宿王戏三昧。

宿王戏者。宿王乃是月之别名。月则能亏能盈。菩萨能现胜身。以应大机。能现劣身。以应小机。如月能亏盈。若游戏者。故名宿王戏三昧也。

无缘三昧。

无缘者。能任运与一切众生之乐。拔一切众生之苦。如彼磁石任运吸铁。故以名也。

智印三昧。

智印者。自能得于一心三智。而以一切智印于空。以道种智印于有。以一切种智印于中。故名智印也。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解一切众生语言者。一切众生。所有殊方异语。皆能了知。故以名之。若有所说。即此一音。能令一切众生。随类各得其解也。

集一切功德三昧。

集一切功德者。能以自所证。而教于人名功。化功归己。有得于心名德。一切者。不出法身般若解脱。自能积集三德秘藏。故以为名也。

清净三昧。

清净者。能圆破三惑故也。

神通游戏三昧。

神通游戏者。自具大智慧大慈悲。而能任运与拔。神而明之。通而变之。如游戏者。故名此也。

慧炬三昧。

慧炬者。如世炬火。能破诸暗。具大智慧。能破无明昏暗。故以名也。

庄严王三昧。

庄严王者。自能具足定慧。以为庄严。而即定是慧。全慧是定。于定慧得大自在。故名庄严王也。

净光明三昧。

净光明者。能圆断三惑故言净。能圆显三智故言光。能圆证三德故言明也。

净藏三昧。

净藏者。藏以含藏为义。现前介尔一念心中。具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而悉能显现。故以名也。

不共三昧。

不共者。乃大乘圆顿者。不与二乘偏渐共也。

日旋三昧。

日旋者。自能旋假入空。而不住于空。旋空入假。而不住于假。旋空假入中。而不住于中。犹日轮之旋空。而不住于空。故名之也。

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得如是等者。乃结上总收也。

△三正照。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所以照其身者。欲其承顺佛命。而流通此中道实相妙经故也。

△二妙音远来二。初明因由。二正发来。初四。初妙音请往。

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世尊。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宿王华菩萨。上行意菩萨。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欲礼拜释迦等者。以其往昔因中。曾为释迦之所化导教育故也。文殊则有大智慧。能发起此经。能于海中。宣说此经。能问初心流通此经方轨者。药王。乃是能然身臂。而以苦行流通此经者。勇施。乃是能说咒。以拥护弘通此经者。宿王华。乃是能问苦行流通此经者。上行意。乃释迦本中所化。能为涌出最上之首。而受命流布此经者。庄严王。乃是能转邪归正。而修行此经者。药上。乃同药王。以神通力。转庄严王之邪。得修此经者。故皆愿欲得见也。

△二彼佛告诫。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小。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若佛菩萨及国土。生下劣想。

所以须为告诫者。若夫妙音位居等觉。自不生于下劣之想。其所随之众。或是新发意。生下劣之想者有之。故彼佛如此一番诏告诫来于妙音。使其所随之众。自不生此想也。然一切诸佛。所修所证。咸皆是同。而国土有净秽。佛身有优劣娑。盖皆随机不同故尔。若众生之机。是劣是小。则应以秽土劣身而逗之。若众生之机。是大是胜。则应以净土胜身而逗之。故知土无净秽。净秽由生。佛无优劣。优劣由机也。

△三妙音受旨。

妙音菩萨。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诣者婆世界。皆是如来之力。如来神通游戏。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皆是如来之力者。谓如来能达一切诸法。当体空寂。悉皆实相。而不见有净秽优劣之分。则我今往诣彼国。亦当随学如来。亦不见有净秽优劣之分。而自不生下劣之想也。言如来神通游戏者。如来有慈悲。能与乐拔苦。神而明之。通而变之。如游戏一般。我今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则亦应如是。而又不生下劣之想也。言如来功德智慧庄严者。如来有大庄严。则不为一切诸障所恼。今我往诣彼国。亦当随学如来之法。不为诸障所恼。不生下劣之想更明矣。

△四先现瑞相六。初化莲华。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阇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二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缘。先现此瑞。有若干千万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三如来答。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是妙音菩萨摩诃萨。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四又审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威仪进止。惟愿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令我得见者。前妙音请往。则言并见文殊师利。今文殊则言令我得见。盖二人皆同居等觉。然但相闻。而不相见。今欲共为修行此经。共为流通此经。欲共成化事之因缘。故妙音欲见文殊。文殊欲见妙音也。

△五推多宝。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

当为汝等而现其相。则功在多宝。而不在我释迦矣。盖由如来。前既放光远照。则已形召令来。今因文殊重问。故命多宝。还以声召也。

△六告彼来。

时多宝佛。告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已上叙因由竟。

△二正发来四。初眷属经历。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言六种震动等者。妙音经历诸国。来于此土。无非欲为流通此经也。自能令一切众生。翻破六位无明。故六种震动表之。自能得成无上圆因。故雨华表之。或有大机。不待问当为其说。故百千天乐不鼓自鸣以表之。

△二叙相登台。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正使和合。百千万月。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身真金色。无量百千功德庄严。威德炽盛。光明照曜。诸相具足。如那罗延坚固之身。入七宝台。上升虚空。去地七多罗树。诸菩萨众。恭敬围绕。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三传旨问讯二。初奉供。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直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

奉上璎珞者。一者往昔曾为弟子。今日从远方来。则师资道仪。人事常法。皆所当然者也。二者表己所有因行。当克如来之果德也。

△二正问三。初问能化佛。

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

△二问所化众。

众生易度不。无多贪欲瞋恚。愚痴嫉妒悭慢不。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

文中无不孝之无字。直贯于下。不摄五情之不字。直彻于上。此盖略词。具足应云。无不孝父母否。无不敬沙门否。无邪见否。无不善心否。无不摄五情否。

△三问多宝佛。

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此上三问。皆传彼如来之旨而问也。

△四愿见多宝三。初妙音愿见。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惟愿世尊。示我令见。

示我令见者。如大乐说。欲见彼佛。须集分身。然后开塔得见。今既塔户仍闭。不复再开。若非佛力转致。无由得见耳。

△二释迦传语。

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是妙音菩萨。欲得相见。

△三多宝称善。

时多宝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为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师利等。故来至此。

能供养释迦者。妙音本是有福之者。今能供释迦。则其福愈深矣。及听法华者。妙音本是有慧之者。今能听法华。则其慧愈深矣。以其福慧皆深。故称一善哉以赞之。文殊乃是大智第一。而能宣说流通此经者。今并能见之。所以更能称一善哉以赞也。

△三神力通经二。初审问神力。二审问三昧。初二。初华德发问。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菩萨名华德者。以此菩萨。能以万善之因。庄严果德。故而名也。是神力者。谓决非无因而有。今问世尊。毕竟宿何善根功德。其能如是也。

△二如来答示三。初答初问。二答二问。三答神力。初二。初正答。

佛告华德菩萨。过去有佛。名云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现一切世间。劫名喜见。妙音菩萨。于万二千岁。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佛名云雷音王者。以彼佛现身如云。说法如雷。而以微妙之音。演说诸法。得大自在。故名云雷音王也。国名现一切世间者。一切世间。即三十种世间也。以由彼佛。能随类现形。一一教化示导。故以名其国也。劫名喜见者。既彼佛能教化一切世间。则一切众生。见之莫不欢悦。故劫名喜见也。以伎乐供养者。由其能达声即法界。则当起法界之行。故兴法界之供。而还以伎乐为供也。以钵供养者。由其能达色即法界。故还以钵而兴法界之供也。汝问有何善根。有是神力。以其兴法界供之善根。故有如是神力也。

△二结会。

华德。于汝意云何。尔时云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萨。伎乐供养。奉上宝器者。岂异人乎。今此妙音菩萨摩诃萨是。

△二答二问。

华德。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供养诸佛是修福。久植德本是修慧。汝问有何功德。有是神力。以其能修福慧功德。故有如是神力也。

△三答神力三。初总明。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现种种身者。即是现十界身也。处处者。即是同居有余等土也。说是经典者。则知现身虽殊。所说唯是妙经。才显妙音神力流通。令闻者随其自分。即佛乘也。

△二别示二。初明非生现生。二明非灭现灭。初二。初现六凡身。

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梵王是色界主。帝释是欲界主。自在即他化自在。是欲界顶。大自在。即摩醯首罗。是色界顶。举其主天顶天。则摄余天也。轮王。即兼四种。小王即粟散也。诸有下。明现诸难身。八难之处。皆有出世圆顿之机。则亦现其身。为说是经。令得度脱也。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娈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谓如上种种现身者。皆由能得神力故也。言救护者。救即救拔。护即护持。救拔是大悲拔苦。护持是大慈与乐也。于神通智慧无所损减者。谓虽或现人身天身。乃至或现诸难王妃等身。然于菩萨神通智慧。曾不摇动。曾无损减。如世之明灯。取之无尽。照之无穷。而曾无损减也。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者。一往而言。谓一音演说。随类得解。各得所知者。克实而论。正谓此菩萨。种种现身。为诸众生。说此妙经。令一切众生。各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各得明了长远寿量。乃至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各得所知也。

△二现四圣身。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

此中非谓应以声闻得度。为说四谛之法。应以支佛得度。为说因缘之法。应以菩萨得度。为说六度之法。乃是应以三乘形得度者。即现三乘之形。为说妙法华经。令其所有三乘。悉皆会归于一佛乘。而得度也。应以佛形者。此须简别。则有三教果头之佛。有圆教分证之佛。与究竟之佛。今所现者。乃是三教之果头。圆教之分证。令得圆教妙觉究竟之佛也。

△二明非灭现灭。

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

△三通收。

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二审问三昧二。初菩萨问。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深种善根者。谓世尊上来为我发明。则我已知妙音菩萨。能以伎乐宝钵。奉供云雷音王佛。更能久植德本。供无量诸佛。而无慧不具。无福不修。则其往昔因中。可谓深种善根。深修功德。所以有如是神力明矣。然不知其今日。现住何等三昧。而能于此土他方。现十界身。说微妙法。应以何身得度。即见何身也。

△二如来答。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谓汝问住何三昧。其所住者。非他三昧。即是现一切色身三昧。以其住此三昧。故能随类现形。度脱众生也。能得此之三昧者。由于了达法华。所诠诸法实相妙理故也。既诸法皆是实相。则法法皆真。相相皆实。随举一色。则一切色。一切色一色。随举一身。则一切身。一切身一身。能达此理。故得此三昧。即能一现一切现。一切现一现。所以应现三途身。即现三途身。应现八难身。即现八难身。应现六凡身。即现六凡身。应现四圣身。即现四圣身。乃至应生。则非生而现生。应灭则非灭而现灭。如是种种变现。而度众生。皆由住此三昧也。

△四彼此得益二。初彼土得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菩萨皆得三昧者。妙音乃是深心久行。已得成就此之普现色身三昧。俱来之人。乃是初心始行之者。今闻释迦如来。发明妙音所得。亦能得妙音之所得也。

△二此土得益。

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三昧及陀罗尼者。妙音得此三昧。亦得总持。故能即定而慧。即慧而定。住于三昧。随类说法。今此土无量菩萨。闻佛发明。亦即得其所得也。

△五还归本国。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谓妙音来此土。唯有二意。一为供养释迦。及见多宝佛塔。今已供养释迦。已见多宝。理当还归也。前发来之时。所经诸国。地皆六震。雨宝莲华。天乐自鸣。今还本国。故亦复如是。二总欲流通此经而来。去亦总为流通此经而去。来时固能令众生。破六位无明。成于无上圆因。若遇大机。则无问而自说。乃以动地雨华作乐表之。今去时亦复如是。故还以动地等而表也。白佛等者。前发来之时。请白于佛。欲往娑婆。供养释迦多宝。并见文殊等。今既事已转还本国。故复白其佛也。

△六闻品增道。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天子得无生法忍者。以其闻此品时。能达诸法实相。而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以此无生之理。忍可于心。故能得无生忍。此得于圆教。初住也。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者。以其闻此品时。能了达实相之理。而知法法皆真。相相俱实。实相之外。更无有相。法界之外。更无有法。故能得于法华三昧。即是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也。释妙音菩萨品竟。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若明此品之相生。由前如来。付嘱诸大菩萨。欲其随学如来之法。所谓当随学于苦行。如药王者。当随学于神力。如妙音者。更有所谓普门示现。亦当随学如观音者。故知妙音品后。即有此观世音普门一品之文也。观世音菩萨之五字是人。普门二字是法。人法兼举。故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人中。言观者。即是菩萨能观之观。世音即是菩萨所观之境。所以世间人。则于耳根。闻于音声。此菩萨则不以耳闻于音。乃以妙观。观乎一切世间所有之音声。故名观世音也。然此中所言观世音。与楞严所明不同。彼明因中所修自行。故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尽。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乃至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明最初修于耳根圆通。乃约因中所修自行。而得其名。此中则全其自行。而成化他。即是能观十界众生所有一切音声。而现种种形。说微妙法。令得脱于苦恼。故得其名。此乃全约化他。所以不同彼之自行也。然如何观于世间之音声。所谓世间一切众生。有处于七难而不能出离者。有住于三毒而不能解脱者。有怀于二求而不能满愿者。此等众生。若不称菩萨之名则已。若一称其名。则菩萨观其音声。令彼处于七难者。毕竟能得出离。在于三毒者。毕竟能得解脱。怀于二求者。毕竟能得满愿。所谓机应境观。无不冥合。故名观世音也。言菩萨者。由于能以妙观。观乎世音时。而能令无量众生。皆得解脱种种苦恼。则全其所有自行。而成于化他。故名菩萨也。次法中言普门者。普以周遍为义。门以出入立称。若其门不遍。不能广化一切。则所有之门。是偏而非圆。是局而非普。今此菩萨。依实相理。开普遍门。能圆观十法界。圆应九界众生。皆令开佛之知见。度脱一切之苦恼。所谓以三十二身。遍应群机。无刹不现。无生不度。则其所有之门。乃是周遍圆融。而不可思议者。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释品题已竟。

△品分文为二。初问答发明。二闻品得益。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问观音人。二问普门法。初二。初菩萨问。二如来答。初二。初经家叙起。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菩萨发问此有二意。一者观世音。能以妙观。观于一切音声。世间所有之机宜。则有冥机而当冥应者。有冥机而当显应者。如是种种不同。而是菩萨。皆能所应度。而度脱之。则重重无尽之者。故无尽意菩萨。为之发问也。二者观世音菩萨。能以普门示现。流通此妙法华经者。若在人间天上。若在刹土微尘。自能在在流通。永永无尽。故无尽意菩萨。为之发问也。

△二菩萨正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二如来答三。初总答。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无量等者。谓汝问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当知无别因缘。即是机应境观。两相冥合之因缘。而名为观世音也。初若有等。明其受苦成机。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总是九界之中。就一界而言。即有如许之众生也。此举其受苦之人极其多。言受诸苦恼者。三途则有三途之苦。人天则有人天之苦。三乘则有三乘之苦。总之见思无明。为一切众生苦恼之因。分段变易。为一切众生苦恼之果。此明其所受之苦。亦极其多也。次闻是下。明其能成机感。闻是观世音者。或从法师边闻。或从知识边闻。或从经卷中闻也。一心称名。有事理不同。事一心者。谓不二于二。不三于三。专一其心。名事一心。理一心者。能所泯绝之处。而又不妨能所宛然。即名理一心也。观世下。明其能应。即时者。称名不在前。能应不在后。即称即应。不前不后。故言即时也。观其音声者。观即能观。音声即所观也。皆得解脱者。虽受苦之人。与所受之苦极其多。而能皆得解脱也。所以能令皆得解脱者。由此菩萨。有大智慧力。有大神通力。既有大智慧。则能与一切众生之乐。既有大神通。则能拔一切众生之苦。故能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一切苦恼也。

△二别答三。初明七难。二明三毒。三明二求。初二。初正明。二结叹。初七。初大火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入火不能烧者。谓若能持名。自不入于大火。设使入大火中。而不为其所烧也。盖世间人入火。而为火所烧者。总由不能持名。故起诸分别贪爱。则为烦恼之火所烧。造诸不善之业。则为结业之火所烧。轮转生死。则为果报之火所烧。既为三障之火所烧。故亦为世间之火所烧也。今能持名。则自不起于贪爱。不造于恶业。不招于生死。则自不为烦恼。结业果报之火所烧。故亦不为世间之火所烧也。不但不为世间之火所烧。亦且能成于三德。以持名故。即能了达所有烦恼。当体全即般若。结业当体全即解脱。果报当体全即法身。由是等者。谓上来能不为三障之火所烧。且即三障全体三德。由观世音菩萨有大威德之力故。所以能得如是也。

△二大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即得浅处者。虽不能即达于彼岸。而亦得浅处也。若论大水。则亦有烦恼结业果报之水。人天离于三途。二乘脱于三界。乃至菩萨登于圆教初住。皆得名为浅处也。

△三黑风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一人称名诸人得脱者。此有二解。一者正显菩萨有大威神之力。故虽一人称名。而诸人皆得解脱于难。二者盖彼诸人。既同入于海。同为黑风所吹。同漂罗刹鬼国。则其忧戚相关。而其求脱之心。亦必是同。由其求脱之心同故。虽一人持名。而诸人皆得脱难也。以是因缘者。总指上之三难。皆能称名得脱之因缘。故名观世音也。

△四刀杖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临当被害者。临于杀戮之害。及打掷之害也。

△五恶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尚不能以恶眼视之。以其闻于称观世音名。则恶心转为慈心。而恶眼亦转为慈眼。故不能恶眼而视也。

△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检系其身者。检即封检。系即系缚。系缚者。未必封检。封检者。则必系缚。故言检系其身也。

△七冤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冤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三千大千者。正显多者尚能得脱。则少者可知也。言冤贼者。冤则必欲害命。贼则唯欲劫财。劫财者。未必害命。害命者。则必劫财。故言冤贼也。

△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如是者。巍巍广大之貌。谓其神力。横则遍于。十方。竖则彻于三土。若论所有七难。但在同居。而菩萨之神力。则不但彻同居。亦且彻于有余实报。遍十方而广大也。

△二明三毒。夫三毒者。若自爱名欲。爱他名淫。自恨为恚。恨他为瞋。于自不了为愚。于他不了名痴。若单言之。则但名贪瞋痴。此之三种。皆名为毒。如世之毒药。必能害身丧命。今此三种。皆能害法身也。能失慧命焉。故名为毒。皆言多者。正显多尚能离。则少者自不待言也。文分二。初正明。二结叹。初三。初贪欲。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多于淫欲者。盖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非淫不生。非淫不死。所以淫欲乃是生死之根本也。故知自当断除。若欲除之。必当以观音而为依凭。故当常念观世音菩萨。言常念者。约事而言。即不二于二。不三于三。专注一心。而无少间。名为常念。约理而言。即以我心为能念。以观音为所念。全我。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观音。全彼所念之观音。即我能念之心。此则能所泯合。又不妨我心为能念。观音为所念。而能所宛然。乃是常念也。便得离欲者。以由常念之机。而菩萨必为之应。以威神之力。如是。自能离于淫欲也。

△二瞋恚。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言瞋恚者。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则知瞋。恚为万恶之根本。故当常念观世音。则能离于瞋。恚也。

△三愚痴。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多愚痴者。非一无所知为愚痴。若执断常。发无因。果。诽谤大乘。皆所谓愚痴也。此之愚痴。果能常念。观音。亦得离也。所以若淫欲。若瞋恚。若愚痴。而能。念观音。即皆得离者。盖众生之心。只得一心。无有。二用。总由不能常念观音。故多于淫欲瞋恚愚痴。若能常念观音。则心常在于观音。又得观音威神。所被。故得离也。

△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大威神力者。如是二字。即指上能离三毒之威神。也。以其有大威德智慧。则能圆观一切。以其有大。神通誓愿。则能度脱一切也。多所饶益者。即是能令众生离于三毒也。常应心念者。以众生之心。念念无非三毒。不念于贪。即念于瞋。不念于瞋。即念于痴。若能常念观音。自不念于三毒也。

△三明二。求三。初正明。二结叹三释疑。初二。初求男。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福德智慧之男者。若但有福德。而无智慧。则虽多。诸财宝。而不能名闻远达。若但有智慧。而无福德。则虽能名闻远达。而不能多诸财宝。今言福德智。慧。不唯多诸财宝。亦且名闻远达也。

△二求女。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端正有相之女者。若但端正。而无有相。则但为人。之所爱宠。而无有禄敬。若但有相。而无端正。则虽。有禄敬。而不能为人之所爱宠。今言端正有相。不唯为人爱宠。而且更有禄敬也。

△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有如是力者。即是能满二求之力也。

△三释疑。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福不唐捐者。谓现有求男女。而不得男女者若何。乃释云。未必志心礼拜。设有志心礼拜。不得男女。致其福德。无有虚弃也。

△三劝持三。初直劝。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是故者。即是能度七难。能离三毒。能满二求也。以其有如是之故。所以一切众生。应当持名也。

△二格量三。初如来问。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之名。是举其名之多。尽形是持名之久。四事供养。是论其供之胜也。

△二菩萨答。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三正格量。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受持观音名。是举其名之少。一时是明其时之暂。但礼拜是明其供之劣也。言正等无异者。虽则持名有多有少。经时有久有暂。所供有胜有劣。而此二人之福。悉皆无量而平等无异也。所以无异者。盖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亦不过证此实相。观世音。亦是证此实相。以其所证同一实相。实相之中。本无多少久暂胜劣之可得。故此二人之福。正等无异。又无异者。由一多无碍。久暂不二故也。

△三总结。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上问观音人已竟。

△二问普门法二。初菩萨问。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谓观音之人。能住普门之法。而度脱一切众生。若度生时。则必意业以为鉴机。口业以为说法。身业以为现通也。故今还约三业。而问普门之法也。言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者。是问其身轮。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是问其口轮。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是问其意轮也。

△二如来答。又分为四。初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四总结。此中之文。若与前对论相反。宜知上之七难。并三毒二求。乃是显机而冥应。此中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乃是冥机而显应。则上下文互显耳。决无无机有应。决无无应有机。又上先总答。次别答。下先别答次总答。上劝持名。下劝兴供。文亦互明。详之可见。初别答。为二。初明圣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应以佛身得度者。以意业鉴机也。即现佛身者。以身业现通也。而为说法者。以口业说法也。又应以佛身。此答其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意业之问也。即现佛身。此答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身业之问也。而为说法。此答云何而为众生说法。口业之问也。佛身有三种。谓应以现胜身得度。即现胜身。应以劣身得度。即现劣身。应以劣胜合身得度。即现合身也。此说法者。不同楞严应以何法即说何法。此乃惟说妙法华经。咸令法界众生。会归一佛乘也。又此不言菩萨身者。有人云。合在佛身中明。当知三十二应。是所现之身。菩萨是能现之身。虽有三十二身之不同。而同是菩萨一身之所现。则身身皆是菩萨矣。故虽不现菩萨身。而其义实是具也。若例上之妙音所现。亦未尝无。今但略耳。自辟支佛下去亦然。一一皆具三答。而所说之法。皆是妙法也。

△二明凡身四。初现诸天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天大将军身者。即散指大将也。自在天身者。即欲界魔王天也。为其说于妙法。令其了达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也。毗沙门。此云多闻。即北方天王也。

△二现人类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现小王者。须兼轮王及以粟散。轮王则金轮为大。余三为小。粟散则正统为大。附庸为小。小者尚现。大则可知。故但现小王身。长者。有长人之德也。居士者。清心寡欲。以道自居也。宰官者。宰以主政为义。官以功能为义也。

△三现八部身。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四现护法身。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执金刚神者。以其手中常执金刚宝杵。故以为名。若论其因缘。昔过去一国王有二夫人。一夫人生千子。悉皆成佛。即始自毗婆尸。终至楼至佛也。一夫人生二子。一愿劝请千兄转法轮。一愿护持千兄之教法。今执金刚宝杵神。即第二夫人所生次子。愿护千兄之教法者是也。以其欲护佛法。故常执金刚杵。已上总是明观世音菩萨。能依实相理。开普遍门。三十二身。十九说法。以为别答竟。

△二总答。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种种形者。即十法界形也。既言种种。则不止于三十二身也。游诸国土者。即十方国土。既言诸土。则不止于娑婆同居也。是则上虽言别。但文广而义实略。以止明三十二身。此土同居故也。又此虽言是总。但文略而义实广。此中又具上三答。以种种形。以之一字即意业鉴机也。答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言种种形。即身业现通。答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也。度脱众生。即口业说法。答云何为众生说也。

△三劝供六。初如来正劝。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二菩萨兴供。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无尽意因如来劝。故即解颈璎珞。以为供也。颈表实相。璎珞表行。价值百千。即是表八万四千波罗蜜也。盖菩萨依实相理。而起乎行。则全性起修。全理发行。称性施设。无所造作者。故即解璎珞。以表也。言受此法施者。若是璎珞乃是财施。何言法施。盖能了达实相。无非妙观。故财即法也。所谓于财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财亦等。如药王真法供养。故即财施。而是法施也。

△三观音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言不肯受者。有二意。一者无尽意。有如来劝供之命。故兴于供。观世音。无如来劝受供之命。那可受之。故其不受也。按下文可见矣。二者彼所供之璎珞。全表因行。今观音亦在于因。同在修位。若因则是当克果。无有因还克因。修还克修者。故不肯受也。

△四菩萨重请。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愍我等者。无尽意。与观世音。虽同是因位。然不无初心后心之别。则后心者。应愍于初心。故言愍我。等者。等于一切天人四众。是知菩萨奉供。不但为己。兼为人也。

△五如来命受。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谓彼既愍众而供。则汝亦当愍众而受也。

△六观音受供。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观音因如来之劝受。故即受之。则上之不受可知也。分作二分者。表其所有之行。全依实相。则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全体不生不灭。实相之行。奉二佛者。表克不生不灭之果也。以释迦现在。唱欲灭度。故表不生。多宝灭度。塔中曾叹善哉。故表不灭也。又表因行自克于果。虽因佛命而受。故还奉之于二世尊也。

△四总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二偈颂。此颂非秦本所有。乃阇那笈多译也。后补入秦本。慈云大师。约义释之。科注所集。即其释也。今分为二。初菩萨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重问彼等者。谓上虽已问。而如来为之一一答示。然我等今欲更详其义。故还说偈。重问何因何缘故。三业如是。我今一句。乃总颂问也。佛子二句。以别颂问也。

△二如来答二。初总答。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汝听等者。意谓汝问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我今更当为汝说之。汝以谛实而听。观音行者。观世音具大慈悲智慧。能起不思议妙行。以其善应诸方所故也。诸方者。横则遍于十方。竖则彻乎三土。以其十方三土。无刹不现。故能寻声救苦。度脱众生也。言善应。以其了达诸法实相。法法皆真。相相皆实。则十方国土。全即惟心。一切众生。亦惟自性。乃惟心观音。现惟心之国土。自性观音。度自性之众生。称性施设。不假造作。故善应也。此乃明其妙行。弘誓下。乃明其誓愿。言弘誓深如海者。以其所发之誓。上则欲弘诸佛之道。下则欲化九界之生。所谓上穷下彻。故云如海也。历劫不思议者。谓其经历时分。而极其多。此不可思议。于不可思议劫中。奉侍多千亿佛。于多千亿佛之所。复能发广大清净之愿也。前言弘誓。此又云愿者。前是总誓。此是别愿也。以其有大智慧之行。故能圆观一切。以其有大清净之愿。能广度一切也。

△二别答二。初颂答示。二颂劝持。初二。初颂观音人。二颂普门法。初二。初总颂。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为汝略说者。谓彼之因缘甚多无量。我亦不能一一为汝广明。但当为汝略而说也。言闻名等者。或有闻其名而受持者。或有见其身而礼拜供养者。或有常念恭敬而心不空过者。则其机已诚。必感于应。即二十五有之苦。或处七难。或遭三毒。或在二求。以闻名见身及心念者。感应相交。皆得除灭随愿也。

△二别颂二。初颂七难并加余难。二颂三毒以及二求。初分十二。初正颂大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念彼观音力者。既我能念之心。即所念观音。全所念观音。即我能念之心。原无彼此。当知虽无能所。不妨能所宛然。而我心为能念。观音为所念。能念是感。所念是应。所以无彼此中。而分彼此也。初二句遭难。三一句持名。四一句蒙应。下去十一行。皆有三义。分文亦然。

△二正颂大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三加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四加堕金刚难。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五超颂冤贼难。

或值冤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追颂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七追颂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八加颂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有人疑云。还着本人。似乎有亏菩萨大悲。然被害人既念观音。而得脱难。则知本人。若念观音。亦必得脱。又何亏于大悲乎。

△九追颂恶鬼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十一加颂毒蛇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二加颂雹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盖非时之雷雨。亦是其难。总由众生恶业所致。况能念观音。则业自转。而难自释。故应时得消散也。

△二颂三毒以及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被困厄。即被三毒二求之所困厄。然三毒以有者为苦。二求以无者为苦。有无虽殊。其困厄一也。能救三毒二求之苦耳。已上颂答观音人竟。

△二颂普门法二。初总颂。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二别颂三。初颂答身业。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言种种等者。总指九界。以为恶趣。唯佛界为善也。地狱一句。别举三途也。以渐令灭者。令人天灭于三途。令二乘灭于三界。令菩萨灭于三空。如是渐灭。竟竟令入三德秘藏也。

△二颂答意业。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观能显理故言真。又能破惑故言清净。显理而理无不显。破惑而惑无不破。故言广大智慧。此自行也。若化他之时。而欲运大悲以拔苦。亦不离此观。故言悲。欲运大慈而与乐。亦不离此观。故言慈也。如是则九界众生。念念时时处处。愿其垂应而瞻仰之。故言常愿常瞻仰也。无垢二句颂智慧。盖上言观。此言智。观无所观。智为观耳。所以云智慧观。以今对上。则知五观皆智慧也。

△三结答与拔。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明其悲之拔苦。慈之与乐。法法互相交参者也。天之欲雨。必先震雷布云。菩萨现身说法。欲拔众生苦。欲与众生乐。亦须布云震雷。而身为现通。澍甘露雨。而口为说法也。

△二颂劝持。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妙音者。有人指前品妙音菩萨为妙音。此甚非也。以由观世音菩萨。以妙观观乎世音之时。能法法皆真。相相皆实。所有音声全体实相。故言妙音观世音也。又妙音所观境。观世音能观智。若境若智。同是菩萨一念心体。故境为妙音。智为观世音也。梵音者。了达所观之境。全体空寂。乃离欲而清净也。海潮音者。一观其音。即为现身说法。如海之音。不失时候也。观世音净圣者。以其本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已得究竟之者。今乃为度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示有一分生相无明。而实已能尽者。故云净圣也。

△二闻品得益。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初持地赞叹。次大众得益。初中观音品自在之业。是举其观音之人。普门示现神通之力。是举其普门之法也。次佛说下。正明得益可知也。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一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法华经演义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学霸图书馆   网站地图 滇ICP备2023006467号-48